离成都市区不远有个安仁古镇,赫赫有名:一是以刘氏庄园为主体的民国文化;二是以建川博物馆聚落为代表的展览文化;三是以公馆老街沿途呈现出的川西民俗风情文化。
安仁镇建于唐朝,兴于民国,现在游览,“古”与“镇”味儿都不那么足了。不过,远离城市的乡野小镇出现大片西式风格的建筑,确实显眼注目。如若仔细打量,这些西式建筑的外部装饰,充斥道教、佛教、民间吉祥物等中国元素,就此也拉开川西民国社会的生活风情。
四川人讲安逸,时间过的很慢,安仁镇的日子也是这样。沿街的店铺都开着门,老板们看着报、喝着茶、聊着天,忙着各自手中的活计,极少吆喝卖货。川西民风淳朴闲散,经济发展缓慢,好处是保留住许多基础、本质的文化元素。
这座跨街的小楼叫“袍哥楼”,是当年袍哥会所在地,楼上帮会江湖,楼下市井茶馆。民间有纠纷,常常到这里吃“讲茶”,邀长者或袍哥会的大爷评判,输者付茶钱。
安仁戏院,在民国时叫“星廷戏院”,1942年刘文彩出钱建造,是西南地区最豪华的大戏院。迎面牌坊上“人情现象 世界奇观”几个大字,见证斗转星移,多少悲欢离合的故事在这里“你方唱罢我登场”。
安仁地区过去干旱缺水,1931年部分乡绅动员组织一万多农民,从邻县挖渠引水到安仁。为纪念此事,就在原是交易大米、聚众娱乐的空场上,建“万成堰纪念碑”。旁边竖立的木牌介绍这段历史,不过存疑,说“一日开渠成堰”,太夸张了。《万成堰纪念碑序》说的比较清楚,“赴工者以万计,旬余告成。”现在纪念碑四周建成书栈,成为吸引游客的打卡地。
西式建筑风格的安仁中学,1942年修建,那时叫“文彩中学”,向全省招生,是四川名校,据说当年学校门前有40亩田地,专门给学生勤工俭学之用。现在叫 “宏文学校”,搞的是精英教育,使用日本原版教材,说是毕业后直接进日本的学校,不晓得今后的命运怎么样了。
安仁古镇至今还完整地保留着27座老公馆,中西合璧的建筑带着浓浓的民国风情,不少公馆就建在街上,大门不显山露水,进了门方知别有洞天,深宅大院藏匿于商贾店铺背后,倒有些“大隐于市”的味道了。
安仁古镇的商品街有好几条,最繁华的是裕民街,这条200米老街有45间店铺,系当年刘文彩独资建设。直到今天,店铺的经营者中,仍有不少曾经与刘氏家族有着千丝万缕关系。他们经历过大世面,听惯了震耳欲聋的口号,看惯了千变万化的标语,仍旧平静地经营着小店铺。
逛老街,可以去那个“地主小吃”店转转。竹墙竹窗,木桌木凳,粗瓷海碗,本地菜肴,灶台迎街,公开烹调。扎小辫儿的汉子是老板也是大厨,快人快语,待人热情。我们连续几天在这里就餐,边吃边聊,也看他与食客们“摆龙门阵”。从小就生活在这里的老板,熟悉安仁镇的今世前生,说起往事,如数家珍、贬褒自若。
回来才知道老板叫刘勇,当地“名人”哦。他的爷爷刘泽高曾是刘文彩的内务管家,还是袍哥会里的“五排”(高层领导干部);父亲跟着刘文彩公馆大厨学得一手好厨艺,如今轮到刘勇掌勺,店铺烟火气十足,生意有声有色,巴适安逸的很呦!
安仁坝子是古镇现存最大的广场,现代资本的加入,这里的建筑氛围表现出更多的现代元素,也是当地民众晚上娱乐休闲的好去处。
安仁古镇以刘氏家族为代表的人文风情,演化了川西近代百余年间的风云变化,借助公馆建筑沉淀、传承下来,独特典型,且极富戏剧性。倘若得空故地重游,不妨多住些日子慢慢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