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自己融化,让忻州古城把自己融化,让引男挈女,扶老携幼,熙来攘往,川流不息的人流把自己融化,让飘飘布幌,猎猎酒旗把自己融化。感觉自己就是一条不老的鱼,穿越浩瀚的历史长空,从古忻州游到古秀容,一直游啊,直游到今日之忻州。移步换形,时时有新奇,步步有惊叹。一路游来,仿佛能够分辨出,哪是盛唐的,哪是大宋的,哪是大明的……
如果累了,就停下吧,驻足细细打量,弯腰凝目打量,从足下的青石凹凸里阅读这座拥有1800多年的风雨古城。勿须待月亮的升起,也勿须等待灯阑的宁静,只须一颗童真的心。千年共婵娟的青石街,她自会喁喁地诉说,诉说她额头的风雨,手心的年轮,心间的沧桑。说沧桑也许太过于沉重,古老的忻州,既包含着汉高祖摆脱追兵后的欣然,也包含着九龙山蜿蜒而来的欣喜,还包含着中俄万里茶道上驼铃声声的欣欢,更包含着百年圆梦、大国复兴的欣悦,所有这一切,汇集起来,便是日新月异、恒久弥新。从建安二十年起步,踏足晋北这方坚实的土地,一路走来,它的脚步始终轻捷而且轻灵。就算城楼的厚重,城堞的厚实都无法改变的轻捷与轻灵。漫漫长河中,兵燹是有的,劫匪也有,更有天灾人祸各种的劫难,深沉的城门楼洞与盘桓的瓮城以及屡次的修葺,已然说明一切。可是,它们抖抖身上的尘土,拍拍身上的烟尘,又抖擞起精神,昂首晋北,俯瞰茫茫中原,北眺万里茶道。
我们仿佛听见了嗒嗒的马蹄,那不是打马江南的美丽的错误,而是笃定的意志所镌刻的晋商长达几个世纪的辉煌,在忻州古老的通衢大街上刻下的一圈又一圈年轮。如今,掩藏在岁月的深处,掩蔽在愉悦而杂沓的跫响之中,年轻而古老,古老而深沉,深沉而年轻。我们仿佛看见了青砖灰瓦,石刻砖雕,木制石构,彩颜画工……精致中所蕴涵的富贵,富贵中所蕴涵的雅趣,雅趣中所蕴涵的城市文明。这种文明从技艺的角度,是榫卯的咬合,斗拱的承载,拱券的成熟,镂雕、平雕、浮雕等各种技法的运用……而从审美的角度,它是把各种吉祥的象征运用到实物构件中,它们是晋地的,更是华夏的;它们是有形的,更是形而上的。而从灵魂的高度讲“天不满西北,地不平东南”,仅从城垣西北钝角,东南角最低的设计来看,已然把古城建构在宗教的高度,建构在古老的信仰里,构建在对天地深刻的洞烛当中。就这样,忻州古城的每一处建筑虽静默无语,却都满腹经纶。但它却并不孤傲,它把自己的每一个梦都雕琢在了门楣之上,串联起岁月无言的史书。仿佛还沾着五台山的清露,还携着雁门关的驼铃,擎着五百年晋商的辉煌与夕阳,万里茶道的风沙与苍苔。
因此,在忻州古城,拒绝讨论时间的流速与流向。就如泰山庙巷熙来攘往的热闹,请别追问,他们为何如此热闹。泰山神的护佑,一方水土一方人的信念,从来如此,也将永远如此。“人生代代无穷矣”,那种热闹,也就永无止尽。这是“晋北钥匙”的天时地利人和所决定的,它自古就是商贾往来,车马辐辏之地。那一个个老字号,穿越了多少来来往往的脚步与眼神,穿越了多少朝露银霜与皓月朗照,这之间,那变换的不过服饰的素秾与脚步的缓急而已。闹热,正是一千八百年来不辍的风景。及至到了眼下,风景更具丰富的内涵,更具富丽的表征。各种非遗项目的表演,融进了街衢的热闹,融进人们的悠闲,更融进了审美的惊奇与雅致的提升。比如当地的戏曲,比如滚碌碡等等。一位位非遗传承人,他们走上大街,走进戏台,用他们身体力行的方式保护和传递着非遗项目。让非遗不再神秘,也不在寂寞,而是恒久地与时间同步,与生活同轨,展现出他们强健的生命活力。
有时候也会杞人忧天地想,如果古城没有戏台将怎样。人生大戏台,戏台大人生,几千年的风雨文明,宽广无垠的世态人心,及至道不尽的忠奸善恶、美丑庄谐,都浓缩进了轩敞的大戏台里。那是风雨中伫立的戏台,斜风细雨与皓月霜天浸淫的戏台,一幕幕大戏已然杳去,台下徒留旷阔的广场,可我们的心头依然响起铿锵的唱词,脆亮的梆子,哐呛的锣鼓,飘逸的水袖与各种粉墨的形象……于是,戏台成了最适合于我们发呆的地方,也只有散场后的戏台,才能够留住狂欢似的沉默,毕竟它的心依然澎湃。甚至,你无须对着它,也无须凝神侧耳,就算对着悠悠蓝天,那一台台大戏也就回荡在旷远的苍穹,导你走向终极的圆满。或如古人所言,“宠辱偕忘”,唯有清风浩荡。尔后,气沉丹田,一身轻松地走进那边汹涌的人流……
而在忻州古城,三大庙的构建,都想到了戏台,这真是一方重要的精神福地。一种宗教般的情结,牢牢地扎根在这座不老的古城。香烛的祭祀与听戏的熏染,它们真有相通相融的地方,它们在以不同的方式回应我们心灵的叩问,从而最终完成精神的涅槃,走向终极的宽阔辽远之宁静。
宁静之地,秀容书院,那又是别一样天地。站在凌云阁上,极目远眺,整个古城奔来眼底,满怀豪情萦怀胸中。至于四围群峰叠翠,风皱澜碧,云移岚晴,给书院营造出浓郁的山水气象,不过书院与天地交融的外在。裁幅自成画,挥墨以成诗,自不必言表。
而我最欣赏的还是他因势赋形的建筑风格,以及着力营造的庭院之风,幽静中静享天地菁华。那些风格各异的院落,想想都令人羡慕。如果,有幸在这样的院落里读书,让琅琅书声遥接庙庭钟声,相伴晓露晚风,晨曦夕晖,甚至于中天移月,好风似梦,妙月如水,庭静声出,袅袅依依,书院之秀雅之幽渺,亦莫过于此了。天下读书人,能有这样一方天地,委实比科举致仕来得更有意味,意味更绝妙绵长。如果静享一方院落,“台痕上皆绿,草色入帘青”,坐对华木荫蔽,凉风晚起,捧一本书,沏一杯茶,熏一炉香,让时光在书声里深流,那便是无以复加的逍遥之旅了。
能够营造如此雅致的,除了院落,我还想不出还有其他什么居处。放大了说,也正是院落,成就了忻州古城,这是它区别于形形色色的古镇古城的标志吧。也正是那一方方的院落成了我们向往的心灵栖息地。与花木虫鱼,诗词景观一同构建起专属于东方的生活美学以及道派的哲学思想。天地人的哲学思想,落根于大大小小的院落。也是院落,把建筑、草虫、山水融合在一起,让它们自成天地,与儒道文化凝视呼应。及至走到今日,它依然还是我们神往的对象。“处江湖之远”可以成就一方幽静,成就天地人的良好互动;若“居庙堂之高”自可以运筹帷幄,决胜于千里之外。遥想晋商奇迹,茶道万里,与一座座院子有着多少千丝万缕的联系呢?
这就是幽静、热闹的院落,可进可退,退进有据。生活的审美、智慧与哲思,天地自然的清简、优雅与大方,人情世故的起伏、跌宕与真诚,全都浓缩进一方小小的院子里。俨然忻州古城无所不在的戏台,起,便是人间大戏;落,自成人间风景。
来源:大美忻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