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品 | 搜狐健康
作者 | 武汉大学人民医院(湖北省人民医院) 邹亚琴
编辑 | 胡鑫
脑膜瘤已经占据颅颈交界“要塞”,且紧紧包裹多条重要神经和血管,几乎没有手术切除可能。面对手术的“绝境”和患者的绝望,武汉大学人民医院(湖北省人民医院)神经外科主任陈谦学教授带领团队惊险“排雷”,不仅将患者颅内肿瘤切除,神经功能也未受影响。
50岁的老赵家住武汉南湖,半年前,他开始时不时恶心、呕吐,后来吞咽也逐渐变得困难。在武汉大学人民医院神经外科就诊的结果显示,他的枕骨大孔区长了一个脑膜瘤。
接诊的陈谦学教授介绍,枕骨大孔区是大脑与脊髓相交的界限和通道。老赵的脑膜瘤不仅位置十分“刁钻”,同时压迫了C1颈髓、延髓,突入第四脑室左下方。此外,在桥脑前方桥前池内斜坡上也有肿瘤存在。
“肿瘤长的位置实在是要命。”陈谦学教授带领团队进一步研究发现,肿瘤涉及的范围广泛,呈现跳跃式生长,且紧紧包裹C1神经根、后组颅神经、椎动脉及小脑后下动脉等多条重要神经和血管,脑干也明显受压。
位置刁钻往往难以完全切除,导致复发几率增大;包绕重要神经血管,操作过程中稍有不慎,极易导致术后出现呼吸功能障碍、偏瘫、吞咽功能障碍、咽反射减退等后遗症。既要保证各项神经功能不受损,又要完全切除肿瘤,手术难度呈指数级飙升。
陈谦学带领团队对患者进行了全面综合评估,在与患者和家属充分沟通后,决定奋力一搏。在麻醉科张蕾教授团队的保驾护航下,在神经电生理监测条件下,按照制定的手术方案有序进行手术。
陈谦学教授正在手术
通过1厘米左右的小孔,陈谦学教授带领田道锋、王龙、邓钢等手术团队,将手术器械层层深入颅内病变位置,通过显微镜放大10倍进行操作。在神经之间、神经血管之间的缝隙里,像雕刻一件精美的艺术品一样分区分块仔细进行分离。切除干净包绕神经血管的肿瘤后,医生继续探查斜坡处。在切除过程中,险象环生,神经电生理监测突然提示右上肢有肌电活动下降反应,手术团队紧急处理,最终将肿瘤全部切除。
术后3小时,老赵右上肢肌力逐渐恢复。术后第三天,复查核磁共振显示肿瘤全切,老赵四肢肌力正常,吞咽功能、呼吸功能均无异常,效果良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