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已是元宇宙了,不少老人还留在农耕序列,却要强迫适应手机生活,真的是在为难他们,尤其是那些本来就赚不了几个钱的菜农。这是不是最后的风景?真的不好说。
现在已是元宇宙了,不少老人还留在农耕序列,却要强迫适应手机生活,真的是在为难他们
撰文/颜光明
“接财神”这一天,见天气好,独自去了新场。这是上海的远郊,位于浦东,快到临港,过去属于南汇地界。
近来这里有一条老街被媒体炒红了,吸引了不少市区的市民来此“轧闹猛”。
上海四周有不少古镇和老街,以前并没人关注,而且乡下的概念对于城里人来说本来就是一道看不见的鸿沟,隔开了距离。如今有所改变,看来还是观念和腰包在起作用。
新场出名原于集市,老街保存的还算完好,围河而居,有了江南水乡的特点,今日成了景区。城里人好奇,这里人习以为常。老街布局大同小异,游古镇和老街的兴趣就是吃喝,看民俗。如果没有特色,也就仅此一次了。
今天初五,年俗“接财神”。老街店铺家家生意红火,挤满了人。满街人挤人,人看人,年味浓,气氛足。不过,吸引我的动力不大,倒是在这像庙会的街市中,那些蜷缩在游人脚旁,人堆里的菜农很扎眼。他们被挤在墙角旮旯,廊檐下,隔弄里,卖一些从自家地里摘下来的蔬菜。
他们是清一色的老人。过年了,还出来卖菜,一身泥土,手脚都是。游客在吃喝玩乐,他们坐在小登上守着菜摊像在乞讨。我问了这些蔬菜的价格都要比市区便宜,而且新鲜。青菜八毛,芹菜6块,萝卜3块,咸菜4块,塔苦菜3块。我估摸着,一筐菜,或一堆菜也不过几十块钱,而街上当地特色的 一客烧卖就卖50块,一碗豆腐花10块。吃客还排成了长队……
见我停留,菜农就说,这是自家种的菜。一位老伯说,他的菜是果园菜,我不明白,他解释,就是在果园里中的菜;一位老婆婆说,她的咸菜是自己腌的,盐是从华联超市买来的。问了一路,拎了一大包菜,也不过十几块钱。寒风里,我问这些菜卖得掉吗?老人们说还可以。我说,我没带现钱,怎么付款?他们掏出付款码,“扫扫就好了”。不过,他们还是有点不习惯,看到手机上“支付成功”才放心。不由暗自叹息,这几块钱的生意至于这么辛苦吗?
在他们身上看不到过年的气氛,倒是有“可怜身上衣色单,心忧炭翁愿天寒”的悲悯,艰难苦恨的无边落木,以及万里悲秋的肠断。为何?这就是弱势,卑微,无奈如猿啸之哀,萦绕于耳的幽怨……
交易,付款,小生意,老人,过年,寒风,游客,老街,等等,这些本来并不特殊的元素拼在一起就有了画面感,而且有着强烈的视觉冲击,构成了与节日气氛不协调的反差。现在已是元宇宙了,不少老人还留在农耕序列,却要强迫适应手机生活,真的是在为难他们,尤其是那些本来就赚不了几个钱的菜农。这是不是最后的风景?真的不好说。
2022.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