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深圳到我的家乡广东韶关,直线距离只需要261公里,乘坐高铁也仅需要大约1个小时40分钟。如果是冬天出行,在这短短的一个多小时内,你会感受到季节的分明。每次春节从深圳返乡,乘车前爸妈也总是不忘叮嘱我,多带一件衣服在车上添。
毕竟,韶关是广东省内唯一会下雪的城市。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韶关其实很不广东。除了季节上不具备岭南特色的“四季如春”,韶关在饮食文化上、地方语言上,似乎都不够“原汁原味”的广东。比如,大部分人印象中广东人饮食偏清淡,但韶关北部地区却有诸多如梅岭鹅王之类的辣菜;广东人应该都会说粤语,可韶关人却有很多说着五花八门的客家话。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韶关的“不够广东化”恰恰是其地理位置与地形地貌决定的,而地理上的差异,在一定程度上也决定了韶关这座城市过去的荣光与今时的黯淡。
01曾经的好牌
历史悠久是韶关的一大标签之一。如若追溯起来,七千万年前,韶关南雄还曾是一片恐龙世界。在初中历史课上学习的新石器时代,韶关马坝人也留有印记,早在那时便在这片土地上繁衍生息。
有史料记载后,韶关依然在历史上留下了诸多浓墨重彩的笔墨,这些笔墨往往又与其重要的地理位置有关。
它西北连湖南省郴州市,东北接江西省赣州市,往南则通往广东的省会广州,也因此,成为了南来北往的重要交通要塞。
与广东其他沿海城市不同的是,位于广东北部地区的韶关,是一座被崇山峻岭重重包围的城市,三面环山,山地与丘陵占据了这座城市大约80%的面积。
而这些高大的山脉,自然也形成了古时诸侯割据一方的天然屏障。秦末汉初,南越武王赵佗在岭南建立政权,凭借大庾岭、蔚岭等南岭群山与岭北的西汉政权相持了近一百年,后被汉武帝灭国。
统一后,易守难攻的界山瞬间便成了阻碍生产要素自由流通的拦路虎,往来的商贾想要运输货物须得从广西沿西江绕道而行。对此,唐宋八大家之一的韩愈就曾发出感慨:“曲江山水闻来久,恐不知名访倍难。”
要想富,先修路。生于斯长于斯的岭南学子张九龄在官至宰相后,有感于出入岭南交通不便,不忘回馈家乡,便奏请开凿梅关古道,以贯通南岭五大岭之一的大庾岭南北。
在此之后,西京古道、乌迳古道等古道相继被开凿,南岭群山的阻碍作用被减弱,岭南地区的商贸活动也自此变得繁荣起来。与湖南、江西接壤的韶关顺理成章地成为了北上南下物流的转运与集散地。明清时期,这座南方边陲城市,也顺势变成了有名的税关,韶关也因此而得名。
“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岭南的产品,通过古道,拥有了更大的市场空间;而岭北的文化,也借由古道传播至岭南地区。
南宋时期,大量中原人民因战乱南迁,翻越南岭行至韶关时,在此安家落户。崇山峻岭间遍布客家人的生活足迹,而韶关也成为了广府百家姓氏的发源地。
韶关交通枢纽的地位延续多年,时至北伐时期,孙中山先生将这里设为北伐大本营,而后在广州被日本攻陷后,韶关一度成为广东的临时省会。
新中国成立后,京广铁路与京九铁路穿城而过,连接南北交通大动脉的武广高铁也没有落下韶关这关键的一站。
除了交通位置上的重要性,在矿产资源上,韶关也称得上是得天独厚,尤其以煤炭资源、铁矿石资源、铅锌矿石资源出名。据统计,韶关整个区域内,含煤(矿石量)1.3亿吨;铁(矿石量)0.36亿吨;铅(金属量)152万吨;锌(金属量)319万吨。
这些丰富的矿产资源则为韶关从古时的农业与物流业转型至工业奠定了基础。在改革开放前,这座城市便成为了华南地区首屈一指的钢铁工业城市。而国企韶钢,也成为了不少本地人心仪的工作地。
02转型的尴尬
按这样的轨迹,韶关手握一副地理位置优越、资源丰富的好牌,在之后的城市比拼中,应该还是能够维持自己岭南名城的地位。但改革开放后的数十年间,韶关却在广东省内渐渐没有了存在感。
2021年前三季度广东省内各个地级市GDP数据显示,韶关以1106.56亿元的GDP总量位列广东省21个市的第15位,排位较为靠后。与之相对的是,深圳在改革开放后的四十多年间,从一个历史上默默无名的小渔村一跃成为广东省GDP总量第一、全国第三的超级大城市。
人口流失,是韶关经济增长无法规避的问题。2020年,韶关地区常住人口约为285.5万,十年间仅仅增长2.85万人,增幅也仅为1.01%。而珠三角地区的七个城市,2010年至2020年十年时间内,人口增幅都在两位数以上。其中,深圳以68.47%的增速冠绝珠三角。
珠三角地区对广东省其他地区的虹吸作用无疑是巨大的。经济更为发达的珠三角,不仅基础配套设施更为完善,医疗与教育资源有足够的吸引力,更为重要的是,有足够优势的产业支撑,能够提供相对欠发达地区无法提供更多的工作机会。
改革开放后,珠三角的区位优势充分物尽其用。以前,韶关是广东通往中原地区的北大门,市场在岭北;而如今,在加入WTO后,在中国积极加入全球化的大浪潮下,东南沿海地区的城市反而得到了更大的发展。
临海带来了这些城市现代物流业的发展,而深圳又因为靠近香港的地理优势,成为了当时国内引进外资、吸纳境外科技制造业、创造出口的重要窗口。随着时间的积累,深圳便逐渐积累起自己的优势产业,如金融、科技制造、物流、外贸等。
通过深圳各个产业的占比分布,可以看出,深圳主要是由第二产业与第三产业带动经济发展,第一产业农业的占比不过0.1%。随着近年来土地成本的上升,深圳的第二产业制造业占比有所下滑,但第三产业服务业的比重却在逐年上升。
对比之下,韶关的产业结构分布对于第三产业的倚重便没有那么大,农业依然占比超过14%,而消费、服务等第三产业也仅仅占比约34%。第三产业是尤其需要人口来支撑的产业,但人口流失去了更为发达的珠三角,通过第三产业提振经济对于广东其他欠发达地区而言,便是天方夜谭。这也是韶关人均GDP同样位居广东省各地级市末流的原因——二、三产业能够创造更高的GDP价值。
近年来,深圳、东莞等珠三角城市的土地、人力成本提升,相关制造业也开始向成本更低的内陆城市转移。但遗憾的是,韶关没有抓住机遇。反而是隔壁的江西赣州,在承接外来科技制造业方面,越来越勇,先后拿下吉利、富士康等制造大企业的投资落户名额。
其实,韶关并非没有做出努力,与东莞市合作建立东莞(韶关)产业转移工业园,希望借助原有的钢铁资源,发展先进装备制造业。但从韶关在广东省内的定位来看,“北部生态区”的定位,便注定韶关在由老工业基地转型之路上,难以复制此前的辉煌。
03尾声
看着家乡逐渐在历史的舞台上没落,没有人不会感到唏嘘与扼腕,但每当问起身边的朋友,是否还愿意留在家乡时,大多数人都摇了摇头。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是亘古不变的道理。
如果总是用过去的辉煌去定义现在的成绩,一座城市是永远无法向前看的。一座城市逐渐失去竞争优势,也一定都是由主客观原因共同造成的。过去的农耕文明存在了数千年,先进的制造业与服务业在国内也不过数十年光景,太阳东升西落,自有其规律。而忽略客观条件上的改变,一昧去追求区域平衡,只会是事倍而功半。唯有祝愿家乡能够找到合适的道路,发挥出自身的比较优势,越来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