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是多彩的,贵州的山不论一年四季都是绿色的,让人心旷神怡。贵州的天是蓝的,空气清新,污染很少,天然的大氧吧,让人沉醉。同时贵州也是红色的,在这里无数红色的景区连成一条线,来此感受革命的不易,更加珍惜如今的美好生活。
说到贵州的红色,首先要讲的就是遵义会议遗址,位于遵义的市中心,看起来便与众不同,甚至可以说遵义会议改变了中国的格局。
我们的旅程来到遵义,第一站就必须先去遵义会议遗址缅怀先烈。来此首先我们必须要了解一段关于红军的历史故事。
红军离开瑞金后,先是经历了湘江战役,这次战役可以说是我军历史上损失惨重的一场战役。经历此战,红军从出发时的8.6万人锐减到不足3万人,红5军团伤亡惨重,红34师几乎全军覆没。可以说些时候红军到了生死存亡之际。
红军急需一次总结大会,来改变红军的未来,先是通道会议毛主席的建议得到了支持,红军西进贵州,而后就是这次重要的遵义会议。
遵义会议遗址的小楼原是国民党二十五军第二师师长柏辉章的私邸。建于20世纪30年代初,建筑为砖木结构,中西合璧的两层楼房。虽然是第一次来,当看到第一眼的时候还是非常熟悉,因为在历史课本里这里出现过多次,它的模样早就深深的印在了脑海中。
遵义会议尽管有20个人参加,但是真正起决定作用的只有七个人,他们有最终的表决权。可以肯定是,王稼祥在最后时刻是投了毛主席一票的。毛主席多年之后也多次谈到王家祥在遵义会议的重要作用,提到那关键的一票。
遵义会议不但对中国革命、对中国共产党意义重大,而且也在每一位参加者的心中留下了不可磨灭的记忆,他们每个人都对义、对遵义会议有着一份特殊的感情。1935年离开义后,他们当中的许多人再也没有回去过,但他们在己的讲话就著述中多次谈到遵义和遵义会议。
遵义会议的胜利召开确定了毛主席的领导地位,在危难时刻拯救了红军,而后便是著名的四渡赤水。
我们的旅程随着红军的步伐一路沿赤水河去寻找红军四渡赤水留下的痕迹。
冬季的赤水河碧波荡漾,风景秀丽,在1935年的时候,就在这条河上,创造了军事史上的奇迹,毛主席曾说,四渡赤水是他老人家平生得意之笔。
第一渡:集结扎西,待机歼敌
1935年1月19日起,红1、3、5、9军团分三路先后从桐梓、遵义、松坎地区向土城、赤水前进。遭到了川、黔军阀的顽强阻击,红军攻占赤水受挫,一时间难以进展,毛主席当机立断,放弃北渡长江的计划,电令在赤水丙安的林彪返回土城,在青杠坡痛击敌军,但川军后续部队4个旅迅速增援,双方形成对峙局面。中央决定从从元厚、土城向西过赤水河,这就是四渡赤水的第一渡。
第二渡:回师遵义,大量歼敌。
红军一渡赤水后,进至威信。敌仍判断红将北江,向宜宾各个渡口段增兵,又调滇军、川军向扎西地区进军企图对红军包围合击。
鉴于敌主已大部被红军吸引到川滇交界地区,黔北兵力空虚,毛主席决定再次挥师东进,折回贵州,抢战二郎滩渡口,成功地掩护部队于2月18日20日在太平渡、二郎第二次过赤水河向遵义方向前进。24日占桐梓。25日攻占娄山关,28日再次攻占遵义城。
二渡赤水,红军几天之内歼敌两个师又八个团,俘获敌人3000人,是红军长征中取得的最大的胜利,极大地鼓舞了士气,毛主席更是在娄山关赋诗一首,成为千古佳作。
第三渡:突破天险,摆脱敌人。
红军二度赤水、遵义战役胜利后,蒋介石坐不住了,亲自飞往重庆,指挥多路国民党军向遵义、鸭溪一带合围。
党中央、中革军委为进一步调动敌人,迅速跳出国民党军的合围圏,佯作北渡长江姿态,再次转兵川南地,诱敌西进,3月16日从茅台镇西渡赤水,第三次渡过赤水河。
第四渡:突破天险,跳出合围
红军三度赤水后,蒋介石以为红军又要被渡长江,再次调动众兵围堵红军,毛主席决定再次挥师东进,经二郎滩,太平渡,第四次渡过赤水河,南渡乌江,兵临贵阳城下,进而西进云南,威逼昆明,1935年5月初,巧渡金沙江,至此中央红军在毛主席的领导下摆脱敌人的围追堵截,粉碎了国民党围剿红军的计划,取得了长征中具有决定意义的胜利,变被动为主动。
四渡赤水战役历时三个多月。这次战役,红军实行高度灵活机动的运动战方针,纵横驰骋于川、黔、滇边境广大地区,迂回穿插于敌人数十万重兵之间,积极寻求战机,有效地歼灭敌人。从而摆脱了敌人的围追堵截,粉碎了敌人妄图围歼红军于川、黔、滇边境的计划,使中央红军在长征的危急关头,从被动走向主动,从失败走向胜利。
在赤水河畔,既欣赏了风景又回忆一段峥嵘岁月,这就是红色之旅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