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说起中国典型的旅游景点,一定会有天安门的一份。天安门除了作为我们新中国成立的历史见证者,也为我们后人忆苦思甜留下了无数的故事;本身已是极具艺术价值的古建筑。
关于天安门的历史
可能很多人不太清楚,其实天安门始建于明朝,在明清两代都是国家都城的正门。只不过在明朝时,“天安门”还不叫“天安门”,而是叫“承天门”,寓意为“承天启运,受命于天”,以此佐证皇室顺从天意,是真正的一国正统。直到清朝顺治八年才改名“天安门”。
早在遥远的明朝永乐十五年(公元1417年),燕王朱棣就开始召集人手,准备大兴土木,重建一番北京城。
说到北京城的兴建,还要说一说元明两代关于国都的选择。
在明朝之前的元朝,是选择了燕京作为自己的都城。元朝时北京地区叫“元大都”,忽必烈和他元朝皇室的子孙后代们居住于此。
等到了元朝覆灭,朱元璋带军攻下集庆后,就将集庆这个地方更名为“金陵应天府”(即现在的南京),作为自己国家的首都。
在明朝之前的元朝,朱棣称帝之前,明朝的都城都是金陵应天府。但在朱棣即位后的永乐时期,明朝又迁了都,以如今的北京地区、当时被更名为“顺天府“的地区为新的京师。
从这里可以看出,也许是因为朱元璋是推翻了旧王朝建立新王朝的皇帝,朱棣是从自己侄子手中抢夺来的帝位,都不太算得上名正言顺,他们真的很在意天意这件事,希望以此来为自己的行为洗白正名。
总之,在朱棣手握权力之后,除了政事以外,他也开始在意皇城的建设。
彼时朱棣得到地位十多年,也算得上兢兢业业、励精图治。但他并不是一个完全没有私心的皇帝,他不但想要一统江山,还像每一个中国古代的皇帝一样,想要在死后也能过上不输生前的奢华生活。因此,就要在自己还在位时,尽快完成皇陵的建设。
但在朱棣之前,明朝的皇陵是在南京的。朱棣则在下定决心迁都北京后,要将自己的陵墓建在北京。与之相对应的,北京城作为都城预备役,就需要好好建设一番了。
也有一些大臣对于迁都之事表示了反对。但在朱棣的严惩之下,没有人再敢提出意见。于是,迁都与重建北京城之事,就这样不容置疑地展开了。
天安门与紫禁城的建成
在朱棣的手下,北京城与皇宫的建设非常迅速,可以说是神速惊人的程度。永乐十五年开始设计动工的皇城,在永乐十八年就建好了,仅仅花了三年时间。北京皇宫是参照着曾经的南京皇宫建成的规模更大的宫殿,城池的建设也不遑多让,是很标准的方形都城。
其中,承天门为城门正门,该有的牌面一点都不能少。朱棣特意请了当时著名的香山派工匠蒯祥来设计和建造承天门。
而蒯祥也不负皇帝所望,成功建造出了最初的承天门。
那时的承天门是五座三层的木牌坊,牌坊的正中间高高悬挂着的,正是皇帝心心念念的“承天之门“四个大字。
几十年后的明成化元年(公元1465年),承天门再一次在蒯祥等人的努力下绽放光彩。在这次重建后,承天门由原来的牌坊楼变成了宫殿的形制,规模也扩大了许多,成了初具后世雏形的天安门。
欲戴王冠,必承其重。再后来几百年中,承天门作为都城的城门,不仅光鲜亮丽过,也承担了无数风风雨雨,甚至一度被摧毁,又被重建,正如同一个国家在盛世与乱世中循环往复。
清朝时,承天门已经在李自成等革命军的强势进攻下毁灭过一次了。等到清军将明朝残党驱逐出北京城后几年,清世祖福临又指示着自己手下的工匠和大臣们在承天门的原址上重建了城门,并下令将城门更名为“天安门“,表示希望”受命于天,安邦治国。“
也许是古代皇帝都迷信天,清朝的皇帝也不例外。不过清朝的前几任皇帝也确实努力做到了“安邦治国“这四个字,清成了当时全世界最大最强的国家。
作为一个万国来朝的大国,就要有大国的排场,都城的城门当然也是重中之重。总之,在清朝的工匠们的建造设计下,天安门慢慢成了我们现在能看到的样子。
坐落在都城中轴线上的天安门气势恢宏又庄严非常,“城门五阙,重楼九楹“,即城楼下的门洞有五个,城楼上的门有九扇,象征着九五之尊,即皇城中居住着的高高在上的皇帝。
城楼就如同皇宫里的其他宫殿一般,是重檐歇山顶的建筑,八檐九脊,屋顶是金灿灿的琉璃瓦。
如果进入天安门城楼内部。就能看到,虽然城楼的基本结构几乎完全是木制的,但巧妙地卯榫结构和古代匠人们对受力平衡的巧思遍布整个天安门。
除开这些我们平常人不太注意的专业建筑结构之外,殿中随处可见漂亮的彩画,有金龙,有彩色的玺图案,有鸱吻,还有飘逸的仙人。
建造天安门用的材料也是极尽奢华。除了华美的琉璃瓦以外,天安门内部铺着两千多平米的金砖,城楼外有1.59米高的巨型汉白玉须弥座台基。
虽然台阶以红砖为材料,但城楼周围围绕着汉白玉的栏杆和栏板,如果在这种地方凭栏远眺,除了能感受到一国之都的气势和宏远,一定还能了解到什么叫经费燃烧。
天安门的设计者
能受皇帝之托来决定都城城门的建造,不得不说蒯祥是个非常优秀的工匠。他优秀到什么程度呢?如果说优秀的人分为天赋型和努力型,那蒯祥应该是全占了,是学生时代能见到的比你聪明还比你努力的学霸。
明朝的蒯祥是吴县香山(如今的苏州一带)的知名工匠。在《吴县志》中有记载:“蒯祥,吴县香山木工也,能主大营缮。永乐十五年建北京宫殿。正统中重作三殿及文武诸阁。天顺末作裕陵(即皇帝朱祁镇的陵墓),皆其营度。能以两手握笔画双龙,合之如一。”
从这短短的一段介绍中,我们就能看出蒯祥是一个多么厉害的人了。不说他的建筑才能,单说他能够左右手同时各画一条龙,画完后两幅画还能天衣无缝地重合起来,就已经是天才的程度了。从古到今,有这种左右手协调能力的人应该都没多少。
甚至有传闻道,蒯祥施工前可以随手画出工图,建成后的建筑却无可挑剔,蒯祥凭这一手本事获得了皇帝的欢心,被皇帝赞为“蒯鲁班”。
而且,我们还能从这段介绍中得知,蒯祥实在是参与了很多大工程的建设。皇帝的宫殿与陵墓,必然要选最好的工匠来建造。
蒯祥能在其中脱颖而出,与学子及第也没什么区别了。 且蒯祥在参与设计承天门时,也不过19岁。相比于如今19岁可能还没有上大学或刚进入大学校园不久的愣头青们,蒯祥已经年少成名,成为人生赢家了。
为皇帝做事,除了硬实力以外,当然也要有极强的心理承受力。毕竟伴君如伴虎,万一哪里有一点点惹皇帝不高兴,大概率就会掉脑袋。
蒯祥也是艺高人胆大,不但把自己的任务完成得很好,让自己的作品流传百世,最后还凭借自己的实力当上了官,成为工部左侍郎。
古语有云“士农工商“,蒯祥就实现了阶级的跨越,由地位较低的工匠,一跃成为地位最高的“士”。除开在官场中的地位,蒯祥在工匠界中的地位本来就很高。蒯祥的家乡香山可以说是工匠“井喷”之地,几百年间涌现出无数优秀的工匠。
他们的建筑设计有着江南水乡独有的精巧典雅,又不失大气,艺术水平极高。他们的踪迹遍布全中国,江南江北,水乡高原,各地的知名建筑中都有香山工匠的参与。
香山的工匠们因为都具有独特的“苏派建筑”风格而被称为“香山帮”。蒯祥在“香山帮”中有着极高的地位。因为除了工匠们的祖师爷鲁班外,对香山帮作出贡献最大,甚至可以说奠定了他们的建筑风格的就是蒯祥了。
在香山帮的工匠们心目中,蒯祥也是香山帮当之无愧的祖师爷。且因为蒯祥参与了皇城的几个大型建筑的设计建造,很得皇帝赏识,香山帮也跟着名声大噪起来,成为全国知名建筑品牌。
蒯祥一辈子都与建筑打交道,在一次次实践中成为一代宗师。《宪宗实录》中也这样评价过他:“凡百营造,祥无不与。”他为精美绝伦的建筑付出了一生,回报也显然是巨大的。
他以古时地位低下的工匠的身份流芳千古,还为后世留下了这么多珍贵的文化遗产,值得所有建筑学子或普通游客们的尊敬和喜爱。
免责声明:文章内容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图片或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号作者联系,如反映情况属实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责任文章。文章只提供参考并不构成任何投资及应用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