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原的街巷经过这些年的旧城改造,许多老巷子都不存在了,比方豆芽巷。巷子大约深五六十米的样子,像是豆芽的“茎”,出了口儿便豁然开朗。
豆芽巷原位于桥头街,在宁化府的斜对过。孩提时,那条巷子一百步也走不完,好像拉个平车进去都困难。到了晚上,很多姑娘家是不敢独自走这条巷子的。
就在这纤细的巷子里,有两扇对着的大门。左边大门进去是个方正的四合院。我的小学同学和新爱与郭培成都曾在正房住过,要上三四个台阶呢!郭培成的奶奶满口平遥话,因与我母亲很投缘,总喜欢拄着拐杖来串门。和新爱是我的发小,照顾弟妹料理家务,在街坊中很有口碑,学习也很上进,曾在初中时担任过班干部,插队和工作都是好样的,可惜三十来岁就匆匆离世。
巷子的右边大门里是个长方院儿,一个叫靳在城的女孩就住在这里。她家是晋南人,长得瘦而精神,是我们太原七中的运动健将。全校运动会召开时,初36班同学最乐意看她这双“飞毛腿”矫健地奔驰在跑道上,骄傲得很。我与她在小学和初中都是同班,又是街坊,所以常常你来我往。他们院有个汾阳阿姨,爱夸她女儿学习好,说“我家毛毛还坐过飞机呢。因为被评为太原市的三好学生,奖励坐飞机绕太原市一周呢。”于是,我暗自把毛毛姐当偶像崇拜,后来她的儿子成了我的学生。
“豆芽”往左伸,是一条比它的主巷更宽更远的巷子,能开进去汽车,沿路都是些高台阶的大门洞,约有十来个院子吧。这里曾开办过扫盲学校,我母亲在刚解放时,读的“妇女识字班”就在这里。我的同学王瑞莲住在巷子深处一个高台阶套院的后院里。那时我们被编在一个学习小组,又是汾阳同乡,所以总愿意在一起。我喜欢听她父母亲柔软的汾阳乡音,她上有哥哥下有弟妹,这家人淳朴善良,给我留下的印象很深。
“豆芽”往右舒展,是块长方形的开阔地,右边连着三处院子,都是里外院。左边是后来迁来的几户人家,他们住的是一字排开的平房。顺着平房转过来,又是一片开阔地。这里的地标是间公共厕所和斜对面的公用水管,都是为方便豆芽巷、郭家巷、桥头街与海子边等街道的居民们修建的。所以,那些在豆芽巷深处的小伙伴们到这里来抬水,并不是一件容易事,上下台阶不说,路远也不说,经常得排长队。二十几个大铁桶相互碰撞的声音叮叮当当响个不停。
后来,当我走过桥头街时,只能凭印象寻找豆芽巷的位置了。而它的风貌,永久留驻在这条巷子跑跳长大的小女孩的脑际之中!
王秋英(太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