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圳镇将紧紧围绕“融”字下工夫,努力走出一条“县区融合促发展、城乡融合焕新颜、农旅融合铸特色”的出彩之路。汪敬淼 摄
铁西村一座座白墙灰瓦、崭新的民居。汪敬淼 摄
冬日暖阳,照拂三圳。暖阳之下,是一派新景象。
经过改造提升,位于三圳镇九岭村的蕉岭第一个中共支部诞生地旧址焕然一新,前来进行红色教育的党员为其增添了人气;在三圳镇铁西村干群的努力下,该村人居环境有了新变化,小溪、花坛、护栏装点着村庄;阳光下,一排排挂着的梅菜成为九岭村的独特风景线……
新动力,新景象,新生活。
近年来,三圳镇围绕“融”字,多措并举,谱写乡村振兴的文章。通过修缮红色遗址、提升人居环境、因地制宜发展产业等方式,为各个乡村蓄足发展动能,使其呈现出“百花齐放、争奇斗艳”的新格局。
广东梅州蕉华工业园区管委会副主任、三圳镇党委书记张艳辉表示,“十四五”时期,三圳镇将紧紧围绕“融”字下工夫,努力走出一条“县区融合促发展、城乡融合焕新颜、农旅融合铸特色”的出彩之路,用好蕉岭(南沙)粤港澳大湾区现代农业示范基地,串联钟化雨故居、侨情园等美丽节点,让三圳镇在新时期继续出新出彩。
●撰文:梁时禹 廖静宜
汪敬淼 丘林强
增浓红色
修缮革命旧址 打造红色教育基地
驱车来到三圳镇九岭村,一座白墙灰瓦、朴素典雅的客家民居映入笔者眼帘。大门顶端的一行字,诉说着它曾经的荣光:蕉岭第一个中共支部诞生地旧址。94年前,蕉岭最早的中共党组织——中共蕉岭九岭支部就在这里诞生。
1927年,国民党反动派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在北京、上海、广州等地求学的蕉岭籍共产党员、共青团员,如徐持、邓崇卯、钟占文、刘安、钟慕光、林敬修、陈顺侯等人先后回到蕉岭。
徐持、钟占文、钟慕光等人返回蕉岭后,经常聚集在一起,关心革命斗争的发展变化。由于与上级党组织失去联系,如何开展党的工作问题一直困扰着他们。然而,共产党人的信念、使命驱使着他们,必须起来革命、起来斗争。
7月中旬的一天,徐持、钟占文、钟慕光三人来到拳馆钟双义家,三人举起右手,紧握拳头,口喊:“为信仰而战斗,不惜流血牺牲”。宣誓后,推举徐持为党支部书记,钟慕光为组织委员,钟占文为宣传委员,并成立为中共蕉岭九岭支部,蕉岭县第一个党组织由此诞生。
中共蕉岭九岭支部成立后,以三达学校为活动基点,发展党团员,壮大党的组织,领导和发动工农群众开展斗争,开展了一系列的革命活动。从此,红色星火燎向蕉岭大地。
烽火岁月已成过往,那些为蕉岭革命事业奋斗的人们,却从未被忘却。“我们深掘学校红色资源,选取木、石等本土材料,融入客家元素和红色元素,按照‘修旧如旧’的原则,对学校立面进行整体改造,并对学校内部进行重新布展,将其打造成红色教育基地,为党员提供党史学习教育平台。”三圳镇工作人员告诉笔者。
融合绿色
提升人居环境 打造美丽乡村
沿着铁西村宽阔平坦的水泥路驶入村内,村内的景致令人眼前一亮:溪水环抱村庄,道路两旁,绿树成荫,树荫下花团锦簇;远处青山连绵,与近处典雅的客家民居相互映衬,形成一道美丽的屏风;村民不时从家中走出来,与邻居的攀谈声回荡着……美丽新农村的画面呼之欲出。
“这几年,我们通过‘三清三拆三整治’,结合乡村规划,调动村民积极参与到美丽乡村的建设中来。这不,我们刚刚通过拆除近1万平方米的老旧房屋,规划新建25套融入客家元素的房屋。”顺着铁西村党支部书记钟新如所指的方向望去,笔者看到,一座座白墙灰瓦、崭新的民居矗立。
拆掉旧房屋,换来新生活。钟新如告诉笔者,新屋所在的位置原是村民的老屋、旧屋,不少都建于20世纪70年代,有的房屋历史则更为久远,土木结构的房屋经过日晒雨淋,渐渐显现出它的弊端:雨天漏水、房梁腐朽、土墙裸露,不仅不美观,还存在安全隐患。不少村民建起新的房屋,这些房屋便成了闲置的资源。
自美丽乡村建设工作开展以来,铁西村“两委”干部走街串巷,深入到每家每户中,征求村民关于“如何利用好闲置资源”的意见,充分调动村民参与家乡改造的积极性。“我们专门成立了村民理事会,由理事会成员带头,说服村民拆除旧房,村民也非常的支持。”钟新如说。
新房建好了,新的生活环境也跟着来了。“新房子住着非常舒适,采光、通风以及周边的基础设施都非常不错。”说起新房子,住户钟铎民赞不绝口。“老房子安全隐患大,而且采光不好,跟现住的房子没得比。”钟铎民说,目前已有5户搬入新房。
铁西村的变化不止于此。“我们现在正商量着新村的配套设施修建,不仅要让村民住上好房、新房,更要让村民用上便民设施,为生活添姿添彩。”钟新如说。
添画新色
发展特色产业 赋能乡村振兴
秋冬时节,正是冬种梅菜的采收制作期。
田野间,连片种植的芥菜长势喜人,早晚相差极大的温差,让芥菜愈发青翠。村民握着镰刀,伏着身子忙活着,只见他们动作飞快,不一会儿,成熟的芥菜便堆砌成了土丘。房屋前后,呈现出另一番场景:一株株芥菜悬挂在竹竿上,有些还是绿色,而有些已变成了棕色。一阵微风拂过,霎时清香四溢。
“我家制作的梅菜已经被收购完了,因为管理制作得当,收购价均价卖到了2.8元一斤。”村民刘梅高兴地告诉笔者,今年冬天她共种植了一亩多芥菜,大约能够出产2500斤梅菜,产值达到7000元左右。
产业是乡村振兴的关键。因地制宜,找准产业,才能让村民鼓起钱袋子。三圳镇地势平坦,主要以平原和丘陵为主,且土壤肥沃、水源充足,发展农业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因此该镇农业发达,历来是农业大镇,素有“鱼米之乡”的美誉。
瞄准精致高效农业,三圳镇通过流转土地,通过充分利用时节,不同阶段穿插种植不同蔬菜,有效盘活土地的同时,调整农业产业结构,有效带动当地村民增收致富。
在产业发展方面,三圳镇突出“一村一品”,发展壮大农业基地,在土地确权的基础上,盘活土地资源。根据各村特色,建成莲子种植基地、蔬菜种植基地、无花果基地等,形成了一批优势特色农业发展格局。
“未来,我们将坚持以农业供给侧结构改革为主线,立足富硒、长寿资源禀赋,继续发展特色高效农业,借助政策春风,培育好农业示范基地,促进农业与二三产业融合,走出产业发展的新路子。”三圳镇相关负责人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