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酒泉政协)
建言
献策
发言题目·
推进大敦煌文化旅游经济圈
建设的建议
市政协委员
敦煌市政协副主席
李富华
一、完善核心圈建设协作机制,写好推进文章。
1.建立工作专班。借鉴浙江衢州、安徽黄山、福建南平、江西上饶4个城市联手打造的“95号公路”“联盟花园”合作共建机制,建议在酒泉市级层面成立西四县大敦煌文化旅游经济圈建设核心圈工作专班,常态化开展工作,向酒泉市领导小组负责,专班常驻办公室可以设在敦煌大景区管委会,同时调整优化大景区管委会职能,常态化分析大敦煌文化旅游经济圈发展形势,协调问题,解决困难,推进大敦煌文化旅游经济圈建设。
2.完善工作推进机制。对照酒泉市《大敦煌文化旅游经济圈发展规划2020-2022年实施方案》,梳理工作任务,盘点工作进展和2022年将要实施的任务和项目,结合发展现状,形成推进表、路线图,实行“清单化推进、闭环式管理”,确保推进工作落地落实。
3.完善项目支持机制。在空间布局和用地规模上积极向省政府汇报,争取对确定实施的重大项目给予支持和保障,西四县可整体向上争取土地使用、建设资金等方面的支持。
4.完善宣传机制。制定总体宣传方案,组织西四县对外开展整体推介、组团营销,扩大文旅资源和品牌的宣传力度。
二、精心打造“两点一线一环”景观,写好品牌IP文章。
借鉴外地经验和做法,建议命名并打造符合交旅融合和路衍经济业态的文化旅游品牌,打造大敦煌旅游经济圈“两点一线一环”既定项目的品牌IP。
1.绘制并公布“211世界遗产廊道”线位图。即立体呈现“两点一线一环”和遗产点位,实现立体图景式宣传。特别要以解决淡季旅游瓶颈问题针对性地投放到各类媒体平台,扩大产品影响力,激发游客“按图索骥”兴趣。
2.改造完善路网系统。通过统一标准、统一标志、统一信息服务、统一协调管理,将原来各县市分段、分散、分类的国省道以及县乡道路进行连通赋能,建设休闲驿站、服务区、换乘接驳站、网红打卡地、汽车露营地、民宿集聚区等配套设置,改变之前公路单一的运输功能,赋予文化IP效能。
3.加快沿线景观建设。将“世界遗产廊道”建设成为“处处是景区、步步有景点、路路见风景”的旅游线路,增加单体景区游客量,吸引游客走近景点、乡村、小镇,逐步形成文化旅游共同体,打造“世界遗产廊道”为文化大道、风光大道、旅游大道、发展大道。
三、加强核心圈品牌联动,写好运营文章。
加强品牌运营,改革“各搭各的台,各唱各的戏”的运作模式,进行整体包装、整体运营,形成旅游红利链条,推动区域旅游发展,让大敦煌旅游经济圈真正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极。西四县旅游市场客源要实现互送共招、产品合作共推,鼓励旅行社、景区、酒店等市场主体建立行业发展联盟,共树“211世界遗产廊道”大品牌。
建议支持敦煌文旅集团做大做强,首先授权对敦煌的旅游资源进行统一品牌运营,并逐步争取对西四县旅游资源的整体运营,通过搭建智慧平台,上线一码(或一票)智慧游行,推动景区景点、文化演艺、户外运动等“一体化”运营。
四、持续放大敦煌文博会影响力,写好会展文章。
用好敦煌文博会平台,推动敦煌文化、丝路文化、长城文化、简牍文化等甘肃文化品牌在国内外推介巡展、文明对话、合作交流等。争取省委、省政府支持敦煌增设海关特殊监管区域,给予敦煌“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游客入境免签权,执行外籍人士一定时段(144小时)落地免签政策。向省政府请示汇报,盘活敦煌会展中心、大剧院等场馆资产,通过 全年策划系列活动,常态化培育和发展会议论坛、研学交流、体育赛事、展览展销等会展经济。通过非遗展示、商贸交流、文化演艺、项目合作、旅游推介等多要素文旅活动,全方位、多角度、深层次做好文化旅游宣传和交流,提升大敦煌文化旅游经济圈的美誉度。
发言题目·
突出稳定就业筑牢民生根基
市政协委员
肃州区政协副主席
冯志琴
稳定就业的意见建议
1.强化政策引导,促进重点群体充分就业。继续坚持就业优先战略,持续加大宣传力度,贯彻落实省市保民生保就业决策部署,用足用好稳岗就业的各项政策措施,及时兑现各类就业创业补贴,鼓励和引导重点群体优化就业理念,扶持重点群体创业,以创业带动就业大发展、快发展。
2.健全服务体系,增强公共就业保障能力。健全完善市、县(区)、乡镇(街道)、村(社区)四级创业指导服务中心功能,加快推进基层公共就业服务平台建设,建立创业指导服务平台和人才供需数据平台,及时掌握用人单位用工变化、空岗信息和就业人群需求,增强就业援助精准化服务水平。加大政府购 买就业服务力度,采用“线下 +线上”服务模式,多渠道发布 就业信息,方便重点人群获取相关讯息,实现岗位对接
3.强化培训带动,缓解结构性就业矛盾。持续实施就业技能提升行动,整合引导各类职业培训机构推行订单式、定向式、定岗式就业导向性培训,拓展职业技能培训多元化供给,实现 人岗有效匹配对接,提高就业素质,缓解结构性就业矛盾。针对重点群体进行创业方法、创业项目、创业知识、国家法律法规以及政策扶持等方面的创业培训,全方位帮助创业人员提高创业成功率,实现充分就业。探索推行“共享用工”模式,缓 解劳动力紧缺问题。
4.强化载体驱动,拓展就业空间。依托园区、企业及特色优势产业,利用高新技术创业服务中心,建立政府扶持的大学生创业孵化基地和虚拟创业工作室等实训平台,积极发展重点群体创业园。积极探索政企校结合的“政企联办”扶持方式,整合高校“产学研”成果和教育资源,实施“体验式”创业就业服务站点、模拟创业平台、科研创新基地、人才会客厅等项目, 推进重点群体就业增收。
5.狠抓项目建设,扩大就业容量。以招商引资和项目建设为抓手,充分发挥项目建设带动稳岗就业作用,推动投资、消费、产业、区域等与就业政策统筹协同,积极培育新的就业形态,增加就业岗位供给。强化财政、金融等经济政策与就业政策的协同联动,支持和发展吸纳就业能力强的服务业、中小微企业、劳动密集型产业,扩大就业容量,带动稳岗就业。
发言题目·
落实双减任务 构建教育
高质量发展新格局
市政协委员
市教育局党组书记、局长
杨培荣
一、加大宣传力度,营造“双减”社会氛围。多年来,由于选人用人唯分数、唯名校等错误导向,导致教育违背了人才成长规律和教育发展规律,偏离了“全面而有个性”的育人目标,加之校外培训机构迎合选人用人导向,夸大宣传、高标收费、强挖公办名师,在弱化公办教育、造成家长焦虑和过重经济负担的同时,也使低收入家庭孩子对校外培训望而却步,让教育失去了公益性、普惠性和公平性。这些问题带来的最现实表象,就是学生作业和校外培训负担日益加重,因此“双减”势在必行。实施“双减”,首先要加大宣传力度,让全社会特别是老师、家长和相关部门充分认识“双减”深层背景和重要意义,形成思想共识,为“双减”营造出良好社会氛围,保证“双减”工作顺利推进。
二、提升教学质量,充分发挥学校主体作用。“双减”的目的不仅在于减负,更重要是减负后如何提质,其关键在于强化学校教育主阵地作用,做到应教尽教,学足学好。一方面要开齐开足国家课程、开精开好特色课程,既实现国家义务教育目标,又满足学生个性化特色化发展需要;另一方面要立足学生,系统优化课程结构、教学设计和作业内容,选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与模式,充分利用信息技术辅助教学和多元化的教学评价方式,整体提升课堂教学效率,保证课堂教学质量。同时,要充分挖掘校内资源,通过课程育人、文化育人、活动育人、实践育人等方式,协调促进学生思维能力、学习能力整体提升。
三、优化课后服务,推进学生素质全面提高。减负还给孩子的不仅仅是自主支配的时间,更重要的是给孩子自主选择发展的权力。课后服务正是政府为孩子自主选择发展提供的学习“菜单”。目前全市普遍开展了“5+2”模式课后服务,基本上解决了家长接送难、孩子没地方去的问题,但课后服务内容不够丰富,学生选择性不强等问题还比较突出,不能完全满足学生兴趣爱好和特长发展需求。一方面需要学校充分挖掘校内资源,不断充实校内课后服务“菜单”;另一方面要加快“酒泉市青少年校外综合实践基地”建设,并利用农村闲置校舍和土地资源,探索建设一批中小学劳动教育实践基地,配套市内研学基地、博物馆、图书馆等场所,不断拓展课后服务校外渠道,内外结合,全力推进“五育并举”,全面提升学生综合素质。学校也要主动邀请家长走进校园,与学生共同参与和体验课后服务,征求意见建议,不断提升课后服务水平,让家长放心、学生满意。
四、整治校外培训,规范办学行为。校外培训机构点多面宽,类型繁杂,监管困难,是家长焦虑和增大经济负担的主要制造者,是“双减”工作难点中的难点。经过5个月的集中整治,全市校外培训机构已完成了类型界定和“营转非”登记等工作,其中关键的学科类培训机构已由170家下降为62家,压减了63%,校外培训生态得到显著改善,持证经营的校外培训机构办学行为日趋规范,学生校外培训负担明显减轻。但受利益驱动和学生家长思想转变不到位等因素影响,校外培训又产生了由明转暗、“一对一”辅导、“线下转线上”等无证经营问题,监管难度加大。破解这些问题,一要加强对学生和家长的政策引导,打消家长疑虑,不再送孩子到校外培训机构参加培训。二要加强部门联动,积极协调公安、民政、市场监管以及移动、电信等部门和单位,强化技术手段,开展专项排查整治,确保治理工作扎实有序推进。三要坚持用好“黑白名单”制度,设立并畅通群众举报渠道,不断强化社会监督,使校外培训走上合法合规经营渠道。
发言题目·
坚持节水优先夯实酒泉经济
高质量发展基础
市政协委员
市水务局副局长
曹卫东
推进节水优先的思考和建议
1.以政府主导为动力,构建齐抓共管工作格局。市县两级政府成立深度节水控水专职结构,建立部门联席会议制度,明确各部门职责分工,研究拟订深度节水控水相关政策,以农业节水增效、工业节水减排、城镇节水降损为重点,组织、协调抓好深度节水控水落实工作,调动各方积极性形成工作合力,在全市形成齐抓共管的深度节水控水工作格局。
2.以制度建立为基石,完善节约用水四梁八柱。以“节水优先”为基础,研究制定《酒泉市水权交易管理办法》,修订《酒泉市地下水资源管理办法》等法规;以规划编制为先导,把水资源作为最大刚性约束列入市县两级政府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四五”规划、重点行业规划中,明确约束性指标,制定具体工作措施,把节水贯穿到经济社会发展全过程和各产业。
3.以水价改革为抓手,发挥价格杠杆撬动作用。十三五期间,全市积极推进农业水价综合改革,农业灌溉地表水水价平均为0.165元/m 3,基本达到运行维护成本水平,但农业灌溉地下水提水成本远远低于地表水水价,且农业灌溉地下水井、河灌溉不同价的矛盾进一步加剧,价格杠杆遏制地下水开采的作用发挥不明显。建议坚决贯彻落实《地下水管理条例》,全面征收农业灌溉地下水计量水费,适度调整其他行业水价,运用价格杠杆促进水资源的合理配置、集约节约利用和保护,倒逼高用水行业主动节水。
4.以水权改革为核心,推动水资源合理配置。总结疏勒河流域水权试点改革经验,由政府主导、各行业用水户和农民用水协会参与,逐步建立“规则清晰、流转顺畅、监管有力”的全市水权水市场交易平台,探索灌区水权交易模式,制定交易方案,推进水权水市场改革。在同一流域内推动实施县域内、县域间、行业间、用水户间等多种形式的水权交易通过水权交易,使水资源配置逐步趋于公平化、合理化。
5.以行业节水为突破口,推动全社会节水升级。加快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步伐,积极推行适水种植、量水生产,大力压减高耗水、低水效作物面积,推广自动化、精准化和水肥一体化等高效节水技术,推进农业节水增效。全面推行高耗水产业负面清单管理制度,鼓励和引导企业实施节水技术改造,切实提高工业用水效率,推动工业节水减排。完善城镇供水管网检漏机制,及时更新改造老旧供水管网,配套节水设施,推动城市节水降损。
发言题目·
努力推进酒泉高标准农田建设
市政协委员
民革酒泉市委会副主委
党立文
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的意见建议:
1.政府主导,筑牢全市粮食安全基础。一是强化认识。充分发挥领导小组的作用,编制高标准规划,统筹协调高标准农田建设前、中、后出现的问题,层层传导压力,形成各级重视的良好氛围。二是学习借鉴外地经验。组织外出学习观摩,去高标准农田建设好的地方学经验,引人才,输管理,提效率,研究改进适合本地的种植方法。三是增加投入。在每年的财政预算中适当增加高标准农田建设的财政资金,一方面用于基础设施建设和后期维护,另一方面用于人才的引进和培养。四是积极争取资金扶持。加大与省发改、省农业等部门的沟通汇报,争取补助资金和专项债券。五是挖掘潜力。充分挖掘高标准农田建设新增耕地资源潜力,优化高标准农田建设新增耕地和新增产能的核定流程、核定办法,增加认定高标准农田亩数。
2.创新机制,激发社会资本投入建设。一是激励本地龙头企业大规模建设高标准农田,招商引资工作应先从本地企业做起,从政策上给予优惠,从管理上给予尊重,从成果上给予认可,增强本地企业家的区域认同感,把握服务企业这个“着力点”,让本地龙头企业带头开展高标准农田建设。二是引导发展合作社模式,以资金入股或以土地入股,推进企业形成规模种植,减少投入成本,创造更多价值。三是发挥村集体作用,对于需要平整的耕地,由村集体与农户签订土地预流转协议,明确流转要求、流转期限、耕地补偿费用和后期流转费用,推动碎片化耕地连片整理,促进“宜机化”“集约化”“规模化”经营。四是将土地、水电等优惠政策及措施落到实处,加强惠民政策监管,确保企业建设享受政策补助。
3.多方共建,推动产业链条延伸发展。一是严格标准。按照国家、省市项目管理要求,全面推行专家评审、过程审计、群众监督、责任追究、第三方检测等措施,强化对高标准农田前、中、后全方位管理,确保质量。二是注重生态环保。结合乡村振兴和美丽乡村建设,一方面从地下做文章,种植出无农药、无公害,绿色生态的农作物,严把水源关、农药关、土地关。另一方面同步开展人居环境整治,形成一抬眼,绿色田地连片整齐划一,看脚下,路面整洁,街道干净,把高标准农田建设变成乡村旅游的一道风景线。三是打造完整产业链。有产有销,有用工需要有人员储备,有前方生产有后方加工,有一次生产有二次增值,配套建设烘干中心、农资中心、育苗中心等服务性设施,解决建设企业的后顾之忧。
4.宣传引导,注重形成浓厚建设氛围。一是从国家粮食安全出发,引导认识高标准农田建设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尤其引起党、政主要领导的足够重视,提升区域粮食产量。二是从节约粮食出发,在公共场所张贴和发放公益广告,引导广大群众认识到粮食紧缺,从一餐一饭做起,从节约粮食和垃圾分类做起。三是从人才培养出发,引导青少年在专业学习中注重农业发展和建设,激励科研人员加大设施设备的研发,土壤的研究,品种的研究。四是加强农业经营单位和科研院所的合作,每年由市农业农村局牵头选派人员赴合作院校学习,邀请院所、院校专家驻点指导,聘请全国甚至世界知名专家每年定期赴酒泉开展研究和解惑工作。
发言题目·
强化农产品质量监管
保障农产品消费安全
市政协委员
民建酒泉市委会主委
赵红梅
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的建议
1.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知识的宣传普及。抓住农闲时节,组织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种养大户、生产经营企业负责人进行农产品质量安全方面的法律法规、生产技术规程、农业投入品科学安全使用等宣传培训工作,增强生产者、经营者和消费者的质量安全意识与自我保护能力。组织现代农业园区、畜牧养殖户等农产品生产经营主体开展《农产品质量安全法》《食品安全法》宣传培训,引导和督促农产品生产者、销售者加强质量安全管理,保障食用农产品消费安全。利用“三下乡”活动、“3.15”消费者维权日、咨询讲座、微信平台,大力普及食用农产品安全知识,及时曝光违法典型案件,不断提高公众农产品质量安全意识,逐步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法的社会知晓度。
2.推进规范化、标准化生产,夯实农产品质量安全基础。推进农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县创建,大力扶持和培育绿色无公害有机农产品生产基地和农业标准化示范园区建设,帮助企业进行无公害农产品、有机农产品和绿色食品认证工作,促进优质安全食用农产品上规模、上档次,提高农产品的整体竞争力。加快推进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建设,实现生产记录可存储、产品流向可追踪、储运信息可查询,提高可追溯能力,夯实农产品质量安全基础。
3.加强农产品质量检验检测体系建设。认真贯彻落实《农产品质量安全法》,加强农产品检测机构建设,尽快建成以市、县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机构为主体、乡镇为补充,生产基地、大型超市及主要农产品市场为网点的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体系,将县、乡、村必备的食品安全快速测定仪、农药残流速测仪、肉类水分快速测定仪等逐步配备到位,健全农产品检验检测体系。
4.加强农产品质量监管体系建设。抓好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队伍建设。配齐乡镇专职农产品检测监管员,村级配备协管员,重点生产基地配备专业技术人员。对从事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的人员全部进行登记并建立电子档案,明确安全监管人员职责,加强检查和考核,确保安全监管工作责任到人,措施到位。整合县(市、区)、乡镇农业技术推广部门技术人员和村级农产品质量安全协管员等资源,组建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化生产的技术服务体系。增加财政对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经费投入,将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费用列入财政预算,落实乡镇农产品检验检测经费和村级协管员的工资待遇,确保农产品质量监管工作运行正常。
5.加大农业行政执法力度。强化农产品生产源头执法监管,按照“预防为主、源头治理、全程监管”的原则,以农产品产地环境和投入品生产、销售、使用为重点,对农产品生产各个环节进行全程监管。加大农业投入品执法检查力度,严厉查处高毒高残留农药、违禁兽药、假劣农资等违法行为,净化农业生产环境。加强重点品种、重点环节、重点区域的执法检查,定期、不定期对农产品生产企业、合作社和生产基地开展抽检,开展各类农产品质量安全专项整治,进一步加大立案查处力度,切断伪劣农产品、不安全农产品向市场输送的渠道。
发言题目·
加强乡村文化建设
推进乡村全面振兴
市政协委员
民盟酒泉市委会副主委
任建伟
加强乡村文化建设的建议
1.以思想道德为引领,进一步加强精神文明建设。以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为平台,传播新思想、引领新风尚,引导广大农民既要“富口袋”、更要“富脑袋”。牢牢占领农村思想文化阵地和意识形态阵地。通过评选道德模范、最美人物、身边好人、“好媳妇”“好公婆”、美德少年、新乡贤等先进典型,用好人好事感召和凝聚农民。通过文化墙、文化碑等宣传栏,图文并茂地传递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化移风易俗,推动公民道德建设,引导广大农民爱党爱国、向上向善、尊老爱亲、勤俭持家,争做有文化、有本领、有担当的新时代农民,不断涵养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努力打造充满活力、和谐有序的乡村社会。
2.加大服务设施建设,强化公共文化服务保障。加大县级图书馆、文化馆(站)、博物馆,乡镇综合文化站、村级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乡镇体育健身中心、行政村农民体育健身工程等公共文体服务设施建设力度,着力解决部分场所设施老化、利用率不高、服务水平较低的问题,对已普及的地区着重在作用发挥及服务效能提升上下功夫。拓展总分馆制数字服务建设内容,为乡镇综合文化站和村级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配送公共数字文化智能服务设备,提升公共数字文化智能化服务水平。结合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建设,大力发展文化志愿服务,发挥本地区文化能人和群众自办文艺团队作用;依托乡镇、村(社区)现有文化阵地,增加青少年活动中心和老年人活动室的数量,并配套相应的设施设备,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活动,更好的满足不同群体的文化需求。
3.加快农文旅融合步伐,积极打造文旅特色品牌。开展省级乡村旅游示范村、旅游合作社、特色农(牧)家乐、乡村民宿创建工作,打造乡村旅游新业态。开发以康体养生、采摘观光、徒步挑战、乡村民宿等主题的乡村旅游产品,编排乡村旅游精品线路,以乡村一日游撬动“周末经济”发展。 依托民族特色服饰,小米、瓜果等原生态农副产品资源,开发包装出特色旅游商品,提高农民收入。鼓励重点旅游乡镇定期举办桃花节、葡萄节、采摘节等乡村特色文化旅游节会,不断提升乡村的社会知名度和影响力。充分利用互联网等新媒体技术,宣传推广文化街区、地方小吃、民间艺术品、民族服饰、地方文艺表演等,推出更多现象级的特色文化产品,原汁原味地展示广袤乡村的文化魅力,让更多的人“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
4.广泛开展惠民活动,丰富群众文化生活。依托全市各类文化机构、演出团体、文化设施,持续开展文体惠民活动,引导群众积极参与、自我表现、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精心打造市、县两级综合性群众文艺活动品牌,广泛开展群众文化普及、全民阅读、送春联、优秀文化成果展示、农民文化艺术节、农民运动会等活动,不断丰富群众文化体育生活。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纸、互联网、公众号、微博等媒体,加大全市优秀公共文化产品宣传推介力度,及时推广总结创新举措,使优秀文化成果真正惠及百姓。
5.进一步挖掘农耕文化遗产。在新一轮城乡一体化建设中,对自然生态、田园风光、历史文化街区等实行严格规划和管控,划定好建设保护线,尤其应保护利用好乡史馆、村史馆等乡村文化载体,留住古民居、家具、农资、农具、古树等珍贵的农耕文化符号,加强研究阐释,深入挖掘和宣传蕴藏其中的文化内涵,讲好乡村精彩故事,把优秀农耕文化遗产传承下去。
6.加强农村人才队伍建设。加大文化人才培训力度。依托文化馆总馆分馆,重视发现和培养乡土文化能人、民间文化传承人,加大对现有农村文化队伍、文化站工作人员的培训力度,加快补齐人才“短板”。鼓励、支持和引导具有地方特色的民间艺术团体发展壮大,培养带动一批基层文化工作者、民间文化能手组成戏曲院团、民间班社等,增强乡村文化自我发展能力。
供稿|酒泉市政协办公室
编辑|李 英
审核|赵学海 杨 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