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见朝圣门了,顾名思义,朝圣门是朝圣者必经之天门。朝圣门为武当金顶入山之门,同三座天门一样为明永乐年间敕建。
有古建筑专家说,朝圣门犹如神来之笔,它巧妙运用环境空间和宗教理义,是古人智慧的具体体现,体现了武当山古建筑群节奏和韵律。
过了朝圣门,进入金顶区域,金殿即跃入眼帘,金顶紫金城高大的城墙就在身边,雄伟的天门傲视群山。
大岳太和宫
大岳太和宫是一组庞大的建筑群,太岳太和宫建于明永乐十四年(公元1416年),正殿为朝圣殿(即太和殿)、正殿前为拜殿、左右为钟鼓楼,朝圣殿右下为“皇经堂”,皇经堂前有戏楼、神厨、三官殿。这些建筑依居天险、随山就势而建,结构精致,布局巧妙。利用天柱峰高耸霄汉的气势,以明朝皇家建筑的规制,巧妙进行序列布局,突出神权至高无上的思想,达到了“美如天宫”的意境。
永乐十五年(1417),朱棣下圣旨:“武当山,古名太和山,又名大岳,今名大岳太和山。”皇帝的嘉封使武当山的地位在中国一跃而成为五岳之首。
我们从明代神道朝圣门上来,首先到达的是皇经堂。
皇经堂(诵经堂)
皇经堂前原为深峡悬崖,明永乐年间修建时,为扩大堂前建筑面积,在堂前用方石砌筑了一座拱桥,高8.85米,宽6.38米,桥上建道房,与皇经堂形成夹道,游人在桥上行走而不见桥,故有“走桥不见桥”之说,为太和宫闻名的一景。
金顶皇经堂又名诵经堂,位于太和宫右下侧,为砖木结构,抬梁式木构架,小青瓦屋面。是道人诵经习课的场所。每日清晨和黄昏诵颂经文真诰,是武当山出家道人自我修持的日常功课,被视为升仙者的阶梯。每次诵唱时间约一个小时,其目的是陶冶性情、虔诚其心,以做到一心向道。
皇经堂始建于明永乐年间,清道光29年重建,皇经堂为单檐硬山顶式建筑,前出檐,下承石台,栏额设外廊。至今还保留有明清两代的许多建筑工艺和作法,装饰精美,富丽堂皇。
皇经堂前的青石台阶,古意盎然,堂前丹陛石浮雕双鹤云纹图。
皇经堂是道教武当太和宫殿宇,堂内供奉三清、玉皇、真武、斗姆、张天师、吕祖、灵官等道教神像。
皇经堂正面为全开式六扇门,大殿堂外额书“白玉京中”四字,门上饰福、禄寿三星雕塑。
堂檐上覆蓝绿琉璃瓦,檐欠角挂风铃。
堂额、廊楣、木制隔扇之上均浮雕有许多道教神话故事图案,珍禽异兽形象逼真,图案精美,雕刻技艺精湛,十分精致。反映出清代的社会生活、宗教信仰和审美情趣。
朝拜殿
太和宫是登金顶进入紫金城的必经之地,也是武当山最重要殿宇之一。太和宫的正殿,是朝拜殿,又名朝圣拜殿,明永乐十年(1412)敕建。朝拜殿为砖石结构,歇山顶式,绿琉璃瓦屋面,内为券拱,墙体下部为石雕须弥座。
实际上,在明代,天柱峰顶上的金殿才称为太和宫,到清康熙以后,才把明朝建的朝圣殿称为太和宫,并沿袭至今。额书“大岳太和宫”是永乐皇帝赐额。
太和宫正殿内供真武大帝铜铸像,两侧立四大元帅、水火二将、金童玉女及八尊从官神像,形象逼真。
殿门两侧各置铜碑一座,一是明代嘉靖二十九年(1550)敕建苍龙岭雷坛设金像之御碑,一是明代嘉靖三十一年(1552)遣工部左侍郎陆述等人致祭碑。
朝拜殿两边是钟鼓楼,钟楼内悬挂一口巨大的饰龙钮铜钟,明代永乐十四年(1416)所铸造,是武当山现存最大最美的一口钟,击之万山回应,如滚惊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