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昔日落后的草海湖畔小渔村蜕变成“花海、草海、林海”的旅游名村,民族村的变迁史也是黔西北大地乡村振兴的一个缩影。
如今,毕节市威宁自治县草海镇民族村依山傍水,2020年9月,入选贵州省第二批全省乡村旅游重点村。寨子里700余户3600余人在8.9平方公里的土地上谋划着自己的幸福和未来。从2015年人均收入不足2800元到如今人均收入突破7000元,这得益于民族村依托草海独特的地理优势和毗邻县城便利的交通条件,大力发展乡村旅游业,让这个小渔村不仅荡漾着浓郁的乡愁,还让群众过上了幸福生活。
今年60岁的李兴国,曾担任过民族村多年的党支部副书记,说起民族村的发展,他总有说不完的话题。
“十多年前,民族村很破旧,虽然距离县城不足十公里,居住条件却和城里天差地别,房屋低矮,到处是泥巴路,村民要吃肉就靠打鱼,让这个与城郊结合的村庄和城市相比显得格格不入。”李兴国说,2015年以来,民族村抓住威宁同城化发展的机遇发展乡村旅游,这样既保持了乡村的底色,又可以带动群众实现增收致富。
于是,占地800余亩的黔韵紫海,占地280余亩的泰丰园,占地100余亩的生态草莓园等先后落地民族村,让民族村驶入农业旅游一体化飞速发展的快车道。
在民族村泰丰园,秋天骑自行车成为一道美景,穿过宽敞的路面,游客可以在这里享受风驰电掣的感觉,看美景。累了,可以坐在亭台上小憩一下,购买威宁特色豌豆凉粉、炸洋芋、木瓜凉粉,享受舌尖上的美味。
这些年,看到民族村旅游越来越红火,村民夏爱民开了一家小吃店,主要经营小粑粑和羊肉粉,每天纯收入都在500元以上。夏爱平说,“遇到逢年过节,比如端午节、中秋节等传统节日,泰丰园人山人海,数万人来游玩,那时候生意好得直接忙不过来。”
“游客的猛增,给村民带来了不菲的收入。在泰丰园的周边,入住了四家大型酒店,每到假期都是爆满。”李兴国介绍,目前民族村群众利用自家屋子开小吃店卖凉粉、炸洋芋卖、卖小粑粑的不少于100家,他们依靠乡村旅游业的发展实现了致富奔小康。
在民族村100亩草莓园基地,银色的大棚里,一颗颗硕大的草莓鲜艳欲滴,游客可以亲自体验采摘草莓的乐趣、果农种植的艰辛。
民族村面临草海、坐拥花海,这些年通过当地政府的大力支持和帮助,拥有了2000余亩自然林,森林覆盖率达50%以上。民族村党支部书记陈正龙讲述,为了保护寨子里的古树不被砍伐,村民们自觉看护树木,并在村规民约里写道:如果有外人乱砍树木,一棵树苗要罚款十元,并要求其补种树木;如果有寨子里的人偷砍树木,一棵树苗要罚款二十元,并要求其补种树木。寨子里200余户人家还专门聘请村民陈永康看护树木。正是对树林的爱护,这么多年来,大顶山没有一棵树被偷盗。陈正龙说,居住在青山绿水环抱的大山顶下,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这种美丽的风景是花钱买不来的。
“当初发展黔韵紫海、泰丰园、草莓园乡村旅游产业,是希望留得住乡愁,致富群众。如今看来,民族村走乡村旅游产业化发展的路子是走对了。”陈正龙并不满足现状,他说,下一步村里将引进更多的企业和资金打造农业旅游结合的乡村旅游产业,借助“草海、花海、林海”这三张名片,把民族村打造成看得见乡愁、留得住游客、能致富群众的美丽村庄,让青山绿水成为铺就群众致富的金山银山。
通讯员 陈武帅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马丹
编辑 韦依
编审 田旻佳 杨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