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栏语
自古以来,属于陕西的名片不胜枚举,秦始皇兵马俑、黄帝陵、华山、大雁塔等文明古迹堪称国之瑰宝,太白山、华山、终南山等都久负盛名,黄河、渭河、汉江、嘉陵江等旅游景点众多,吸引着许多海内外游客前来参观游览!从“十三朝古都”到“新一线城市”“网红城市”的省会西安,在历史文化与现代资源游刃有余的穿越中,火遍全球。
李白与沉香亭的不解之缘,白居易和仙游寺的不朽佳话,辋川别业里诗人、画家王维的田园生活,不管我们身在何处,无论走到哪里,熟悉的感觉来唤起你的乡愁,那便是家乡的一山、一水、一茶!
即日起,我们用“陕西名片”诉说辉煌历史,要向大家讲述这些“名片”怎样融入了你的生活,有哪些美丽的感受。投稿邮箱:1768825103@qq.com
阳光报官方微信
关中唐陵十八座,横陈渭水以北的台地或崇山,其隧道隐蔽,寝宫坚固。尽管如此,也无不遭盗,甚至皇帝的骸骨也会受辱。
唐高宗李治乾陵至少被挖三次,然而劫掠统统没有成功,遂为唐陵中唯一完整的天子之冢。公元九世纪,黄巢的起义部队数十万,竟狂刨乾陵。不料洞至大约四十米之际,忽然雷响雨注。他们惊慌住手,背身就逃。十世纪,后梁温韬,任耀州节度使,他指挥士卒遍凿唐陵,一一得逞,但凡对乾陵动镢动镐,却总是风雨交加。思之害怕,便收了心。二十世纪,冯玉祥的麾下孙连仲驻兵陕西,也计划在乾陵取宝,其部队还以爆破攻石。可惜狂风一再扬尘,骤雨呼之欲出,如灾异戒戢,从而收手。这三次皆是有组织的行动,非组织的行动到底发生了多少次,谁也不知道。
唐高宗的棺椁置于寝宫,它当然有神道通墓门,有墓门通隧道,有隧道通寝宫,然而不是设计者和营作者,无人清楚其秘密。1958年11月27日下午,几位农民在梁山主峰爆破取材,以修公路。一声炮响,竟有条石飞出。农民吓慌了,然而也不忘报告领导。考古显示,这正是乾陵之穴,是墓门,是通向寝宫的隧道,它的尽头将是棺椁。“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功夫。”夏元鼎的诗,似乎准确地表达了这种意外发现的奇妙。然而那几位农民并无妄念,是不盗乾陵的。
在反复研究以后,凭空摧开的乾陵之穴回填了,并在此处种了草,植了柏树,以混融其环境。数至乾陵,经过这棵柏树我总是迅移目光。我不看柏树所在的斜坡,且恪守思无邪。非礼勿视,乃孔子的教导,窃以为它也包括过乾陵之穴,眼睛不看。
这一次往乾陵去,我专选了一个日子,以图安宁。在唐陵中,也许由于武则天的缘故吧,乾陵有了盛名。游乾陵的,境内多,境外也多,每天足有百万之众。来来往往,摩肩接踵,陷于喧闹之中,难免分心,妨碍会神。除夕之前的一天,而且是下午,这个时候至乾陵的人最少,梁山当然也最宁谧。
今之乾县,在唐为奉天县。奉天县的衙署已经消失于乾县的土路或沥青路之下了,然而其文化是传承的。想着奉天县,我穿过了乾县一片稠密的建筑。
北行,是坦荡的大地。梁山崛起,甚为明晰。我专注地望着梁山,唯它紧紧吸引着我的目光。
蓝天深邃,偶有白云。阳光泛红,洒在梁山一东一西两个乳峰及其以北的主峰上。梁山的色调为青,不过梁山的柏树郁郁葱葱,阳光一映,遂显深绿,有凝重,也有妩媚和秀丽。
梁山是岐山的旁支,海拔足有1047米。梁山挺身而出,左挽豹谷,西挽漠谷,呈卓绝孤高之感。它掠过对峙的两个乳峰,眷恋地望着长安。在它的鸟瞰下,八百里秦川一览无余。
接受武则天的旨意,雍州万年县人韦待价负责营作唐高宗的墓茔。武则天临朝称制,拜韦待价为吏部尚书,摄司空。虽然身为重臣,不过韦待价还是要带上堪舆专家吧!总之,他以梁山为冢,其主峰置寝宫,用主峰以南的两个乳峰为双阙。富于想象,设计宏伟,难得。
唐太宗妻妾一百二十二人,这是制度所规定的。皇后及嫔妃多,生子也多。唐太宗共计十四子,文德皇后生三子,为嫡子,其余皆为庶子。只有嫡子可以践祚,虽然唐太宗嫡子有三,排列成序,不过到底选谁为皇太子,即皇帝位,仍令他烦恼。
唐太宗登基以后,以老大李承乾为皇太子。原则如此,不得不遵循。唐太宗举行廷议,会带李承乾听断,若行幸,会令他监国。唐太宗显然寄希望于李承乾,并在悉心培养。可惜李承乾及长,不仅浪荡无度,且聚拢群小,甚至宠幸妙有姿容的男色。李承乾也患足疾,且疴恙既久。老二李泰封魏王,其好士,爱文学,主编有地理学著作,也具嘉言懿行,颇使唐太宗器重。李泰便渐渐产生了取代皇太子之念,皇太子对此也有察觉,并恐惧其凌夺。彼此暗斗,各结朝臣。李承乾终于乱了阵脚,欲雇觅刺客杀老二,不克而止。接着还要谋反,以铤而走险的方式当皇帝。李承乾真是昏聩了,疯狂了!
公元643年,唐太宗不得不废皇太子李承乾,并贬黜魏王李泰。老三李治,封晋王。在这种背景下,得到重臣长孙无忌、房玄龄和李勣的支持,唐太宗遂立李治为皇太子。
唐太宗为此事显然非常煎熬,他说:“我若立泰,便是储君之位可经求而得耳。泰立,承乾、晋王皆不存;晋王立,泰共承乾可无恙也。”为什么老三立,老大和老二都会平安呢?这是由李治的性格决定的,他小时候就显得谨慎,稳重,宽仁孝友。然而此性格也蕴含着懦弱的元素,他当皇帝,没有隐忧吗?
公元649年,唐太宗逝世,晋王李治登基,为唐高宗。旋以永徽为年号,发起了他的统治。从公元650年至655年,他有唐太宗的遗德余烈,又有顾命大臣长孙无忌和褚遂良的辅佐,天下安定,朝野融洽。遇到天旱,唐高宗也避正殿,减膳,内省以消灾。公元670年以前,指在唐高宗执政的前二十年,社会总体是平稳的,甚至是向上的。唐军反击西突厥,俘虏沙钵罗可汗贺鲁,伐高丽,伐铁勒,伐百济,伐龟兹,伐弓月,都是在此间进行的,显示了国威。他还成功封禅,而这是唐太宗想做则未能做到的事。
不过唐高宗也充满异常的表现,他不仅不是明君,辜负了其父,反而是一个昏君,甚至有罪于他的先辈和后世。
汉武帝在位五十四年,年号十一个,宋仁宗在位四十一年,年号九个,唐高宗在位三十四年,竟有年号十四个。他不只是唐皇帝中改年号最多的一个,也是中国所有皇帝中改年号最多的一个。频频换其年号,难免显示某种内在和外在的摇晃、颠簸和动荡,总之非积极、非平静和非稳定。
为立武则天为皇后,唐高宗废王皇后,废萧淑妃,接着武则天便致王萧死。随之废皇太子李忠,立武则天所生李弘为皇太子,而李忠则被赐死,年二十一,而李弘则莫名其妙地死于洛阳合璧宫,年二十四。没有皇太子是不行的,遂再立武则天所生李贤为皇太子,而李贤则又遭废,以庶人迁巴州。唐高宗崩,李贤遂被逼自杀而死,年三十二。皇太子如此,公主也颇悲惨。萧淑妃所生女为义阳公主与宣城公主,以母得罪,幽于掖庭,年近四十不得出嫁。
唐高宗连自己的骨肉都守护不了,何况领土!唐太宗置安西都护府,并置龟兹、焉耆、于阗和疏勒四镇,以治理西域,主要是要捍卫丝绸之路的畅通。可惜公元670年,吐蕃陷龟兹拨换城,不得不罢其四镇。近乎十年以后,唐才设了新的四镇:龟兹、碎叶、于阗和疏勒。
应该感到羞愧的还有,唐高宗竟将军国之务交由皇后武则天处理。武则天令他不堪忍受,曾经打算废之。当是时也,武则天一闹,他遂推废皇后是西台侍郎上官仪所为。废皇后之事便放下了,但上官仪及其家口却遭害。
尤为荒唐的是,他知道皇后武则天有野心,竟不能割弃。结果是,在唐高宗逝世六年以后,武则天革唐命,改国号为周,自己当了皇帝,尊号曰圣神皇帝。
唐高宗自三十三岁起便患有风疾,每每头重,治而不愈。四十九岁那年,唐高宗以身体之故欲逊位皇后武则天,大臣郝处俊谏曰:“天下者非陛下之天下。正应谨守宗庙,传之子孙,不宜持国与人,以丧厥家。”唐高宗乃止。公元683年冬,唐高宗头重难忍,御医秦鸣鹤建议说:“刺头微出血,可愈。”皇后武则天在帐中责斥道:“此可斩,欲刺血於人主首耶!”唐高宗说“:吾苦头重,出血未必不佳。”秦鸣鹤遂刺百会,唐高宗说“:吾眼明矣。”
这只不过是回光返照而已,因为不久就病危了。清醒之际,唐高宗万千感慨地说:“天地神祇若延吾一两月之命,得还长安,死亦无恨。”到了黄昏,其崩洛阳贞观殿,年五十六。
一年以后,葬乾陵。武则天对韦待价的工作很满意,遂加封金紫光禄大夫,改任天官尚书。
乾陵的营作继续进行,谁也不知道何年何月才完全告成。
二十二年以后,武则天贵体不豫,其命将亡。当是时也,宰相张柬之得到皇太子李显首肯,指挥羽林军对武则天身边的宠臣一律问斩,并要求她传位皇太子。武则天太息两日,渐进弥留,遂传位李显,为唐中宗。旋殁于洛阳上阳宫,年八十二。
武则天的周结束了,唐复辟了。越明年,唐中宗遵母遗愿,葬之乾陵。
唐高宗李治和武则天便合葬于乾陵,情况如此。若无灵魂,何必事死如事生,事亡如事存?若有灵魂,不知道这两个人共躺寝宫是什么感受?请问李治先生:她篡夺了唐高祖和唐太宗留下的唐江山,当了十六年周皇帝,末日不得不去周,还唐江山,呜呼哀哉,无处托体,又以皇后的身份进了你的寝宫,是什么滋味呢?请问武则天女士:你是什么滋味?
我踏上乾陵的神道,悠悠地走向梁山之巅。从乾陵下来了一对少男少女,接着又下来了一对携着孩子的夫妻,俄顷下来的,是一位先生扶着他的母亲,之后就再也没有碰到什么人了。全是下的,唯我向上。见此,扶着母亲的先生对我说:“冢多阴气,应该晌午看。”我点点头说:“我就是阳气,我多阳气。”先生和他的母亲都笑了。
这是一天之中人最少的时候,更是一年之中人最少的时候。日行西天,照亮了乾陵,照亮了梁山的主峰。一东一西两个乳峰略矮,从而突显了乳峰以北矗耸的主峰。两个乳峰,一个主峰,既展空间之深,又增鼎立之势。稀薄的阳光之上,湛蓝的宇宙像海水似的融化着乾陵。凡是可以植树的地方,几乎都长着柏树。不过也有松树,松柏密布,柏树为多。以乳峰为双阙,阙之台在阳光下像黄壤一样敦实,但梁山的主峰却显飘逸。
1982年我至乾陵,这里的神道土中有石,石在土上,坑坑凹凹,难免拐脚。承蒙几十年的努力,乾陵得到修缮,其神道比较平的地方是沥青路,比较陡的地方遂以石条砌了台阶。幽静,也有一些肃穆,不过抬头就可以看见柏树上的阳光及梁山上的阳光,乾陵并不森沉。
过了两个乳峰,公元七世纪的石刻便排列在神道两边了。
华表之通高逾七米,直径逾一米,由基座、柱身和柱头构成。华表是有寓意的,并非简单之物。其基座为方,柱头为圆,表达了天圆地方的理念。其柱头是一枝仰莲和一颗火珠,反映了对生殖的崇拜和对长命的追求。其柱身为八棱形状,指示着八卦所有的方位:乾、坎、艮、震、巽、离、坤、兑。
翼马当为瑞兽,东侧一尊,西侧一尊,艺术上有所区别。东边的,双翼圆润而细密,涡线成弧,仿佛花纹,力量内敛且聚集,看起来是阿旃陀的风格;西侧的,双翼重叠转折,性格健朗而刚烈,看起来是健陀罗的风格。它们是否还有雌雄之分,也未可知。鸵鸟属于瑞禽,东西各一。其羽毛丰满,昂首鼓翮,一副欲跃未跃之态。鸵鸟自吐火罗来,当是进贡之物,也是文化的交流。乾陵用鸵鸟算是开启,以后的唐陵用鸵鸟遂为沿袭,并积累为一种传统。
仗马及驭手石刻、持剑人石刻,皆是圆雕,气魄宏大雄浑,颇有力量。
有碑一通,竖立神道以西,是歌颂唐高宗文治武功的。虽然其通高近乎七米,是丰伟的,我也只是瞄了瞄,便移步神道以东。
在此竖立着一通无字碑,属于武则天的,我倒是有意仔细看一看。
无字碑方趺圆首,用一块完整的青石雕凿而成。一千余年,日晒,雨淋,风吹,霜冻,已经使它发白了。其通高逾八米,十足的巨大。圆首上盘着八条彼此缠绕的螭,一种没有角的龙。螭有四条垂碑东,四条垂碑西,眼睛向下俯视,表现了龙的变幻和神秘。
无字碑也并非无字,实际上它的阳面和阴面还都锲有其字。当然这些字无一是得到武则天传位的唐中宗李显所撰,也不是任何一个唐皇帝所书。除了唐皇帝,大约其他唐贤达也不宜为之。考古显示,这些字竟是宋至明的一些文人所留,时间在十二至十七世纪之间。除了汉字,还有契丹字及其译文。金太宗完颜晟之弟,是撒离喝吧,在1134年前后任都统经略,负责陕西政务。其以凤翔府为机关,偶尔也出门狩猎。他到过梁山,谒过乾陵,并以契丹字借武则天的无字碑记其行。
岁月磨灭,汉字、契丹字及其译文,都漫漶得模模糊糊的了。这也正常,问题是,这一通无字碑在五百余年间,怎么可以随便镂字呢?乾陵归谁?谁是乾陵之主?乾陵之主在哪里呢?它本当有主,它现在就有主,只要有主,管他文人还是武人,都不能以字乱锲乱镂,因为此乃中国的文化遗产。
我举目盯着圆首上的螭,蓦地看见了腊月寒冷的天空。它蓝得像海水洗了一样,是一种透彻的蓝。
密密麻麻的柏树遮挡了太阳,然而有光匀射,甚为柔和,并弥漫于天空,恰是一种瑞相。螭的鳞片镶嵌在这样的天空之中,似乎只剩下了装饰。
唐中宗李显为武则天治丧,循序,应该对碑文有所准备,否则不会用青石雕凿一通巨大之碑。并非是有计划地要竖立一通无字碑,是因为无法评价武则天吧!也许碑文没有完成,也许碑文完成了。虽然碑文完成了,不过对碑文异议颇多,不宜刻之,遂作废不用。唐中宗李显确实难以歌颂其德:这是唐室的乾陵,在此表现或删削周皇帝武则天的经历似乎都不合适。为了镇压反对势力,武则天杀了多少李渊的子孙?杀了多少李世民的子孙?武则天还设控鹤府,塞之以能男之士,为其服务,这让赫赫唐室,包括李治和武则天的儿子李显,唐中宗,将如何面对。为了免除尴尬,就竖立一通无字碑吧!
神道的北端,东侧和西侧,各置藩臣石像,皆为圆雕,计有六十一尊。这是效法昭陵的,意在反映唐之盛。不知道何故,也不知道何季,这些石像的头多掉了。柏树遮光,石像遂沉于暗影之中。石像残缺,多是无头,欣赏不得,我便离开了。
在司马门前,分作东西,各置一尊石狮。石狮完整,且具艺术性。在公元635年,唐有狮子,是康国所献。唐太宗兴奋,还令虞世南为狮子作赋。我看到的石狮,东侧的大一些,高逾三米,西侧的小一点,不过其高也近乎三米。石狮皆是后蹲之姿,颇为稳重,并呈霸王的资性。它们扬眉挺胸,体格饱满而峻拔。彼此皆凸目,隆鼻,阔口,利齿,虽然威武且凶猛,不过又多少带着一丝微笑。这一带地势开阔,甚为敞亮,石狮都在阳光之中。石狮使乾陵又肃穆又威严,象征着唐帝国之强大。
沿神道所列的石刻计有一百余件,无不包浆深厚,它也恰是沧桑的见证。
告别石狮,遂缓缓登冢。登冢便是登梁山的主峰,要从司马门开始。至坟顶,并无固定之径,不过后一个世纪连着前一个世纪,后一个足迹压着前一个足迹,这些足迹也便成了登冢的路。路长,要从容走。如此,也就不觉艰辛了。
一脚是土,一脚是石,土涩而石滑。柏树为林,遂有翳蔚之晦冥。柏树之外,顿见斜阳之明丽。经乾陵之穴,我仍坚持不看柏树所在的斜面。不过我会一再观察乾陵的石头,并会弯腰摸一摸它们,因为这里的石头是有文章的。梁山主峰的石头,一部分是自然的,一部分是由苦役堆砌的。凡是从别的地方搬运到这里的石头,都有穿绳的小孔。这个知识的获得,我真是亦惊亦喜,惊大于喜。
继续登冢,不紧不慢地盘旋上升,悠然扬起头,便是梁山之巅了。鸟声清脆,风质偏凉。石头坚定,从石头缝隙冒出的蒿草纤细干枯,微微发颤。石头干净,蒿草也干净。
时间和地点给了我辽阔的视野,在像炭火烧软了似的夕照下,秦岭隐隐一痕,关中漠漠一片,越冬小麦的绿色是浅浅的一抹,唯有构成双阙的乳峰是羞怯隆起的两点。豹谷岚轻,漠谷雾重。赫赫唐皇帝之冢,此刻颇为寂寥,甚至荒绝而凄凛。
乾陵大约有十七座陪葬墓,我试图觅得它们。陪葬墓距乾陵几公里至几十公里不等,我平凡之士,即使竭尽目力也只能看到一些崛起的圪垯。圪垯磊磊,到底是我看到的还是我想象的,也并不敢断定。
这十七座陪葬墓总体包括两类,一类是唐室成员的,一类是唐大臣和唐将军的。属于唐室的,有皇太子的,是懿德太子墓和章怀太子墓;有公主的,是永泰公主墓、义阳公主墓、新都公主墓和安兴公主墓;有诸王的,是许王李素节墓、泽王李上金墓和邠王李守礼墓。属于唐大臣和唐将军的,是尚书左仆射刘仁轨墓、工部尚书刘审礼墓、礼部尚书王及善墓、中书令薛元超墓、礼部尚书左仆射豆卢钦望墓、尚书右仆射杨再思墓、右武卫大将军李谨行墓和左武卫大将军高侃墓。唐室成员的墓近乾陵,唐大臣墓和唐将军墓远乾陵,这由宗法制所决定。
紧挨乾陵的,是懿德太子墓和永泰公主墓。获得这种殊荣,因为他们是唐中宗李显的子女,然而也不仅如此。李显为皇太子,生嫡长子李重润,遂为皇太孙。三年以后,生第七女李仙蕙,长大了嫁魏王武延基。李重润是武则天的孙子,李仙蕙是武则天的孙女,武延基是武则天的侄孙,关系是血缘关系,属于密戚一级的。有一天,那时候正是武则天做皇帝的日子,这三个年轻人竟在一起议论奶奶与张易之兄弟的床笫之事。奶奶得到报告,震怒至极,遂要他们死,他们便都死了。几年以后,武则天停止了呼吸,唐中宗李显就追赠李重润为懿德太子,追赠李仙蕙为永泰公主。唐中宗李显指示把其墓茔迁至关中,以做乾陵的陪葬墓。
虽然是陪葬墓,不过懿德太子墓和永泰公主墓的规格实在罕见的。其号墓为陵,特别高大。唐中宗李显欲以此举振兴李家,压制武家。子女非命而夭,伤恸不已,此举也会添一点精神上的安慰吧!
懿德太子墓和永泰公主墓都被盗过,不过仍有大量文物出土。考古发现,这两座墓皆有绚丽的壁画,其寝宫的结构也很复杂,除了有棺,还有椁。其封土是覆斗形,并有神道。各置华表一对,石像两对,石狮一对。
死的时候,李重润十九岁,李仙蕙十六岁,青春正盈。世间最是荣华富贵的地方,也最是险峻,也最易逢殃和肇祸,乃至丧命。安全究竟在哪里呢?和平究竟在哪里呢?
徘徊之间,沉吟之中,嘤嘤的禽鸣似乎没有了。左顾右盼,暮色急降,瞻之于前,烟霞弥漫。不过梁山之巅是贴着天空的,我仍能沐浴到余晖的微明。石头闪光,蒿草如琴,而宇宙星现,而秦川灯烁,而城乡的千门万户可以为伴,不过毕竟鸟归其巢了。
这时候,上海一个朋友打电话问“:在西安吗?”我说:“到唐高宗乾陵来了。”朋友乐了,说“:你喜欢皇帝啊!总是这个陵那个陵的。”
我喜欢皇帝吗?我只是想通过墓茔的角度考察中国文化而已。皇帝,其不管是明君还是昏君,谁不是以民脂民膏为慷慨。唐中宗李显以懿德太子墓和永泰公主墓陪葬唐高宗乾陵,居然给一个十九岁男孩和一个十六岁女孩以皇帝的待遇,道在何处?德在何处?情理在何处?
一股强烈的气流,携带着我之问飞离了梁山之巅。很好,我看见它远矣,远矣,飘逝矣!
二〇二一年二月二十七日,窄门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