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边城到都江堰市,晚餐安排在望江小渔村。
小鱼村庭院很大,有鲜花、池塘、秋千,还有一条浪漫的休闲步道,向坡上伸去,灯光把庭院点缀得象一幅油画,生态田原的景色十分有意境。小鱼村以鱼火锅为特色,鲜鱼当场宰杀,调料根据各自口味自选,味道十分鲜美。
晚间住宿的酒店是“青峦.韵舍”,离融创文旅城很近,闹市之中,青峦一隅,聆听自然的声音。它既有民宿元素的典雅韵味,又有现代装修的简约时尚,亦古亦今的空间氛围,在大平台上,移步变景,很养眼。房间十分宽畅典雅(约有35平米),是入川以来住得最爽的酒店。
青峦韵舍的平台上
早餐是自助餐,虽不丰盛,但色香味都适合扬州人口味,大家匆匆吃完早餐,就直奔都江堰而去。
未到过成都的人,对用“独奇千古”、“镇川之宝”形容都江堰有点不理解,以为就是一个水利工程,能称上镇川之宝?当你走进都江堰,了解洪荒岁月,洪水涛涛,茫茫一片,水害横行,你就会理解,这镇川之宝的真谛,就会为李冰等人的智慧折服!
据导游介绍:都江堰位于岷江上,始建于秦昭王末年,是蜀郡太守李冰父子在前人鳖灵开凿的基础上组织修建的大型水利工程,由分水鱼嘴、飞沙堰、宝瓶口等部分组成,三者有机配合,相互制约,协调运行,引水灌田,分洪减灾,具有“分四六,平潦旱”的功效。两千多年来一直发挥着防洪灌溉的作用,使成都平原成为水旱从人、沃野千里的"天府之国",都江堰水利工程灌溉总面积1300多万亩,受益人口高达2300万,是全世界迄今为止,年代最久、唯一留存、仍在一直使用、以无坝引水为特征的宏大水利工程,凝聚着中国古代劳动人民勤劳、勇敢、智慧的结晶,被誉为“独奇千古”的“镇川之宝” 。
在景点入口,刘女士一行乘观光车,穿过复兴街,到都江堰南桥下车,开始游览都江堰最精典的景点。一、都江堰南桥
南桥位于都江堰宝瓶口下侧的岷江内江上,是南街与复兴街之间的一座雄伟壮丽的廊式古桥。桥头重檐彩塑珍禽奇兽和各种民间传说戏剧人物,情态各具,栩栩如生。两端桥亭的圆柱上有书法植联,左右两廊内壁上还有精工绘制的山水风景和神话传说壁画,以及书法楹联作品。赤柱朱槛,画栋雕梁,整座桥就是诗书画合璧的艺术长廊,南桥的适用性与艺术性达到完美的统一。被誉为“水上画楼”、“雄居江源第一桥”、“览胜台”。
从都江堰南桥远眺宝瓶口
从南桥向前,是宽阔的广场,广场内有古桩园、神龟池、清溪园、楠木林、陈列馆等,一条两边有很多名人塑像的青石板路(堰功道)向西延伸,路顶头是一座伏龙观,观里供奉着李冰等。
李冰石像
堰功道
二、宝瓶口
绕过伏龙观门前,折向西行,即到了大堤之上,回首可见伏龙观在宝瓶口的分水嘴上。宝瓶口起节制闸作用,能自动控制内江进水量,是湔山(今名灌口山、玉垒山)伸向岷江的长脊上凿开的一个口子,它是人工凿成控制内江进水的咽喉,因它形似瓶口而功能奇持,故名宝瓶口。位于宝瓶口右边的山丘,因与其山体相离,故名离堆。离堆在开凿宝瓶口以前,是湔山虎头岩的一部分。由于宝瓶口自然景观瑰丽,有“离堆锁峡”之称,属历史上著名的“灌阳十景”之一。从宝瓶口沿堤岸向南,穿过索桥到金刚堤,就到了飞沙堰。
三、飞沙堰
飞沙堰溢洪道又称“泄洪道”,具有泻洪、排沙和调节水量的显著功能,故又叫它“飞沙堰”。 飞沙堰是都江堰三大件之一,看上去十分平凡,其实它的功用非常之大,可以说是确保成都平原不受水灾的关键要害。飞沙堰的作用主要是当内江的水量超过宝瓶口流量上限时,多余的水便从飞沙堰自行溢出;如遇特大洪水的非常情况,它还会自行溃堤,让大量江水回归岷江正流。飞沙堰的另一作用是"飞沙",岷江从万山丛中急驰而来,挟着大量泥沙、石块,如果让它们顺内江而下,就会淤塞宝瓶口和灌区。 古时飞沙堰,是用竹笼卵石堆砌的临时工程;如今已改用混凝土浇铸,以保一劳永逸的功效。
在2000年前没有钢筋水泥,李冰就充分利用四川毛竹众多这一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用毛竹编织成大小一致的竹笼,用开山打下来的石头填实之后,一船一船地运到江的中间,把它们用绳索慢慢地送到水流湍急的江底,经历2000多年无数次地震和洪水,依然没有被冲散的原因。古诗有云:岷江遥从天际来,神功凿破古离堆。恩波浩渺连三楚,惠泽膏流润九垓。劈斧岩前飞瀑雨,伏龙潭底响轻雷。筑堤不敢辞劳苦,竹石经营取次裁。说的正是都江堰水利工程。
四、鱼嘴
鱼嘴分水工程设计非常巧妙,它利用地形、地势,巧妙地完成分流引水任务,洪、枯水季节不同水位条件下,起着自动调节水量的作用。从飞沙堰沿金刚堤向前,就到了鱼嘴,泯江从这里分水。鱼嘴分水堤又称“鱼嘴”,是都江堰的分水工程,因其形如鱼嘴而得名,它昂头于岷江江心,包括百丈堤、杩槎、金刚堤等一整套相互配合的设施。鱼嘴分水堤主要作用,是把汹涌的岷江分成内外二江,西边叫外江,俗称“金马河”,是岷江正流,主要用于排洪;东边沿山脚的叫内江,是人工引水渠道,主要用于灌溉。在古代,鱼嘴是以竹笼装卵石垒砌。由于它建筑在岷江冲出山口呈弯道环流的江心,冬春季江水较枯,水流经鱼嘴上面的弯道绕行,主流直冲内江,内江进水量约6成,外江进水量约4成。
夏秋季水位升高,水势不再受弯道制约,主流直冲外江,内、外江江水的比例自动颠倒:内江进水量约4成,外江进水量约6成。这就利用地形,完美地解决了内江灌区冬春季枯水期农田用水以及人民生活用水的需要和夏秋季洪水期的防涝问题。
五、安澜索桥
安澜索桥位于都江堰鱼嘴之上,横跨内外两江,被誉为“中国古代五大桥梁”,是都江堰最具特征的景观。始建于宋代以前,明末(公元17世纪)毁于战火。原索桥以木排石墩承托,用粗竹缆横挂江面,上铺木板为桥面,两旁以竹索为栏,全长约500米,现在的桥为钢索混凝土桩。
(音像资料由扬州刘女士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