洞庭湖之南,自古就是“九州粮仓”。城头山上,8000年前灌溉设施完备的世界最早的水稻田与6000年前的城墙,无不在默默诉说这片乡村盛景。
斗转星移,而今迈步。作为农业大省的湖南,让乡村肌体保持高度活力,不仅是维系传统产业的骄傲,也是跨越新兴经济的门槛。
11月,各路媒体在湖南见证了“湘”当自信的一面——乡村振兴的“湖南画卷”,出现在新闻视角中,跳跃在田间地头里,刻画在村民笑脸上。
稳劳力 把“乡间”变“车间”
将螺丝插入孔槽,拧紧,换另一边,插入孔槽,再拧紧…… 在永州江华县白芒营镇,湖南德森机电科技有限公司的厂房里机器轰鸣,黄水生正熟练地组装机械部件,“手速”极快。由于腿脚不方便,就业增收曾是困扰他的“天大难题”。
如今,40多家“帮扶车间”和“小微企业”开进了他所在的乡镇,他在家门口就能就业。对黄水生来说“走过来10来分钟,每个月有三四千块钱的收入,感觉很踏实。”
“楼上生活,楼下工作”。这一景象在白芒营镇的乡村里已不足为奇。
在离路边不远的一幢简陋两层楼民房内,一名妇女正在专心工作。为了方便经济困难的妇女照顾家庭,工厂把设备搬到农民家里,在家工作,既解决了就业,又让她们有了一份稳定的收入。
“高新技术在园区、帮扶车间在农村。农村车间的工艺并不复杂,只要勤劳肯干,就能收获稳稳的幸福。”江华县副县长蒋星辉说,像这样的企业,江华县共有486家。江华按1万人口1个规模企业的标准,鼓励各乡镇、村兴办“帮扶车间”和“小微企业”,不断提高村民的自我发展能力,获得“稳稳的幸福”。
目前,帮扶车间、省级示范性帮扶车间、吸纳贫困劳动力就业数均居全省第一,共吸纳劳动力1.3万余名,其中解决已脱贫人口就业3640人,占28%。
送技术 从“输血”到“造血”
寒露到霜降,茶油上树旺。
初冬时节,油茶籽成批进入榨油环节。衡阳常宁市平安村的山头上,新开的油茶花在雨滴的浸润下,显得晶莹又饱满,预示着明年的丰收。
“妈妈背回的茶果哟,榨出了滴滴香油,留下了饼饼茶枯”。9年前,宋祖英一首《妈妈的油茶果》火遍大江南北。现如今,以平安村为核心的平安油茶小镇带着“东方的橄榄油”的美誉扬名海外。
乡村振兴要长远,归根结底看产业。 近年来,平安油茶小镇大力发展油茶产业,把一座座荒山变成了青山,青山“长”出了金山,筑牢了乡村振兴的“靠山”。
这里30万亩的土地中有超20万亩油茶林,漫山青翠的油茶树,涵养着一方安宁的水土;4家油茶公司和7家油茶专业合作社,如一颗颗冉冉升起的明星,映照出当地村民的“致富梦”。
“公司+合作社+农户”的发展模式,打通了农民销售的“最后一公里”,使油茶果化为村民口袋里的“黄金果”,油茶已然成为常宁市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的可靠抓手。
“世界油茶看湖南,湖南油茶看衡阳,衡阳油茶看常宁”,湖南是茶油的主产省份之一,但是成功建立“油茶小镇”,常宁属第一家。
政企农共建“油茶小镇”,在当地 农业农村发展中取得了成绩。 在新形势下,利用流转的方式,西岭镇形成了茶油生产、乡村旅游、文化继承等局面,农民通过土地流转将土地流转给企业,企业在土地上种植油茶树,再雇佣当地农民看守油茶园或者从事相关工作。
平安村村民的安居乐业让我们看到了乡村振兴为当地老百姓带来实实在在的收益。
回顾脱贫攻坚历程,由“输血”转为“造血”是鲜明的特色。
如今,平安村的农民夜校成了“一手抓种植技术,一手抓政策宣传”的主阵地。农民夜校越办越红火、油茶种植技术越学越精良,常宁市乡村振兴的脚步也越走越坚实。
找资金 立“靠山”放“活水”
初冬的宜章大地,流淌着融融暖意。放眼远山,大片红茶齐齐整整;养殖场内,特色养殖一片兴旺。
高质量发展茶叶种植产业,让绿水青山成为“幸福靠山”;大力挖掘养殖经济,让乡村振兴驶入快车轨道。
行走宜章的乡间小道上,美化后的庭院、建设好的步道、亮化后的景点,与村民脸上焕发的笑容相得益彰,绘就出一副“宜章宜居”的动人画卷。
而所有的一切变化,离不开“金融活水”的灌溉与滋养。
在天塘镇和宜农业综合开发有限公司的茶园里,连片开发的3000亩茶园绿意盎然。村民们忙碌的身影在绿色茶园中闪现,他们正在帮忙采摘茶叶。
2016年,和宜农业综合开发有限公司整合889户贫困户的扶贫小额信贷资金2810万元,参与红茶项目建设。贫困户按信贷资金入股,每年按10%分红,贷款到期后由公司负责偿还本金。
脱贫户林荣华就是受益者之一,他最初在红茶基地做杂工,不仅有工资还能有分红,现在当上了技术管理人员,每年有3万元的收入。
2014年,宜章引进英德一鑫公司,成立特色农业企业,集茶旅、养生、休闲、度假于一体,是湖南省重点产业项目。公司完成投资8000万元,修建种植区、育苗区、加工区和休闲区,带动村民家门口就业。
目前,该县茶园主要种植区域以莽山为重点,占据全县茶园面积的一半以上。 近几年,茶园 开发从莽山、天塘、关溪等地,扩展到玉溪、杨梅山、瑶岗仙等乡镇。
产业是一根线,一头连着农民的钱袋子,一头连着乡村的后续发展。 2016年,一场金融贷款的“及时雨”,让宜章和宜红茶产业示范园发展壮大,为惠农富农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
几年前,玉溪镇创业青年陈卯与人合伙一起创办了宜章双优农业有限公司,主要经营智能化脐橙选果、脐橙销售。
2019年,陈卯看准脐橙市场行情好,想扩大种植规模,但摆在他面前的首要难题就是资金短缺。 50万元的果农贷解了他的燃眉之急,有了周转资金,他带领周边的贫困户一起种植脐橙,该项目为贫困户每亩增收1000元。
金融是实体经济的血脉,推动乡村振兴,金融支持是重要一环。 2021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鼓励开发专属金融产品,支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农村新产业新业态,增加首贷、信用贷。
活水引来,万物生长。 近年来,宜章县持续推行金融帮扶,创新推出“乡村振兴贷”,累计发放11348户,发放金额16.65亿元,助力产业发展、群众致富。
金融扶贫的涓涓细流,必将为乡村振兴注入强大动能。
兴产业 “小”菜园“长”链条
初冬时节,艳阳高照,在湘阴县金龙镇燎原村,家家户户门庭干净整洁,村民在小院里晒着太阳。道路蜿蜒,池塘清澈,鸡犬相闻,候鸟南飞……满眼是美丽乡村的生动图景。
“不少外地游客都来我们村旅游参观,就连西藏的游客都慕名而来。”坐在依山傍水两层小楼房的庭院里,73岁的村民唐炳炎泡上香喷喷的芝麻豆子茶感叹,鸡鸭乱飞、土路泥泞消失了,土砖房美化了,“空心房”变成小广场、小果园、小湿地,生活环境大大提升。
燎原村村民瞿支水之前在外打工,刨除掉日常开支也没赚到什么钱,如今家乡环境好了,回家在村里就业,是湖南凯佳生态农业科技产业园的蔬菜大棚的员工,每月拿着稳定可观的收入,自己还做点零工,最好的时候一个月也能赚个七八千(元),幸福感直线提升。
燎原村“美丽转身”,先后荣获全国文明村、湖南省基层党建示范点等荣誉称号,不仅“留得住乡愁”,也“看得见发展”。
在樟树港镇文谊新村,国内驰名的“樟树港辣椒”正是生长于这片土地,为村民们带来了可观的收入。
辣椒棚里,刘超正在给辣椒苗浇水,细心照料着辣椒苗,鞋子粘满了黄色的泥巴。以前他在外面做木工、修汽车,每年三四万元的工资,由于工资低,两个女儿上中学都是困难事。
2015年,樟树港辣椒“热潮”逐渐掀起,刘超返乡种辣椒,才1年就脱贫了。这一株株辣椒苗在刘超眼中是希望的象征,因为有了它们,刘超赚了钱,两个女儿也如愿上了大学。有了辣椒,刘超有了“满满的幸福感”。
“说到底,乡村振兴最终的受益者还是我们老百姓。”提到乡村振兴带来的变化,刘超笑得合不拢嘴。
振兴乡村的路有千万条,而 “因村制宜”是首要定位。 “辣椒书记”是文谊新村的村支部书记、湖南众源生态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负责人甘海波。2014年他被家乡的樟树港辣椒“吸引”,回乡后成立樟树港辣椒合作社,开始带动村民专业化生产辣椒。
经过专业化的生产经营,一年后,樟树港辣椒逐渐在全省“走俏”,但他并没有满足现状。
按照做实基地、做强产业、做响品牌的发展思路,把发展地理标志农产品樟树港辣椒产业作为乡村振兴的有效途径,通过加强品牌培育和科技创新,以“公司+基地+农户”模式,与周边农户签订农产品购销合同,规模化生产和销售辣椒,使樟树港辣椒成为全国特色农产品和湖湘美食一张闪亮“名片”。
如今,文谊新村已 发展种植合作社7家、种植户2200多人,共种植樟树港辣椒5000余亩,平均亩产值2.6万元。
村民人均收益极大提升,高于全县人均水平,村民存款率也远高于全县平均水平, 真正实现“小”辣椒“大”产业,开创了村民增收新局面。
“乡村振兴是一次战略上的转型和升级,不仅包括经济、社会发展,还涉及科教、文化繁荣,是一次农业的全面升级、农村的全面进步、农民的全面发展。”湘阴县委书记李镇江表示,他们将强化系统思维,紧扣“五大振兴”目标,以乡村振兴“十大引领性工程”为抓手,让乡村更美丽、乡亲们生活更美好。
手记 “振兴”乡村任重道远
乡村振兴不只是一句口号,乡村一直在,重在“振兴”二字。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振兴”乡村,是一条长远之路 。 靠的是国家政策的强有力的扶持,靠的是基层干部强有力的推动,靠的是村民强有力的执行。
“一个篱笆 三个桩,一个好汉三个帮。 ”一人难唱独台戏,只有三者合力,上下一致,才能齐利断金。
今年是“十四五”开局之年,也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第一年。湖南 先后在全国乡村振兴系统建设和工作推进会、就业帮扶推进会、乡村振兴考核工作会、驻村帮扶工作推进会议上作了典型发言,67个集体、90名个人获评全国脱贫攻坚先进。
《湖南乡村振兴报告(2021)》(湖南乡村振兴“蓝皮书”)指出,2021年湖南以解决城乡发展不平衡乡村发展不充分的矛盾为主线,以“三高四新”战略为引领,以县域城乡融合发展为动力,以精细农业为特色,着力构建农业高质高效、乡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的农业农村现代化新格局,助力“三高四新”战略。
截至10月底,全省共储备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和乡村振兴项目11.69万个,涉及投资629.39亿元。 全省实现“三保障”和饮水安全问题动态清零,脱贫人口就业达到241.61万人、占去年底人数的103.92%。
积跬步以至千里。一点一滴进步的数据里,我们有信心实现民族复兴的中国梦,更能做好乡村振兴的湖南梦。
作者:黄萍
来源:橘红潇湘
编辑:黄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