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公园是我每次下班回家都会经过的一处地标。公园门口的路灯会亮至深夜,经过它时,往往意味着行程过半,离家更近一步。它尤其擅长收留你的疲惫,护送你出发和回归。你熟悉它,信赖它,明白它的象征意味——紧张和焦虑的心情像是遇上一种信号,你可以就此松弛下来,在它的长椅上坐上片刻,在它门前的银杏树前徘徊一会儿,甚至让跳广场舞的队伍暂时将那些烦恼的大脑空间侵占一阵,只留下欢乐的舞步和音乐声。
每个城市都有自己的地标,每个人的日常生活里也会有自己的地标,它们长年累月地驻守在一个位置上,忠心耿耿,构成了你生活圈的“背景板”。
有时,是牛肉面馆的一碗热汤:师傅的手艺经年稳定不变,分寸尺度拿捏得恰如其分,端到面前,永远是熟悉的味道和温度,永远不会出错,是让人信赖的味觉记忆,也是每次出门在外后回家必然会重新造访的地方。有时,是沿街小店的一段音乐旋律:店老板是个念旧的人,永远都会播放那首风靡一时的港台流行金曲,你有时听得能将歌词一字不落地背诵出来,时间久了,经过这里时,总能和老板不谋而合地哼出同一段旋律。又有时,是某个常常打招呼的摊贩,会习惯性地和你攀谈,乡音分外亲切。
这些地标,经过日久天长的坚持和陪伴,组成了日常生活的背景和人生故事的轨迹。而屡屡经过它们的时候,我们都会心生一种同行感。反过来,它们也会成为指引去处的“路标”,给予我们安全感和归属感。
不知不觉,有些人和物已经成为你人生的一部分。
安心之所
。一波又一波的关店潮不止发生在上海、北京和广州,在悄无声息中,许多承载了记忆的味道就这样消失,当曾经的食客再去寻找时,那处小小的老店已经改弦更张,那处曾经的“生活地标”就这样遍寻不着。
我常想,人衷爱一种生活,或是一座城市,一处街区,实际是在依恋那些微观的地标,那些熟悉而安心的处所、味道、朋友、旋律……而更根本的,是背后的人与人之间的因缘际会,那些从偶遇日积月累进化而成的相互依存的亲密关系,那些流转于心与心之间的真诚和温情。
那些生活“地标”,会成为陪伴和安慰你的力量。而成为他人生活里的地标,并能收获人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其实不是一件易事。
而有一些人,不仅成为了一座城市的“地标”,还成为了一群人的集体记忆和生活必需品。
2015年6月1日,主播晓萌第一次在电台参与早高峰广播节目。她没有想到,这个只是“放放歌、聊聊天”的节目会一直做到今天。
节目播出的第四年,有一位听众发来了点歌信息。他在公交车上,看到了对面坐着一个戴着耳机的女孩,在看到她的那一刻,他就定义了自己喜欢的人的样子。他决定,要给自己点一首梁静茹的《勇气》,推自己一把去表白。
晓萌接到信息后,风风火火地鼓励他去表白:“有机会就能继续,没故事你也不会胡思乱想!”一起守在电台前的听众们也来了兴致,发挥“秦人捧老碗”的优良传统,纷纷打电话过来为他加油“冲冲冲”。
年轻的男孩听了一周的《勇气》,在众人的鼓励下最终走向了女孩。出乎他意料的是,这一周里,女孩也每天都在听着相同的频道,听着盘桓一周的《勇气》,等了他一周时间。
六年多的时间里,听了许多故事,陪伴了许多高中生、上班族的主播晓萌几乎是全勤——除了一次高烧四十度让同事代班。缺勤的那一天,晓萌的私信直接刷屏了。“是有挺多次早上不想起来,但这么一想,有不少人真的在等我,就有了坚持的理由。”
他们中间有用唠叨掩饰焦虑的母亲,有用沉默表达叛逆的学生,有在方向盘前边打着呵欠边机械地扫视路况和三镜的打工人……算法推荐的歌单或许更合自己的口味,网络电台的有声书籍也花样繁多,可对于路上的他们来说,
在电台的那一边,是一个真诚地与自己聊天的朋友。
早高峰的路上,更多人还是选择慢一点的温度,而不是信息洪流的速度。“很多人还是会打开收音机,只是想感觉有人在和自己说话。”在经年累月的日常陪伴里,晓萌和这座城市里的人结伴而行,也让这座城市养成了一种安心聆听和倾诉的习惯。
有些人和她一样,在自己的人生里找到了关于“真心”和“向往”的地标,同样,也因长期坚守成为了别人人生里的一种“地标”,为更多人提供了安慰和依靠。每当想起他们来,都会有一种熟悉感和亲近感,也会有一种安全感和归属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