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每提到塞罕坝,我就自豪万分,因为这是我美丽的家乡。以前提到塞罕坝,很多人会觉得陌生,甚至不知道中国有这个地方,但这个地方是真实存在的。后来随着旅游业的发展,越来越多的游客来到塞罕坝旅游。这里四季分明、草丰林茂,是天然氧吧和巨型空调,被誉为“水的源头、云的故乡、花的世界、林的海洋”。
塞罕坝位于河北省承德市围场满族蒙古族自治县境内,内蒙古高原的东南缘,地处内蒙古高原与河北北部山地的交接处,地貌上界于内蒙古熔岩高原和冀北山地之间,主要是高原台地。名字中"塞罕"是蒙语,意为"美丽";"坝"是汉语,意为"高岭",全名可译为"美丽的高岭"。
塞罕坝不仅仅是因为它美丽的景色而动人,更是因为一种精神--塞罕坝精神。塞罕坝精神的感染力和传播力,在我眼中,同样是一个奇迹。
在渺无人烟、黄沙遮日的荒漠上造林难上加难,外国的专家更是嘲笑在荒漠造林简直可笑荒唐。可是就是有那么一群人“天当床,地当房,草滩窝子做工房。”克服了难以忍受的重重困难,战胜了难以想象的艰难险阻,创造了荒原变林海的人间奇迹。一代代塞罕坝人薪火相传,用半个多世纪的接力传承,以青春、汗水甚至血肉之躯,筑起为京津阻沙涵水的“绿色长城”,从茫茫荒原到百万亩人工林海,建造起一道守卫京津的重要生态屏障。
从卫星云图上看:一弯深深的碧绿,像一只展开双翅的雄鹰,紧紧地扼守在内蒙古高原黄色的浑善达克沙漠南缘。这一弯绿色,就是塞罕坝!这里傲然生长着世界面积最大的人工森林。
“六女上坝”的无悔选择,“雨凇”灾害的遇挫弥坚,“夫妻望火楼”的漫长坚守……塞罕坝人在高寒荒漠的坝上创造了前无古人的创举,书写了大无畏的英雄气概和战天斗地的壮志豪情。“一日三餐有味无味无所谓;爬冰卧雪冷乎冻乎不在乎——乐在其中。”这是当年写在塞罕坝地窝子门框上的一副对联。
历史不会忘记,正是这些如一棵棵青松般平凡而伟大的建设者们,用青春、梦想、甚至生命,才换来了茫茫高原上无言矗立的“千棵松”“万棵树”。以“忠于使命、艰苦奋斗、科学求实、绿色发展”为核心的塞罕坝精神早已根植围场大地,是全县、全场几代人追梦不止、艰苦奋斗、持续奋战的动力源泉。
塞罕坝每一棵树、每一个人、每一片土地都有故事。领略塞罕坝的美,更要读懂塞罕坝故事,弘扬塞罕坝精神,继续在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壮阔征程中续写塞罕坝的绿色传奇和绿色奇迹的新篇章。我们要一起努力,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添砖加瓦,为把中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而努力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