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伴你同行——上海科技馆迎来开馆20周年

旅游 光明网 2021-12-18 17:41

原标题:科学伴你同行——上海科技馆迎来开馆20周年

新华社客户端上海12月18日电(记者陈爱平)对上海市民来说,上海科技馆是从小收获科学知识的胜地;对许多游客来说,这里是感知城市发展、体验“新潮”科技的打卡地。20年前的12月18日,上海科技馆面向公众开放;20年间,上海科技馆伴随一批批观众成长,也让人们感受着科普的力量。

科普集群这样拔地而起

以“彰显科普的力量”为主题的特展正在上海科技馆举行,牵引人们回忆这座科普地标如何诞生、蓬勃发展以及与观众相伴成长的点点滴滴。

2001年3月20日,上海科技馆建设进入收尾阶段。 新华社记者 张明 摄(传真照片)

1996年,上海科技城(此后定名为上海科技馆)项目正式获批,1998年项目正式开工。在迎来亚太经合组织(APEC)第九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议后,2001年12月18日,上海科技馆面向社会公众开放。作为上海市政府2001年“一号工程”,以“自然、人、科技”为主题的上海科技馆,宗旨是提高公众科技素养,以各种寓教于乐的方式吸引观众参与各类科技活动和科技项目。

上海科普教育发展基金会荣誉理事长左焕琛回忆,上海科技馆建设初期,只有一个馆,藏品等物质基础还较为薄弱。恰逢天文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叶叔华呼吁建造天文馆,于是上海市委市政府决定,上海科技馆将包括自然博物馆和天文馆的内容,这便是“三馆合一”的由来。

上海自然博物馆新馆位于上海静安雕塑公园,设计灵感源于绿螺壳体。 新华社记者 方喆 摄(2014年10月24日)

2014年,位于上海市延安东路260号的上海自然博物馆(老馆)谢幕,2015年4月,位于上海市静安雕塑公园内、全新的上海自然博物馆(上海科技馆分馆)开馆,带领人们开启与自然万物跨越时空的和谐聚会。2021年7月,在上海科技馆步入“弱冠之年”之际,位于上海临港新城的上海天文馆(上海科技馆分馆)面向公众开放,在“家园”“宇宙”“征程”三大主题展区及众多特色展区里,人们跟随科学家们的研究成果探寻着“宇宙无限之梦”。自此,集科技馆、自然博物馆、天文馆的上海科学技术博物馆集群逐步形成。

早在20年前,上海便提出,上海科技馆和科普教育事业的可持续发展,不能完全依靠政府,于是,上海科技馆理事会、上海科技馆基金会(2005年更名为上海科普教育发展基金会)应运而生。“‘三馆合一’的集群化模式,以及科技馆、理事会、基金会协同发展的创新体制机制,对科技馆的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也更好地满足了人民群众对科学文化日益增长的需求。”左焕琛说。

俯瞰上海天文馆(无人机照片,2021年7月5日摄)。 新华社记者 方喆 摄

在发展中,科技馆不断“掀开屋顶”,向世界讲述着中国的科学、科普故事——在上海科技馆的推动下,长三角科普场馆联盟成立,促进区域间科普资源共建共享;在“一带一路”倡议框架下,科技馆与18个国家的科普场馆开展展览、研究等领域合作交流;首届科普游戏大会在科技馆举办并发布《科普游戏产业发展宣言》……

在上海科技馆开馆20周年之际,科学家们对这处科普地标提出了新的期待:科技馆的发展应与科技强国、教育强国和文化强国的目标联系起来,应融入国家和上海经济社会发展的大局,应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理念,积极传承和播撒中华传统文化,推动科技文化融合。

上海科技馆党委书记王莲华说,如今,上海正在全力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上海科技馆正全面推进场馆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对标国际最高标准、最好水平,优化科普展陈、完善服务流程,努力打造世界一流的文化地标、科普地标。

长江主题科普展在上海举行。 2021年12月14日,参观者在拍摄一个等比例白鲟模型展品。 新华社记者 方喆 摄

科技创新、科学普及两翼齐飞

如何饱览三处场馆?上海科技馆馆长王小明介绍,自然博物馆代表“昨天”,科技馆代表“今天”,天文馆代表“明天”,在“三馆合一”的集群里,大众在这里重温发现科学的过程,思考未来科学的走向,而科学追求是没有止境的。三座博物馆一方面展现着最新的科技成果,聚焦社会热点,回应老百姓需求,另一方面也引入最新科技,提升展陈的方式、内涵和品质。

自开馆以来便是“魔都”最热地标的上海天文馆,是展现我国天文学研究进展、航天强国历程的窗口之一。叶叔华在天文馆开馆时寄语:我国有很多空间探测项目,向大众普及天文学知识很有必要,并要注重介绍天文学领域的新发现、新理念。在参观位于“征程”展区的嫦娥五号探测器、祝融号火星车、天和核心舱等的高仿真模型展品以及围绕火星上如何衣食住行的特展等等后,人们不禁感叹:“我们仿佛追寻着一代代中国人走出的‘飞天之路’,见证着中国全面开启航天强国建设新征程。”

上海天文馆内展出的天和号核心舱等比例模型(2021年7月17日摄)。 新华社记者 方喆 摄

在科技馆、自然博物馆、天文馆里,还有许多展品、藏品、展项来自场馆的科研成果。正在上海科技馆举办的“大江行地”长江主题科普展,云集科技馆最珍贵的动植物标本馆藏和丰富的多媒体互动,引导观众认识长江、参与长江大保护,传播“人与自然是命运共同体”的理念。上海自然博物馆“从荒野到城市——我的自然百宝箱”展览,结合科研人员的研究项目,聚焦“城市蛙类多样性监测”和“鸟类误撞玻璃幕墙现象调查”,引导公众像科学家一样发现自然、观察自然、记录自然,助力城市野生动物多样性科学研究。

20年来,上海科技馆把科研和收藏作为“兴馆之要”,通过建立以院士领衔的学术委员会,初步形成天文研究中心、自然史研究中心、藏品保护研究中心、展览研发中心、科学传播中心等五大研究中心以及三馆展教共同组成的科研架构,夯实基础研究、拓展应用研究,推动教育、展示、研究、收藏相互支持、协同发展。

科技创新、科学普及是实现创新发展的两翼。中国科学院院士褚君浩分析,科普创新是一个不断探索的过程,我们无法通过一次科普活动立刻得出有形的东西,但能通过科普提高人的科学素质和思考问题的能力,上海科技馆在这个过程中发挥着更加系统的作用。

小朋友在上海科技馆一场活动中参观四足机器人(2020年6月12日摄)。 新华社记者 方喆 摄

就在12月17日,2021年上海科普教育创新奖颁发。上海科技馆“绿螺讲堂”科普讲座品牌活动获得科普成果奖(科普活动)一等奖,科技馆联合社会机构推出的“指尖博物馆MuseuM”科普新媒体获得科普传媒奖一等奖,等等。

上海科技馆的发展也成为上海科普发展的缩影。从今年的上海科普教育创新奖来看,今年的申报者进一步注重科研项目科普化,约70%的科普项目内容与申报者科研工作方向有关;科普工作进一步深入基层,申报者中40周岁以下的科普工作者占了65%;科普创新也吸引更多年轻人参与,今年“青少年科技励志奖”有99人申报,较去年增加40%。

10月15日,参观者在上海天文馆观看一组航天服模型。 新华社记者 方喆 摄

科普人才和观众相伴成长

“如果说上海的科普事业、科普机构有什么核心竞争力,那一定就是人才。一线科普工作者,是科学技术与广大人民群众的‘桥梁’。”王莲华说,要让我国“科普之翼”更加靓丽,应加强高端科普人才队伍建设,重点培养一批高水平的科普场馆专门人才、科普创作与设计人才、科普研究人才、科普传媒人才、科普产业经营人才和科普活动策划与组织人才。

在迎来开馆20周年之际,上海科技馆举办了一次别开生面的双语讲解大赛——科技馆、自然博物馆、天文馆的一线讲解员,用流利的普通话、英语围绕馆内藏品展品展开讲解,他们中还有不少人掌握俄语、西班牙语、法语、日语等小语种;此外,上海科技馆的手语讲解团队,能为听力障碍人士带来“无障碍之旅”。年轻的讲解员王雅彬说,与观众们互动、向观众们传播知识是“最好的舞台”,也让自己更进一步发现知识体系上的不足,从而鞭策自己不断学习。

“博物馆奇妙夜”。2021年5月18日,参观者在上海自然博物馆生命长河展区参观。 新华社记者 方喆 摄

除了为一线科普工作者搭建展示和学习的平台,上海科技馆最近还提出建议,改革科普人才的职称评审标准,激励更多青年人投身科普事业。上海科技馆科学传播中心副主任宋娴分析,科普工作的实践性很强,职称评审标准不能只看论文和课题,更要看申报人员的科普作品和科普项目,包括文章、图书、音视频节目以及他们策划并深度参与的展览、教育活动等,客观评价科普作品和科普项目的质量和社会效益。更好开展科普人才职称评审工作,有助于催生更多优秀的科普成果,为社会厚植科技创新的土壤。

在上海科技馆的科普队伍里,还有一批经验丰富的志愿者,他们也是科学与公众的“桥梁”。已连续20年在上海科技馆担任科普志愿者、上海健康医学院退休教师傅向东回忆:“2003年我讲解人耳鼠时,一名高中生对此非常感兴趣并问我哪里可以学生物材料,我就向他介绍了复旦大学生物工程系,没想到第二年暑假,他再次前来参观并告诉我,他已经考上了复旦大学!”在科研机构、科普场馆、科普工作者以及志愿者的不断努力下,热爱科学的青少年越来越多,也推动上海成为科技创新和科普教育的热土,傅向东说,20年来一个明显的变化是,观众们提出的问题往往维度更多也更深入,这反映大众科学知识结构的进步。

今年早些时候,中国科协发布第十一次中国公民科学素质抽样调查结果,上海公民具备科学素质比例达到24.30%,继续位列全国第一。

上海天文馆“馆校合作”项目启动。 11月10日,在上海天文馆,学生在观赏航天服。 新华社记者 方喆 摄

在上海市松江区副区长顾洁燕看来,今年7月出台的“双减”政策,又是一个新的契机,将推动博物馆和学校教育更有效融合。据介绍,上海科技馆、自然博物馆、天文馆已先后与上海多所学校签署合作协议,尤其是已与数十所位于嘉定、青浦、松江、奉贤、南汇等五个新城的学校建立科普活动、展览等领域的合作。

无论是稚嫩的孩童,还是年迈的老者,或是喜爱时尚的青年,走进上海科技馆或与之成为亲密网友的公众越来越多。当年种下的科学种子,业已生根发芽、枝繁叶茂。“上海科技馆将不断提升展览吸引力,科学传播力,创新驱动力,技术渗透力,持续发展力。为上海加快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创中心做出新的更大贡献!”王莲华说。

最新出版的《我们共同走过——上海科技馆开馆20周年口述历史》一书中,30位口述人讲述着科技馆如何播下“科学的种子”。受访者供图。

显示全文
返回首页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相关推荐

约3500㎡!浦东这个“园中园”开园迎客啦,里面处处种着TA

约3500㎡!浦东这个“园中园”开园迎客啦,里面处处种着TA 约3500㎡!浦东这个“园中园”开园迎客啦,里面处处种着TA 约3500㎡!浦东这个“园中园”开园迎客啦,里面处处种着TA
东方网
今天 7:53

甘肃成县“北京冬奥会吉祥物”系列冰雕艺术引客游

甘肃成县“北京冬奥会吉祥物”系列冰雕艺术引客游 甘肃成县“北京冬奥会吉祥物”系列冰雕艺术引客游 甘肃成县“北京冬奥会吉祥物”系列冰雕艺术引客游
中国新闻网
昨天 16:3
曾经一起走过的日子

曾经一起走过的日子

春风十里不如泥
昨天 8:52

感天动地:男子枪口下救大象,病逝后21头大象步行12小时参加葬礼

感天动地:男子枪口下救大象,病逝后21头大象步行12小时参加葬礼 感天动地:男子枪口下救大象,病逝后21头大象步行12小时参加葬礼 感天动地:男子枪口下救大象,病逝后21头大象步行12小时参加葬礼
四分三十三
2022年1月17日

世界上“最神奇”的自然现象,虽然非常的壮观,但是也伴随着危险

世界上“最神奇”的自然现象,虽然非常的壮观,但是也伴随着危险 世界上“最神奇”的自然现象,虽然非常的壮观,但是也伴随着危险 世界上“最神奇”的自然现象,虽然非常的壮观,但是也伴随着危险
奇趣魅丽坊
昨天 8:23

终于知道“大唐不倒翁”男生为啥不火,看到他飞来时,吓坏观众

终于知道“大唐不倒翁”男生为啥不火,看到他飞来时,吓坏观众 终于知道“大唐不倒翁”男生为啥不火,看到他飞来时,吓坏观众 终于知道“大唐不倒翁”男生为啥不火,看到他飞来时,吓坏观众
花花美食家
昨天 8:46

川渝5家博物馆新春虎文化特展将于下周开展 虎年去江津博物馆看虎

中国新闻网
昨天 9:36

浙江一辆“擎天柱”大货车,车价700多万,车厢如五星级酒店

浙江一辆“擎天柱”大货车,车价700多万,车厢如五星级酒店 浙江一辆“擎天柱”大货车,车价700多万,车厢如五星级酒店 浙江一辆“擎天柱”大货车,车价700多万,车厢如五星级酒店
汽车小涛
昨天 21:42

大美潭溪 无毒胜境

大美潭溪 无毒胜境 大美潭溪 无毒胜境 大美潭溪 无毒胜境
中部城市生活指南
昨天 17:10

搭乘飞机时,这些“隐藏福利”要乘客主动才能享受,你别还不知道

搭乘飞机时,这些“隐藏福利”要乘客主动才能享受,你别还不知道 搭乘飞机时,这些“隐藏福利”要乘客主动才能享受,你别还不知道 搭乘飞机时,这些“隐藏福利”要乘客主动才能享受,你别还不知道
旅行密码屋
昨天 8:0

这样的房车顶得住草原的极寒吗,能看到天空飞舞雪花,一切都值得

好吃的好玩的
2022年1月14日
仁化县召开2022年春节假日旅游工作暨与丹霞山管委会联席工作会议

仁化县召开2022年春节假日旅游工作暨与丹霞山管委会联席工作会议

两广大地那些事儿
昨天 21:12

【国家AA级景区】腾冲西源盈水景区

【国家AA级景区】腾冲西源盈水景区 【国家AA级景区】腾冲西源盈水景区 【国家AA级景区】腾冲西源盈水景区
腾冲文旅
刚刚

狮子林:梅花未动,意先香

狮子林:梅花未动,意先香 狮子林:梅花未动,意先香 狮子林:梅花未动,意先香
搞怪叔叔
昨天 0:59

地下一米是明朝

今晚报
昨天 7:5
镇远羊坪镇:小路灯照亮大民生

镇远羊坪镇:小路灯照亮大民生

天眼新闻
昨天 11:4

世界上最恐怖鬼屋,至今无人通关,里面融入许多恐怖电影元素!

好吃的好玩的
2022年1月14日

飞猪× Rokid,解锁AR文旅“国潮游玩”

飞猪× Rokid,解锁AR文旅“国潮游玩” 飞猪× Rokid,解锁AR文旅“国潮游玩” 飞猪× Rokid,解锁AR文旅“国潮游玩”
砍柴网
2022年1月17日
意大利Fincantieri为维京游轮建造最新一艘远洋邮轮“维京海王星”号出坞

意大利Fincantieri为维京游轮建造最新一艘远洋邮轮“维京海王星”号出坞

国际船舶网
2022年1月18日
一起闻风的味道

一起闻风的味道

荷叶香味
2022年1月1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