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拉德(Arad,46°10′N, 21°19′E),坐落于穆列什河*(Marosch)右岸,东临阿尔巴尤利亚(Alba Iulia,阿尔巴县首府),南与蒂米什瓦拉(Timisoara,蒂米什县首府)接壤,西部是匈牙利和塞尔维亚国境,北接奥拉迪亚(Oradea,比霍尔县首府),是阿拉德县首府所在地,为罗马尼亚第12大城市,仅次于奥拉迪亚和蒂米什瓦拉为罗马尼亚西部第3大城市,也是罗马尼亚与欧洲、亚洲的铁路枢纽和交通中心。著名的欧洲“东方快车”经过这里开往伊斯坦布尔(Istanbul,土耳其首都),因而从巴黎(Paris)、伦敦(London)、柏林(Berlin)和维也纳(Vienna)等地到此也非常方便。同时,这里还是罗马尼亚的一个重要产业中心。海拔640米。人口169,065(2020)。
早在新石器时代,阿拉德就是一个居住点;2世纪初为罗马达契亚的西部边境要塞;11世纪时始见记载;12世纪时为行政中心;1514年,因农民暴动而遭到破坏;16世纪,先后被土耳其、奥地利和匈牙利占领并统治;一战后,归属罗马尼亚。
* 穆列什河源出东喀尔巴阡山脉(Eastern Carpathians)西坡的吉尔格山(Mt. Giurgeu)、格奥尔基尼(Gheorgheni)东南11千米处,自东北向西南流经特兰西瓦尼亚高原(Transylvania),经蒂萨平原(Tisza Plain)在匈牙利境内塞盖德(Szeged)附近注入蒂萨河(Tisza River),长约725千米。
阿拉德的位置
阿拉德文化宫(Arad Cultural Palace),建于1911—1913年间,是新古典主义风格建筑,也是阿拉德一座最美丽和最具有代表性的建筑,位于胜利大街的一端,夜间的景观照明让这座建筑更加壮美。
阿拉德市政厅(Arad City Hall),建造于1872—1875年间,为文艺复兴风格,是一座伟大的历史纪念建筑,即使在现在也是一座功能性的城市大厅。
路德教会教堂(Evangelical-Lutheran),也称“红教堂”(the Red Church),建于1905—1906年间,新哥特式建筑风格,由建筑师圣拉霍斯(SZantay Lajos)设计。教堂有三个殿:主殿高15米,由木制祭坛为主,有13个彩绘的玻璃窗。战争期间,地方当局曾决定将教堂中的3个青铜钟取出两个,融化后作为炮弹的原材料,直至在1992—1994年之间才被教徒们修复!
阿拉德东正教大教堂(Orthodox Cathedral),新教堂的基石是由提摩太(Timotei)主教于1991年11月奠基,建于1992—2006年间。教堂有5个钟,是从因斯布鲁克(Innsbruck,奥地利西部城市)的一个铸造厂运来的。5个大钟的重量分别为4,050、1,070、745、450和250千克,在2003年12月安装完成。2006大教堂在它的圆顶安装4个金色十字架,其中较大的那个十字架高7.3米,3个小十字架各高3.5米。
和解广场(Reconciliation Place)是当地著名的广场,有一个自由雕像和一个凯旋门。前者用来纪念13位匈牙利将军,后者用来纪念死难的罗马尼亚战士。
天主教大教堂(Roman Catholic Cathedral),位于市政厅附近,建于1698年。
阿拉德要塞(Arad Fortress),巴洛克式建筑,哈布斯堡王朝(The Habsburg Dynasty,6世纪—1918)建成于17世纪,成为保卫阿拉德地区的主要堡垒。在1763—1783年间,要塞变为弗莱堡风格,周围2,000米宽的安全区里不能有任何建筑,时至今日这个禁令仍然存在,这里还驻扎着一支部队。堡内竖有在1848年大革命中,被奥地利帝国(Austrian Empire,1804—1867)处死的13位匈牙利革命英雄的纪念碑。
诺伊曼宫(Neumann Palace)是一座折衷派建筑,建于1891—1892年间,很长一段时间内为该市最大的建筑。圣彼得和圣保罗塞尔维亚东正教会教堂坐落于塞尔维亚广场,建造于1698—1702年间,为早期巴洛克建筑,是阿拉德最古老的建筑之一。此外,还有波德罗修道院(Monastery of podro)和圣西蒙修道院(Abbey of Saint Simon)等。
位于穆列什河左岸的尼普顿露天游泳池(Neptune Outdoor Pool),以其周围绿色的环境以及两个温泉水池、许多露天平台和游乐场也吸引着众多西欧人前往。
UT阿拉德球队(UT Arad)具有较高的知名度,曾夺得6次罗马尼亚足球甲级联赛冠军。
阿拉德与中国也有着较好的合作。2017年11月,浙江中医药大学罗马尼亚中医中心在阿拉德瓦西里·戈迪斯西方大学揭牌,这是罗马尼亚第一家中医中心。中心成立以后,罗马尼亚学生不仅可以在当地接受中国教师的中医教育,还有机会到浙江进一步深造。
瓦西里·戈迪斯(Vasile Goldis ,1862—1934)雕像
12月革命纪念碑矗立在繁华的大街上。由于蒂米什瓦拉的文化和历史传统,导致了1989年的罗马尼亚12月事件在该城市爆发。而阿拉德南距蒂米什瓦拉(Timosoara)仅53千米,是距蒂米什瓦拉最近的城市,为声援蒂米什瓦拉的游行示威,大约也有数十人死亡。从“12月革命纪念碑”上看,亡者的年龄范围在18~44岁之间。纪念碑的顶部飘着罗马尼亚国旗,下部刻有十字架和亡者姓名、年龄及日期等。
阿拉德“12月革命”纪念碑
纪念碑碑文
亡者名单
阿拉德,由让人流连忘返的自然风光、具有历史意义的建筑纪念碑、承载历史的遗迹、年代久远的建筑和庄严神圣的宗教建筑等组成,是一座遗产丰富的城市。树木葱郁的森林、静雅的湖泊和一望无际的葡萄园,是亲近和享受大自然的好地方。
清晨,前往离酒店不远处的新东正教大教堂参观时发生了“内急”,笔者使用肢体语言等和神职人员沟通情况找“W.C.”,此时他们建议我购买和点燃蜡烛就可供使用,但我身上除了相机毫无分文,教堂内的神职人员一点怜悯之情都不讲就被婉言拒绝了。这令笔者觉得不可思议,原本西方教会给我留下的“美好”概念被彻底地颠覆了“三观”……
由于在阿拉德的时间短暂,很多景点都没有前往参观,虽然城市给笔者留下了美好的印象,但也留下这个不能理解的遗憾。
附录、阿拉德街景图片:
洛姆斯拉维奇剧院(the Loam Slavich Theatre)
科尼略·科普普斯雕像
酒店大堂
酒店大堂
(文+图:王永云)
推荐阅读:
东欧的“小巴黎”——布加勒斯特
世界上最美的城堡之一——南喀尔巴阡山上的佩蕾丝宫
国王的王冠——布拉索夫
吸血鬼城堡——一座令人“恐怖”的建筑
千“眼”之城——锡比乌
罗匈边城——阿拉德
罗马人+达契亚人=罗马尼亚人
“1989年罗马尼亚12月事件”始末(完整珍藏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