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信很多人和我一样,对这个宝石山上的大佛寺遗址早有耳闻,但是路过或者专程来打卡后,多少会有些失望:残破的佛像,简陋的庭院,甚至连个像样的寺庙殿堂都没有。只有一侧的石碑石牌,似乎还在坚守着这里的不俗。
说起来也挺有意思,近几年来,这一直被“冷落”的大佛寺却因为院子里的银杏树,成为杭州又一处“隐秘”的网红打卡点。可惜下面的房子为私人住宅,我来的时候大门紧闭,显然并不会随意对游客敞开。十二月初的银杏叶子正在变黄,因此随风飘落的还不够多,等屋顶和满地都铺上一层金黄,才是这儿最唯美的时刻。
大佛寺离西湖相当近,穿过北山路,再往上走不到百级的台阶路就能到。中途回头,可以看见断桥,苏堤,残荷,以及冬日里略显蔚蓝的西湖水。
如果有缘,还能在北山路21号门前碰到这只黑白花色的小猫,它并不怕人,还会“喵喵”叫着冲着手机摆“pose”,相当可爱。
在临近大佛寺时,我钻进边上的绿化带里,沿墙而走,最早时被“遗忘”的门洞都已经被人用砖块和铁网拦住,所以现在想要走进院子,也只有通过这座民居的主人同意才行了(只是我有点好奇,这院子难道也是私人的吗,有产权吗)。透过大树,依稀可见另一边的民宿,已然是另一个不错的取景地,可惜空间也不大,如果没有在那里住宿,一般人也不会为了拍照就去打扰。
老老实实地沿台阶而上,就算航拍,因为有很多干枯的树枝,以及旁边石壁可能存在的磁场,小飞机也没敢太过深入,并没有拍到让自己满意的照片。
在大佛寺遗址的上面,可以看见一块类似“后脑勺”的巨石,千万不要以为这就是“大佛头”本来的“真身”,它只是曾经佛像的“骨体”而已。在网上四处搜寻,果然“不负有心人”,被我找到一张西湖古画:《宋代大佛寺圖》(现存于美国福瑞尔馆)。里面的大佛寺规模堪称宏伟,周围环境也是相当宜人,一派繁华盛世的景象。难怪有宋代诗人董嗣杲为之留下诗作《大佛头》:“全体未知何日现,半生且坐此山禅。石头照水无尘土,饱听钟声杂管弦。”
别看大佛寺的现状有点“凄惨”,在西湖周边的众多石佛中,它可是最大的一尊,并且是“浙江四大石佛”之一。就连乾隆皇帝六下江南,其中就有三次到访大佛寺,并且留下了御碑。在原弥勒院内墙上,至今还能看到诗碑和碑落款处的“乾隆”、“古稀天子之宝”等钤印。
因为乾隆皇帝的“大力宣传”,当时的大佛寺也成为当时西湖边最为知名的游览之地,“钱塘门外好停舟,士女争看大佛头”,杭州名士张云璈就记录了当时盛况。
(图文作者:阿陆,谢绝转载哦,欢迎关注及合作)
关于大石佛的来历,颇有点“山海经”的意味:据考证,2000多年前的杭州,一片汪洋,秦始皇东巡至会稽祭大禹,途经钱唐,风浪极大,船不能行进,欲泊船停靠,却无处系船,忽见一大石柱立于海岛边上,竟是天然的系船之处。于是秦始皇在此停泊,这块石柱也因此进入史册。宋人郭祥正曾提及:“秦王昔观海,此石系楼船。锦缆已无迹,苍苔昏野烟。”
此石巨变于北宋年间,虔诚的妙行寺僧思净,将精心准备多年的心愿付之实现——琢石柱为佛像骨体,其外泥塑金涂,于是一尊巨大的弥勒佛半身像呈现山上。佛像面朝西湖端坐,高8米,宽10米,俯瞰众生。思净又依山建大殿,以覆盖住佛像,让其不受风雨侵蚀,名之为“大石佛院”。
从宋亡、元灭、明、清倾覆、到民国,大佛寺几经繁华,几经劫难,几经重修,最终展现在我们眼前的,却是这般模样,唏嘘之余,也不得不感叹世事沧桑,物非人也非。
“世间幻化多翻复,海变桑田固有因。”多少年来,大佛寺和这棵银杏互相见证着彼此的岁月更迭,就静静守候在西湖边,守望着来来去去的路人,这算不算杭州城里最虔诚的风景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