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小渔的行旅日记,走走停停,和我一起看西安。
本篇是小渔《西安城市记忆系列》的第十篇内容,前文提要:西安有座“爷爷辈”城门,距今1400多年,里面的秘密知道的人不多
在西安,想找出些“古老”的印记,并非难事。这座拥有3100多年建城史、1100多年建都史的千年古都,藏着太多“宝藏”地,它们不是游客眼中的景点,甚至常常被老西安们忽略,隐藏在平凡的城市烟火里。直到我们翻开尘封已久的史籍,才发现这些地方,原来藏着这么多人文故事。
今天,小渔要带大家去探访一条西安烟火老街。它是传说中的“中国最古老的巷子”——学习巷。这条宝藏老街,不仅藏着深厚的人文历史,时至今日仍然美食众多、古迹遍地。
学习巷分为“大学习巷“和“小学习巷”。西大街金碧辉煌的都城隍庙牌楼隔壁,还有一座简朴木质牌楼,从这里开始,便是大学习巷了。
大学习巷是一条南北走向的短街(地图中蓝色线段标注),长约500米,南起西大街,北至庙后街;小学习巷则在大学习巷以西,大麦市街以东,是若干条小巷的总称(地图中橙色线路标注)。
这片区域位于回坊风情街内,不过相较于游客常去的北院门,来学习巷的大多是西安本地人。这条烟火巷子,也因此更加原汁原味。
很多人不知道,这条看起来颇为平凡的巷子,已有千年历史,它的得名可以追溯到唐朝。这里不仅是“中国最古老的巷子”,大概还是中国最早的外国人聚居地。
唐长安城,是人口超过百万的国际化大都市,吸引着来自各国的外交使节、商人、留学生、僧侣、学者和艺术家们。根据《唐史》和《唐长安城区街坊全图》记载,“学习巷”位于唐长安城皇城之内,地处大唐外交部(那个时候叫作“大唐礼部主客司衙署”)与管理外交礼仪的机构(那个时候叫作“鸿胪寺”)之间。来自西域的外交使节,便集中居住在这片区域,并在此学习唐朝的法令制度和文化礼仪。不同文明、多种文化在这里交流,因此有了“学习巷”之名。
学习巷的名字保存了千余年,后来人们为了区分,才按照街道的宽窄,有了今天“大学习巷”和“小学习巷”的区别。
大学习巷有不少值得一探的小众古迹,从南端牌坊走进老街之前,可以先到隔壁的都城隍庙逛逛。
西安都城隍庙始建于明朝洪武年间,距今已有600多年,是我国三大都城隍庙之一。全国许多市、县都有自己的城隍庙,但能称“都”的,可屈指可数,足见这座城隍庙建筑群的等级之高。
大学习巷清真寺,位于大学习巷中段,是整条街上最不容错过的古迹。西安回坊里的清真寺有很多,面积最大、建筑最精美的要数化觉巷清真寺,不过这里是要收门票的。
除此之外,个人觉得最值得逛的便是大学习巷清真寺了,而且这座清真寺还是免费开放的。
大学习巷清真寺始建于唐朝(705),距今已经1300多年,是西安历史最悠久的清真寺。整座清真寺建筑兼具中国古典建筑和伊斯兰风情,由大照壁、石牌坊、三间厅、省心阁、南北厢房、碑亭、石门、月台和礼拜殿组成,殿上琉璃碧瓦,花纹雕于石阶,巍峨壮丽,布局有序。
尤为值得一提的是,明代航海家郑和曾经到这里还招募下西洋的翻译人才,最终选中了当时的掌教哈三。如今古寺还立有明代《重修清净寺碑》(又称“郑和碑”),便记录了这段往事。
在清真寺斜对面,大学习巷93号,还有一座年羹尧故居。这处人文古迹,大概许多老西安都不知道。
年羹尧是位历史名人,《甄嬛传》里华妃的哥哥,那位权柄倾天连雍正帝都要忌惮三分的重臣。大学习巷这处故居,距今300多年,是年羹尧做川陕总督时修建的宅院。可惜的是曾经恢弘壮观的古宅院,如今只保留了最后一进院落,如今还住着7、8户人家。院落中还能见到一些精美的木雕、石刻遗存,见证了那段辉煌的过往。
除了人文古迹,学习巷里最多的便是美食了。石家包子、老糜家牛肉饼、学习巷串串、小马烤肉、老望炒菜、老何家卤汁凉粉等等,不是外地游客的网红打卡地,却是老西安最爱的地道美食。
对于小众旅游爱好者而言,学习巷或许是一个探秘挖宝的好地方。都城隍庙、大学习巷清真寺和年羹尧故居都没有门票,还有众多地道美食等你来尝。有时间记得来逛逛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