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观完东跨院,我们重回多寿院主院。前边说过,多寿院主院与东跨院共有三门相通,一个门在两院倒坐房北侧(即前主院东厢房南头),另一个门在两院过厅南侧(即前主院东厢房北头),第三个门在两院过厅北侧(即后院东厢房南头,也就是东跨院后院西南角),我就是走这个门回的主院。
东跨院后院西南角,通往主院的小门
回到主院的位置,正是内院的东南角,即过厅和东厢房之间的小夹道。我们的对面,即过厅与西厢房间的夹道处没有门,对面有一眼井,井后的墙上做了个装饰性的假门楼,没有实门。后来才知道,原来的多寿院内院和东跨院后院间有两个便门,另一个门在上房前,不知何因,后来上房前的便门堵上了,两个后院间就只剩了一个门。有意思的是,多寿院内院与西侧的多福院上房间原来也有一个门,后来那个门也被堵上了,两个内院间一个门也没了。不仅如此,多寿院前院倒坐房和多福院前院间原有的门也堵上了,整个多寿院与多福院间仅有一门相通,位于两院过厅前边,即过厅与前院厢房间。多福院是三多堂的主院,多寿院是长辈居住的院,多寿院与东跨院间有3个门相通,与主院却只有一个门,这是为什么?也许是主院里的主人事务繁杂,出入的人太多,门多了影响多寿院老人清静吧。
内院东便门对面的水井及墙上的装饰性假门
前院倒坐房与西厢房之间的墙上,原有的小门被堵上了,痕迹明显
多寿院内院(也叫里院、上院、后院、二进院等)也是标准的四合院布局,南有过厅,北有后罩楼,两侧是东西厢房,院型也是细长,宽与前院相等,宽约17.5米,长约30米,其中庭院部分长22米。
多福院的后罩楼,面阔5间,长17.5米,进深8米,高3层、17米。且与多福院的后罩楼连为一体,看上去是一个整体,所以显的特别高大。3、400年前能建如此高大的后罩楼,在众多的晋商大院里独此一份,也彰显了曹家大院的与众不同之处。
后院东西厢房长15.3米,宽4.5米,每座厢房都是两明三暗(即两门三窗),共5间。中国古代的民居,特别是大户人家,里院的正房是主人居住,厢房则是子女,包括已婚但未分家的儿子居住。多寿院是长辈居住的院,应该不会有未婚或未分家子女,这两座厢房住的是什么人?景区没有介绍。在今天,这些厢房里展出的也都是各种老家俱。
从北向南看后院
内院厢房里展出的也是各种的古典家俱。当然,作为山西古典家俱博物馆,曹家大院里并非所有的老家俱都是曹家的,有些家俱明显是从社会上收集而来,关于这点,从一些家俱的不同风格及颜色就能看出来。不过那些家俱也确确实实都是老物件,而且是具有较高收藏价值的老物件,通过这些老家俱,我们可以对那个时期不同阶层的人的生活有个大概的了解。
厢房里展示的老家俱,这是各种堂屋家俱
那个年代,不论大户人家是厅堂还是卧室,都爱在冲门桌子上摆放一两对花瓶,在墙上挂面镜子,意为平平静静,有的还要摆上一座钟,取终生平安之意。曹家各屋的摆设都遵循了这一原则。
卧室家俱
各种床榻等
箱柜类家俱
内院的主建筑是后罩楼,后罩楼也叫主楼,位于整个三多堂的最北端,要进后院必先经过前院和过厅,是整个多寿院等级最高的建筑。主人是三多堂里辈份最高的老人。
主楼为砖木结构,座北朝南,采光良好,高大宏伟,视眼开阔,砖木结构,封闭性高。楼高三层,高17米。面宽五间,长15.2米。进深8米,墙体 厚近两米,三四百年前能建筑如此高大的民居,实不多见。该楼之所以能建那么高,因它的地基做的特别坚固,据说是用用1.8米和3.3米长的两种木柱打进地下,然后用砖、灰、土混合灌铸,地面加砌1.5米高的石条缠腰,然后才开始砌墙。 主楼的门窗户为斗拱形,它把桥梁力学与房屋建筑力学巧妙的结合起来,上面越重下面越结实。 墙的断面呈宝塔式收分,一楼墙厚1.6米,二楼墙厚1.4米,三楼墙厚1.2米,这样梯次递减,即有很强的抗震保暖功能,又有效地减轻了墙体的自重。
楼门位于主楼的正中,宽2.1米,高2.8米。门前设九级,之前也1.5米高的台阶。台阶两旁原有花岗岩浮雕的护栏,这么高的台阶即保证了室内地面干燥,又彰显了主人的身份。
后罩楼前的东西院墙上,有门被封堵后的痕迹,说明这个原来与多福院和东跨院间都有便门相通,后来被封上了。
后罩楼的门,用铁皮严密包裹,上面布满了无数个的铁钉,坚固程度堪比如今的防盗门。铁钉组成五蝠捧寿的图案,蝠即福的谐音,寓意福如东海,寿比南山的含意。
主楼一层,是老主人休息及起居的地方,这是一个通长的大房间,正面冲门是条几案及太师椅,条几上摆放着花瓶和红木雕花的装饰镜,寓意也是平平安安,和和静静。
一楼的东西两头各盘着一条炕,其中西头的炕完全敞开,东头的炕则有木隔扇的隔断,显的更为隐密一些,这盘炕当是当年老主人的卧榻吧。而西头的炕似乎是贴身佣人睡觉之处,贴身佣人和主人在一间屋里睡觉,为的是随时能照顾老主人。
主楼正厅的陈设
东面里间的炕,炕席掀开着,炕头有一个直径不足50多公分的垂直竖井,昏暗的灯光,很难判定其深度,估计得有10米8米深,至于下边有多大,就不得而知了。旁边的牌子介绍,这是曹家藏钱的银窖口。当初曹家生意兴旺,白花花的银锭元宝源源不断地从各地运来,只见驼队运进,不见何时运出,那些财宝可能就藏在这口井中!也有说这是个地道口,曹家当年在县城南面25里的范家庄山顶修建了一座占地4000平米的山庄——迁善山庄,用于避暑和躲避战祸。1937年日军侵占太谷,曹家老少几百口人没出大门,一夜就消失了。人们传说曹家有通往迁善山庄的秘密地道。2006年,在村里老人的指点下,文物部门进行了寻找,最终发现了这个洞口。但这么小。这么深的洞口,洞口又垂直,还没有梯子,人显然很难进去,特别是老人女眷根本不可能,如果 曹家真有地道,一定有别的入口,到底是没找到,还是什么原因没有公开呢?也也许是一个谜。
多寿院主楼一楼西头的炕,后墙上挂满了老照片
楼内西北角有楼梯,可上二、三楼,楼上是曹家收藏的部分古董,有精品木器,古代瓷器、出土文物等。据说整个三多堂共收藏有各种瓷器2000多件,明清珍品家俱400余件,还有其它数不清的奇珍瑰宝,难怪有“稀世国宝在故宫,民间珍品三多堂”一说。
二三楼展出的文物,因篇幅关系,只能放很少一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