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不愧为大都市,有一种海纳百川的包容精神——且不说别的,它的街道命名就集纳了全国众多城市的名称。
作为佳木斯人,我最感兴趣的是上海有条佳木斯路。也许是爱屋及乌吧,那一年我去上海,对报纸上《佳木斯路基地首批居民摆脱“蜗居”,今获新居钥匙》这样的新闻报道都觉得亲切。
佳木斯路很好找,乘坐地铁8号线在杨浦区黄兴公园站下车,步行几分钟就到了这条路的西端。
顺便说一句,黄兴可了不得,乃辛亥革命时期的先驱和领袖。他与孙中山是建立中华民国的两位最高元勋,时人常常以“孙黄”并称。清末的重要革命团体和革命活动,多为两人所谋划组织。
对于上海这座大都市来说,佳木斯路的位置比较偏僻,路面不太宽,路段也不长,门牌号1至488,但街道还挺整洁,绿化也不错。
许多上海朋友不了解佳木斯,我就当个义务解说员,来介绍一下自己的家乡。
有着“华夏东极”之称的佳木斯市,坐落在黑龙江省东部的三江平原腹地,邻近俄罗斯远东地区的著名城市哈巴罗夫斯克,是祖国大陆最早迎接太阳升起的地市级城市。
早在7000多年前,中华民族的先人们就劳动、生息、繁衍在这片古老而神奇的土地上,为源远流长的民族文明史谱写着自己的篇章。
据史书记载,这里曾是肃慎之国、挹娄古都、五国盛地、满族故乡。站在桃温万户府、瓦里霍吞、莽吉塔城等遗址面前,令人对逝去的悠悠岁月产生无限的遐想。
佳木斯原名“甲母克寺噶珊”“嘉木寺屯”,是满语,意译为“站官屯”或“驿丞村”。
抗日战争时期,佳木斯所处的三江地区是东北抗日联军打击侵华日军的主战场,是抗日联军的主要诞生地,涌现出赵尚志、冷云、夏云杰等一大批可歌可泣的抗日名将和英雄。
在解放战争中,这里成为东北解放区的后方根据地。作为当时合江省的省会城市佳木斯被誉为“东北小延安”,杰出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张闻天任中共合江省委书记。
坐落在佳木斯市西郊友谊路中段北侧的刘英俊烈士陵园,安眠着一位曾经享誉神州大地的“人民的好儿子”,是“100位新中国成立以来感动中国人物”之一。
1966年3月15日,他就在这个地方,英勇地舍身救护了六名儿童。第二年,邮电部发行了一套“毛主席的好战士——刘英俊“纪念邮票。
佳木斯市有着光荣的双拥传统,已获得全国双拥模范城“九连冠”。这个市刚刚被评为第八届全国道德模范的宋金河,曾经两次荣获全国“爱国拥军模范”称号。
这是一片神奇的黑土地,王震将军曾经率领十万转业官兵来此开垦良田,昔日的“北大荒”早已变成了“北大仓”。
时至今日,“生态米都”是这片黑土地的第一张金名片。3000万亩良田,250亿斤粮食生产能力,高达90%以上的商品贡献率,可保障全国14亿人口18天的口粮。
佳木斯正在由“产粮大市”向“优粮强市”转变。
跨国边境游、民俗风情游、冰雪风光游、古文化考察游、知青怀旧游、沿江风光游等,使佳木斯成为新兴的旅游城市。
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一批又一批的上海知识青年涌入了“上山下乡”的洪流,来到了三江平原,来到了佳木斯地区,或者成为“兵团战士”,或者“插队落户”,为开发建设祖国边疆贡献了宝贵的青春。
如今,佳木斯市在流经市区的美丽的松花江畔兴建了知青广场,经常有上海老知青结伴回到第二故乡,有的还带领子女寻访老房东,回顾那段激情燃烧的岁月。
在上海市佳木斯路南面几十米就是松花江路。
“松花江”是满语“松阿里乌拉”的转译,“天河”的意思。这条江流经佳木斯境内长度达305公里,是佳木斯的母亲河。她与黑龙江、乌苏里江共同孕育了目前世界上仅存的三大黑土带之一——三江平原。
上海地铁1号线现在上行线的终点站是富锦路站。“富锦”原名“富克锦”,是赫哲语“富提新”“福题希”的转译,为“高岗”之意。富锦市是佳木斯市下辖的县级市。(文中部分图片源自网络,由衷感谢摄影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