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梦才有故事,有故事才让人流连。
旅游本是一件既乐又苦的事,有了好的心情和窥探未知的兴奋,就变得有趣而有收获。这就好比和家人在一起工作,未必是一件好事,因为相互太熟悉,势必在许多方面容易左右对方;但和家人在一起旅游,却是一件乐不可支的事。也是因为彼此了解,才会在游山玩水时摄取更多相同话题。陪伴,本来就是一种幸福。
在武汉的两天,是快乐开心的。我们和武大学生一样,在校园的长江天然泳池中击水游弋,感觉重新洋溢着青春追梦的学子气。还有武汉的步行街很是古色古香,一座三层的小洋楼,别有风味,红砖黛瓦,青藤缠绕,保留着当年浓浓的小资情调。
把记忆带走,把热情留下。别了,武汉!我们又跑了近三百公里路赶往庐山。
景区除了大自然的恩赐外,传神的故事是风景点保持经久不衰的源泉,一切风景都蕴藏在文化的打造中。小时候,李白《望庐山瀑布》“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的想象还一直存留在脑海。怀揣梦想,心中掩映着诗情,和大家一道,沿阶梯而上。百步台,千层崖,汗流浃背,气喘吁吁,但为了看到“日照香炉生紫烟”的美景,再累也心甘情愿。
庐山顶有千米,快到顶时,就能看到三叠泉瀑布。瀑布从山崖处流出,先是注入大盘石上,又飞泻到二级大盘石,再喷洒至三级盘石,形成三叠。尽管风景独好,还是有点失落,也许不是时候,没有日照,没有紫烟。香炉峰倒在,瀑布倒在,却只是几十米高的两股溪流,哗哗然的水流声比游客的欢呼声高不了几许。这种现象在秦岭、巴山并不少见,例如华阳的瀑布、黎坪的瀑布,只是缺少文化的打造和名人的渲染,身在远山无人知。李白的一首诗,每年却给庐山创造的价值应该是多个亿,而且,生发和张扬着一代又一代人的创造力。诗仙李白,实在是夸张修辞手法应用高手,是文化旗手。
大文豪苏轼诗云:“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看完庐山东区有些不甘,见证了自然景观,但似乎并没有真正享受到文化熏陶,我们又去了西门。乘缆车而上,有点腾云驾雾,爽了一回冒险刺激。
进入庐山顶,居然还有平坦宽阔的城镇村落和土地桑田。真是应了“山外有山,人外有人”的俗语,“霜叶红于二月花,白云深处有人家”!
山顶凉爽气清,古木参天,松柏成林,怪不得神仙眷侣或名人贤达都喜欢躲在这里乘凉。山顶很大,当年毛公、蒋公都曾在此驻足 。庐山会议,更是留下了层层迷雾。“美庐”本是好意,而后人奇思妙想,把“美”字读成“大王八”,虽然风趣也讽刺,但观念值得思索,胜者王败者寇啊!
在庐山,最值得休憩和参观的地方,我觉得还是位于五老峰南麓——时称“天下书院之首”的白鹿洞书院,它与湖南长沙的岳麓、河南商丘的应天、河南登封的嵩阳,合称"中国四大书院"。这里被大多人所忽略,而真正的风景常在不经意中。
白鹿洞书院曾经是周敦颐、朱熹等中国先期哲学家和陆九渊、程颐、心学大师王阳明等学界名流研学讲习的地方,是理学传播中心,有种仙气道骨的肃穆感。此也正印证了刘禹锡“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的至理名言。
整个洞府,清静幽深,别有一种仙气。和导游坐在门口的松树下聊天,从儒家到法家,从朱熹的理学到王阳明的“知行合一”,说得很是投缘。就连松树上的小松鼠,两次投下松果,砸在了我的茶杯上,不知是举手赞成呢?还是嫌我们打扰了它?
"天生一个仙人洞,无限风光在险峰。"我在想,如若它年人生不如意,规避世俗,就到白鹿洞书院,做一个有道骨仙风的僧伽( qié)人。在山不在山,心里有山。
“灵山多秀色,空水共氤氲。”庐山,仙山!
(文/王会林)
欢迎走进“五色石文斋”。如果您喜欢,请点击关注,也欢迎您分享、评论。在这里随时有精彩的文章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