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登莱青道署衙门脊兽的疑问

旅游 点滴人生味 2021-12-04 22:38

原标题:关于登莱青道署衙门脊兽的疑问

登莱青道署衙门的旧址,现在是芝罘区政府所在地。跟福建会馆那类闽南建筑不同,这里是一座传统的清代官式建筑,一些营建法式跟大多数北方官式建筑相似。

我最近经常被它屋顶上的小兽们吸引住目光,所以就抽时间专门去现场看了看,结果居然发现了一点小疑问。在这里写下来,求教方家。

一、大门上的脊兽

脊兽是中国古代建筑屋脊上所安放的神兽形状的构件,分为吻兽、望兽、垂兽、戗兽、蹲兽和套兽,有装饰和固定功能,并具有严格的等级意义,不同等级的建筑所安放的脊兽数量和形式都有严格限制。

用这些神兽作饰件,象征着消灾灭祸、逢凶化吉、剪除奸恶、主持公道的寓意,以求风调雨顺,国泰民安。

下面我们来看看登莱青道署衙门旧址大门上的脊兽,顺便我会说一些背景知识,方便大家理解。

1、鸱吻

古建筑中,屋顶坡面的交合处是屋脊,屋脊两头处有龙样的动物回首衔着屋脊,其专用名称叫鸱吻。鸱吻的高低体现了建筑等级的高低,李诫《营造法式》卷二解释鸱吻说“谭宾录东海有鱼虬,尾似鸱,鼓浪即降雨,遂设像于屋脊”,意思是它象征着降雨、防火。

卷十三“用鸱尾之制,殿屋八椽九间以上,其下有副阶者高九尺至一丈(若无副阶高八尺),五间至七间,高七尺至七尺五寸,三间高五尺至五尺五寸,楼阁三层檐者与殿五间同……”意思是鸱尾(即鸱吻)高度是依据建筑物的等级制度来综合决定的。

鸱吻生性好吞,所以要用剑把它固定住,否则整条屋脊都会被它吞掉。

故宫的鸱吻。红圈为剑把。

鸱吻的称呼最早在东晋出现。当时叫做“鸱尾”。唐代开始使用“鸱吻”二字。元明清时期,鸱吻的形象从兽头逐渐演变成龙头、龙躯,这种也被叫做“龙吻”。

上图为山西的南禅寺,建于唐代,屋脊上就是唐鸱尾。

鸱吻演变图

烟台登莱青道署衙门旧址的鸱吻(红圈内):

2、垂兽

很多人分不清垂兽和戗兽,其实很简单,垂脊下面的就叫垂兽,戗脊下的就叫戗兽。

下图是烟台登莱青道署衙门旧址的垂兽(红圈内):

3、脊兽

角脊上的一排神兽构件,称脊兽、走兽或蹲兽。它们的种类、数量也都与建筑等级密切相关。

脊兽最多是10个,加上最前面的“仙人骑凤”,共11个。在中国所有古建筑中,脊兽数量能达到11个的,只有故宫太和殿。其余宫殿、王府、官署依次递减,一般为奇数组合,最多九个,依次是七个、五个、三个。民居不得使用脊兽。象征着皇权的至高无上。

除了装饰和象征,脊兽还起固定作用。因为屋檐有一定的斜度,脊瓦有下滑的可能,需用铁钉加以固定,为掩饰铁钉不美观的痕迹并保护其免受雨淋,匠师们便在钉帽上加饰了这些琉璃小兽。

《大清会典》记载,脊兽的排列顺序为:骑凤仙人、龙、凤、狮子、天马、海马、狻猊、押鱼、獬豸、斗牛、行什。其中天马与海马、狻猊与押鱼的位置可以互换。如若数目达不到9个时,则依先后顺序递减

下面以故宫太和殿为例,看看这10个走兽和1个仙人究竟长啥样。

集体排队:

仙人

狮子。百兽之王,寓意勇猛威严。

天马。神话中吉祥的神马。

海马。象征忠勇吉祥,智慧与威德通天入海。

狻猊。接近狮子的猛兽,能食虎豹。

押鱼。是海中的异兽,说它能喷出水柱,寓其兴风作雨,灭火防火。

獬豸。为独角,又称一角羊。因善于辨别是非曲直,力大无比,故将它用在殿脊上做装饰,象征公正无私,又有压邪之意。

斗牛。为传说中的虬龙,立于殿脊之上意有镇邪、护宅之功用。

行什。因在所有脊兽中排行第十,故得此名。是一种带翅膀猴面孔的压尾兽。

烟台登莱青道署衙门的大门上有三个脊兽,第一个从头部能看出来,应该是狮子:

后面两位从外形上看,应该是天马和海马。但我分辨了半天,也没认出它俩谁是谁。不知道是我的手机拍照像素不行,还是制作构件的时候就比较糊弄,所以导致二者形制基本完全一样(据说这座古建筑被大修过,所以我不确定这些建筑构件是不是清代的了)。

烟台登莱青道署衙门这种不涂釉面的瓦件,行话叫“黑活”。黑活不用仙人,领头的为狮,后面均为马。雍和宫的配殿就是这样的黑活做法。这也从侧面佐证了我前面的推断:第一个是狮子,第二个和第三个是天马、海马,但外形不明确、无法具体分辨。

二、第二进院落房屋的脊兽

1、仙人骑凤

烟台登莱青道署衙门第二进院落里,脊兽加了仙人骑凤。

根据萨拉丁的考证,仙人骑凤在北宋官式建筑中为“嫔伽”,即佛经中的“迦陵频伽”,意译为妙音鸟,人头鸟身。

明初洪武永乐年间,脊端构件除了侧身驾云的迦陵频伽,还出现了侧身乘凤的仙官

再后来就由合体的人首凤身,分体成为单独的仙人和凤凰。也就是我们现在看到的仙人骑凤的形象了。

2、数目

因为我去的时候,这里作为老干部活动中心,不对外开放有一段时间了,所以我只能从侧面拍几张远景,和从网上找一些不清晰的图。

我这里有两个疑问:

第一,除了仙人骑凤,别的脊兽好像又跟大门处一样,外形是一模一样的,只是数量增加了。

第二,除了仙人,走兽的数量是 4 个。这与清代《工程做法则例》的记载相违背。前文提到了,脊兽的数量通常都是单数。仙人是人,不计入脊兽数量。

这是清代《工程做法则例》记载的部分脊饰尺寸和规格,非常明确和严格。不仅数量,“兽后筒瓦”等小细节也有出入。

所以,关于这座古建筑脊兽的数量和外形问题,我不知道是我拍照不清楚,还是当初建制就是如此,还是重修过程中出了问题?

显示全文
返回首页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