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珊珊三丫头爱生活、爱摄影、爱旅行、爱美食的驻足点。
提到罗布泊,你会想到什么?是危险还是神秘?罗布泊被誉为“地球之耳”、“死亡之海”,曾经湖水澹澹,是“汇入多水之湖”, 但由于气候环境变化,这里的湖泊早已干涸,成为了荒漠地区,如今,只留下一个“泊”的名字,唯能见到的是白茫茫的盐碱、鱼鳞般的盐壳。罗布泊,与曾经繁盛的楼兰古国联系在一起,吸引了很多国内外的探险者来到这里,并写下了许多关于罗布泊的专著和名篇,为这片土地增添了不少神秘的色彩。
在上个世纪的80年代,罗布泊发生了一件轰动全国的新闻:著名科学家彭加木在罗布泊湖东南方向的库木库都克以西4公里处意外失踪,最后只留下了“我往东云找水井,彭,17/6,10:30”几个字,尽管国家先后组织4次救援队搜寻彭加木,官方和民间也曾多次发起寻找,但时至今日,依旧没有找到彭加木的遗骸。
关于彭加木的失踪,科学家们都认为他已经遇难了,因为在罗布泊地区有许多雅丹地貌,彭加木很可能在雅丹地貌躲避风沙时,被倒塌的石头埋到了地下,导致救援队很难寻找到他的踪迹……彭加木为了国家的科学研究,当时已是身患癌症,但他仍拖着病体,远赴罗布泊,他以生命为代价的考察,正是罗布泊开发钾盐的起点。1981年10月,上海市人民政府授予他“革命烈士”称号,举行隆重的追悼仪式。中国科学院新疆分院在库木库都克竖立了一块钢筋水泥制成的纪念碑,上面镌刻着:“1980年6月17日彭加木同志在此进行科学考察时不幸遇难”。在彭加木的家乡“广州白云区槎龙村”,还保留着了这位伟大科学家出生和童年成长的居所,只是从他失踪至今,已经过去了40多年了,他的故居变成什么样子了呢?在2021年的最后一个月,珊珊三丫头因探访朋友而来到白云区槎龙村,就顺道到彭加木故居看看。
槎龙村,位于广州西部的白云区松洲街,由槎头村和聚龙村两条自然村组成,是一条有800多年历史古村 。从前的槎龙村,有河流、小艇、石阶、码头、榕树、牌坊……可以说是一个充满了诗意,也是一个远离闹市的村子。随时时间的推移,城市化的推进,今天的槎龙村,已是一条富裕的城中村,槎龙村借助改革开放的春风,大力发展加工型企业,广州市率先成为全国百强村。此时,地铁就在村子旁,交通非常方便,也多了许多外地人在此居住,成为了一条名副其实的城中村。
彭加木故居就在槎龙村天枢二街,这是一个导航也不能准确到达的地方,当珊珊三丫头来到村口,然后在巷中花费了颇多的时间寻找,好在功夫不负有心人,终于找到了。在众多的城中村新楼房中间,有一座比较低矮的青砖房子,我猜测就是彭加木的故居。这座建筑有好多扇门,我绕着走了一圈,才在其中一个门看到了一个挂牌,确认这是彭加木故居,上面写着:白云区登记保护文物保护单位,彭加木故居,白云区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
此时,彭加木旧居的大门紧锁,锁是一把新锁,但上面布满了尘土,应该有一段时间没有人打开过这座建筑的大门了。我在外围认真地看,这是一座坐东南朝西北的清代建筑,现在我眼前的彭加木旧屋的房屋建筑面积长约12米、宽16米,面积有一百多平方,二层;东面临窄巷,北面与邻居住屋相连,西、南面与村道相接,墙体东、北面基本是直线,西、南面呈弧线型。在外面,能感受到里面的结构:头门进入是廊、天井,天井东面是厢房,南面是后花厅,东门进入两层高的小洋楼,西门是厢房,中门与小楼墙壁相接,通厨房入后花园,后花园有门与街相通。建筑中既有中国庭院结构,又有西方小洋房风格。即使不能进内参观,也能从外观看出这里从前是私家园林,从保留的部分,隐约感受到从前的韵味:
首先,在文物保护单位的牌子位置,抬头向上望,见到檐角下有几条金鱼活灵活现。
其次,绕过去北面的门,应该是头门,看到青砖墙,硬山顶,“人”字山墙,花岗岩石门框,石门额刻有“秀谷”二字,陶瓦剪边,木雕封檐板,墀头砖雕人是戏曲人物,感觉到砖雕是栩栩如生。
最后,绕到建筑后面排水管的中间位置,这里看到排水管,使用了花苞作为点,据说这是“竹苞”之意。“竹苞松茂”是一个成语,出自《诗经·小雅·斯干》:“如竹苞矣,如松茂矣。” 比喻的是家门兴盛。
据说,现在保留的一百多平方仅是原来建筑的核心部分,最初的建筑占地有2000多平米,在民国时期,彭家从商,彭加木的父亲彭炳忠从他人手里购入这个原名“翠园”的私家园林。彭炳忠爱花,屋里有一个小花园,常年种植各种花,芬芳扑鼻。彭加木就是在这里出生及度过了童年时光。
在村民的记忆中,彭加木后来也曾回到故居,有一次彭加木回乡,是因为研究植物黄龙病,在1965年,广东、福建爆发流行柑橘黄龙病,对柑橘造成了极大危害,也对我国柑橘产业造成致命打击。那时,作为中国科学院上海生物化学研究所电子显微镜室负责人彭加木,被广东省农科院邀请合作进行柑橘黄龙病病原和防治研究。彭加木当时身患纵隔障恶性肿瘤,一面同疾病作斗争,一面和科研人员每天跑20多公里,涉及十几个市县的果园农场,从广州一直跑到南海边,为柑橘黄龙病的调查研究取得了丰富的资料。1973年,《中国科学》刊登彭加木论文《与柑橘黄龙病有关的一种现状病毒》。
彭加木最后一次回来故居,是在他在罗布泊失踪前三个月的清明期间,这是彭加木的堂弟彭家鼎的记忆:在1980年清明,彭加木穿着的确良面料衣服的回来祭祖,但当时彭加木只有家中停留了4小时,就匆忙离开了。彭家鼎还记得,当时彭加木还用幻灯机向村民展现了在沙漠拍到的大量幻灯片,介绍了自己在漫漫沙海中所见所闻,荒漠中顽强的红柳、剧毒的红蜘蛛……而这一次之后,人们就再也没有见过彭加木回到故乡,几个月后,就传来了他在罗布泊失踪的消息。
彭加木故居一直由一名叫吴杏英的老人在这里居住,因为她是彭加木母亲的养女,她终身未嫁,离世后,彭加木故居一度荒废了,还一度被评为了危房。后来经过多方的努力,几经延宕,筹集了资金,对这里按“修旧如旧,原貌修复”的原则对这里进行修复,使这里恢复了风韵,重现了从前的古朴大气。目前,彭加木故居是一座空置的建筑,未来计划在内开设展览,开辟为彭加木纪念馆或村史馆。
当我参观完彭加木故居的时候,我沿着村道走到村中原来的槎溪码头边上,因为听村人说,村中还有不少怀念彭加木的地方:在故居不远的地方,兴建了彭加木公园,在园内建有文化广场及大型舞台和壁画、有矗立着高6.5米的彭加木烈士铜像和反映该村历史变迁浮雕的纪念广场。2010年,村内的广州市第六十三中学就被更名为“广州市彭加木纪念中学”。
今天人们提到彭加木,多是关于他在罗布泊离奇失踪的猜测。但真实的彭加木,为发展我国边远地区的科学事业倾注了大量心血,他足迹遍及新疆、云南、福建、甘肃、陕西、海南等十余个省区,他为科研所做的贡献是值得人们永远记住的,在广州想怀念彭加木的朋友,不妨来他的家乡走走。
那么,你了解彭加木的事迹吗?你又是否知道彭加木是广州白云区这个城中村人?关于彭加木在广州的故居,你认为可以怎么样开发利用?如果有机会来广州白云区,你是否会到他的故居看一看呢?欢迎大家留言分享哦!本文是版权作品,未经珊珊三丫头书面授权,严禁搬运、转载、洗稿。如需转载,请与作者珊珊三丫头联系,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