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庆期间,我们再次到洱海之滨的白族聚居区大理喜洲古镇游玩。
古镇村头的两棵大青树依然葳蕤碧绿、葱茏繁茂,这种乔木学名叫高山榕树,白族人把它们视为生命与吉祥的象征,把它们叫做“风水树”。而喜洲古镇的这两棵大青树却更有不同寻常之处:两棵树的叶子永远不会同时是一种色调,总是一棵在落叶,而另一棵却在萌发,周而复始,交替繁茂。
进入古镇,一座古色古香的石桥便把我们的目光引领向一座同样古色古香的院落——苍逸书院。苍逸书院的历史渊源是建于1939年的苍逸图书馆,由喜洲著名白族实业家严子珍先生等共同捐资所建。因严子珍归隐家园后自称“苍逸老人”,即苍山洱海间的闲逸老人,故将创办的图书馆以苍逸为名,是当时滇西地区最早的乡村图书馆之一。初建时藏书10613册,它为启发和传播科技文明、推动当地文化的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是喜洲白族古建筑群中重要的公共设施之一。而今图书馆楼上和院内为阅览图书的场所,楼下以售书为主。假日期间慕名来此参观游览的游人和阅读者不少。
而后顺着络绎不绝的人流,到达镇子中心的“四方街”,品尝了颇有名气、被称为“喜洲比萨”的喜洲粑粑和凉拌豌豆粉等小吃。再从题有“仙郎高议留青锁,学士新诗满碧山”“七尺书楼遗翰墨,一枝蘭萼锁春风”等楹联的翰林牌坊下穿街过巷,步入一片稻谷芬芳簇拥着的一座庭院——这些年闻名遐迩、位于喜洲城北村5号的喜林苑——杨品相宅,原来是喜洲商帮八中家之一杨品相先生家宅。2001年被评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该宅院建于1947年,可谓是中西合璧的华美院落。庭院的第一个门楼是上世纪二十年代上海一带十分流行的石库门,杨品相先生曾在上海生活过一段时间,对于受到江浙民居风格影响的西方石库门喜欢已极,并铭记在心,有朝一日要将其作为自己的家门。从石库门进入后是其“国宝级”的门楼,令人眼花缭乱的飞檐斗拱、精美细腻的彩绘壁画,实际上是一种典型的白族民居三滴水门楼制式,下雨时,雨滴可依次滴落到第一、第二飞檐,最后落到地面,实用而外还有财源滚滚之寓意。
进入门楼后先后步入的南北两院都是“三坊一照壁”的白族典型建筑格式,北院主房居西、照壁在东,南院主房居北而照壁居南,空间布置灵活跳跃、流动感强,并利于采光。传统的喜洲商人喜欢把家训题写在照壁之上,而庭院的主人却别具一格,与众不同地把“清白传家”的祖训镌刻在照壁对面的雕栏里,凹凸的刻痕构成“清白传家”四字的轮廓阴影。北院走廊的围栏上,还有一个个刻写着原主人人生感悟的小方框,仿佛武侠小说里答疑解惑的“锦囊”,让后人在不如意时一个个拆开,即可获得解答。
偏居于田园之间的这座庭院,夏秋之交可欣闻满坝稻花清香飘荡,冬春之际能尽享满园油菜花芬芳萦绕。而此时此刻,院墙之外,滇西高原的丽日和蓝天白云之下,专供游人观赏、拍照的遍野金黄的谷畦稻浪,正在热忱好客地为“喜米”(喜洲产稻米)做着默默无声的品牌广告。
作者:魏向阳 (中国诗歌学会会员)
终审:杨燕明
编辑:庞玉珍
转载请注明来源《民族时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