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津“中渡街”
▲曾经的中渡老街 吴永富 摄
江津“中渡街”在江津市民中可谓家喻户晓、人人皆知。中渡街就在江津城的对岸,隔江相望,街巷可见。江津城里人行走在滨江路上,看滚滚的长江,看飞翔的水鸟,一抬眼又看到了对岸的中渡街。可以说,中渡街留存了江津两三代人甚至更多代人几十年、上百年的记忆。
2021.12.02
但是,由于城市化建设步伐加快,城市扩展,江津对岸长江畔新成立的圣泉街道已将中渡街全部划入其中,这里将建成为一片繁华的商业区和住宅小区。
街没有了,但中渡街的得名还在。这中渡街名是很有趣的。
前不久笔者参加由圣泉街道组织召开的地方历史人文挖掘座谈会,会上有人提起中渡街。
我问:“这既然叫中渡,那么有上渡和下渡吗?上渡下渡又在那里?”
有老同志回答说:“我们从小就只知道他叫中渡街,没有下渡和下渡。”
会场的人全都笑了起来。
▲中渡街 特约摄影 谭文奇
其实每个地名的得来都有故事。会后我回家认真查阅了很旧的地方史志,终于弄明白了中渡街得名的原因。
▲昔日繁忙的中渡码头 林桂春 摄
当时确实有上渡、下渡之分,中渡就在上渡和下渡之间,渡因水起,街因渡兴。在上渡口和下渡口之间的中渡口所兴起的街道,街因渡名,曰中渡街。
江津县城被一个“几”字状的长江所包围,城东、北、西三面临水,难怪明清时江津曾称“几城”。
早前没有铁路和公路,明清时包括民国初期,江津城外的西、北、东三方向的巴县、璧山、永川包括上至成都府、下至重庆府的官员和商贾,到江津县城都得渡过这波宽浪急的长江。
他们都得在江津城的对岸,在不同的三个渡口选其一,乘船过江,再到江津城边的通泰码头登陆进城。
▲部分现存的老街民居仍然保留着昔日的味道 苏展 摄
上渡即是德感坝渡口。这里虽然很早就有热闹的集镇德感场,但水流湍急,渡船摆渡比较困难,还要采取顺漂方法,又因这里进城较远,所以在此渡江的人相对少些。
但上渡德感坝最辉煌的时间是解放初期成渝铁路通车后,在德感坝设立江津火车站后到江津第一条长江公路大桥修通这段时间,这个渡口承载了火车站几乎所有过江客人的往返过江任务。现在这个渡口是个空渡,没有渡船了。
▲中渡街 特约摄影 谭文奇
下渡为浒溪口,浒溪是长江在这里的一条小支流,又名江家溪。发源于桐子丘,全长五公里,注入长江口的地方俗称浒溪口。
这渡口边虽没有建起集镇,但离江津城的水上直线距离较近,所以在这里渡河的人多。浒溪在此汇入长江,两水相交,风光秀美。
“浒溪烟雨”是江津有名的后八景中的第七景。江津乡贤、明代工部尚书江渊曾有诗赞曰此处风光:“人家比屋临溪渚,翠树层层霭烟雨。放舟拟作潇湘游,玄圃沧洲渺何许。推窗坐对心神娱,彷彿缃缣开画图。几回误识辋川曲,落红飞絮春模糊。”
不过在后来的年月里,浒溪渡越来越衰败,渡江人越来越少,直至后来这个渡口取消,现在只剩下浒溪渡的遗址。
▲虽然已不再是交通码头,但现场告示牌任昭示着中渡街存在的意义。胡耀方 摄
中渡就处在上渡德感坝与下渡浒溪口之间。这里也有一条名叫大溪沟的溪水注入长江,因这渡口大,过江人多,所以最先就有人在码头上搭了两间卖老荫茶、炒胡豆、甜柑橘之类的竹棚,为待渡人提供方便。后来就逐渐兴起了一条名叫“中渡街”的小街。
中渡码头直对江津县城,又是从璧山的成渝官道分道后经双龙场到江津的大道上,所以这里非常热闹。解放后这里曾设中渡大队、中渡村,是原村委会的驻地。
中渡街特别热闹的时段是 1949年即解放时到1997年江津的第一座长江公路大桥修通这段时间。当时江津的机关干部和市民百姓,不管是上成都、下重庆,还是走永川、璧山等地的往返,都得在江津随车过车渡到过中渡街,或者在中渡街随车过车渡到江津,所以中渡码头是相当拥挤的。
仅隔江千里,犹如千里。有时大雾锁江,必须停渡,这就带来了很多的不方便,停渡了你不得不在中渡街住上一宿。
▲长江大桥的建成,让当年的中渡码头“光荣退休”。 胡耀方 摄
坊间流传说当时江津专区机关就是因隔江不便,才迁到永川的。1997年江津的第一条公路长江大桥建成后,这里的车渡才取消。 但中渡的人过渡船仍在使用,直到2013年鼎山长江公路大桥建成通车,中渡的人渡船才撤除。
其实,这中渡街藏着很多很的故事。
中渡街虽是一条因水起而、因渡而兴的码头式小街,既短小又狭窄,更没有大街深巷,一人在街头吼唱一支拉纤的号子,全街都能听到。但这是个水流沙坝,是个水码头,因而很有故事。这些故事在江津人心目中也算是大事。
▲江津博物馆还原了昔日繁忙的中渡码头场景。 胡耀方 摄
抗战时期中渡街迁来了两所学校:一是窑业专科学校,这是全国第一所窑业学校,多时有学生400人,紧挨的是南岸中学。学校给这小渡口带来了生机,中渡街一下热闹起来。
特别是1944年3月12日,著名爱国将领、“中国国民节约献金救国运动会”总会长冯玉祥亲自来到中渡街,给学校师生作抗战宣传报告。冯将军还特别写了一首叫《瓷业学校》的“丘八诗”:江津县北岸,窑业学校在。校长本姓章,办的事不坏。瓷器各样有,花样也可爱。学生固努力,老师更俭勤。这种好事业,应当教人民。
最后,他还为学校题写了“收复失地”四个大字,这事被当时的《大公报》披露出来,江津中渡街着实“火”了一把。
▲中渡告示碑现存在江津博物馆。 胡耀方 摄
新中国成立后人民的医疗和教育事业举得长足发展,江津县在中渡街先后办起了精神病医院和教师进修校。
特别是精神病医院,当时在江津百姓中的知名度很高。记得当时县城里的市民或边远乡下的村民之间吵嘴骂架开玩笑,常会骂对方有神经病或头脑不够用等,骂完后还会说一句“送你去中渡街!”
为什么会说送你去中渡街呢?因为中渡街有一所精神病医院,送你去医治医治,看你脑瓜子还够用不够用!至于教师进修校,当时全县的教师特别是民师都要在此进行培训。
中渡街最鼎盛的时期是改革开放后二十年至三十年或四十年这段时间。中渡街有一个叫吴永富的农民,从小生意做起,做成了江津传统的米花糖产业。
他先是小作坊,后来在中渡街上建成了大车间,大厂房,大公司,建成了最漂亮的高楼大厦。
他创立了重庆乃至全国都知名的民营企业“重庆荷花米花糖(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产品远销全国各地,拿下多个市级和全国大奖。特别是中渡街上那高大的厂房楼顶上巨大的“荷花”标志图案,以及“江津荷花牌米花糖”红艳大字,隔过长江的江津城里的市民都能看得一清二楚。
就是在灯火辉煌的夜间,这鲜红巨大的“荷花”图案以及几个大字都会映照在波光粼粼的长江之中,人们也能看出。当时,一些江津市民常说的一句话就是:走,过江到中渡街吃米花糖去!
▲当年的中渡老街已经拆迁,正在进行新的建设。胡耀方 摄
社会发展真快。由于城市的扩张,江津多座长江大桥的建成,中渡街渡口的功能已全部丧失,中渡街居民已全部搬迁,米花糖厂已整体迁入工业园区,这里将建成商贸区和住宅区。
中渡街没有了,渡船没有了,渡口只留下遗址。但中渡街的名字还在,这名字带着乡愁、带着乡情,带着乡绪。
中渡街的故事将会永远铭记在江津市民心中。
@江津人
对中渡街,你还有哪些回忆?
留言分享出来吧~
作者:庞国翔
编辑:田文睿 李婉龄 编审:吴刚 胡佳兴
值班副总编辑:袁孝椿
总编辑:罗玉江
声明:凡江津区融媒体中心所属平台作品,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
猛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