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百里巢湖水天一色,犹如一颗温润的宝石镶嵌在江淮大地。合肥市立于巢湖之滨,饱含灵山秀水之气,孕育着人与自然的和谐精神。正如清代诗人孙芝芳所赞“天与人间作画图,南樵曾说小姑苏。登高四望皆奇绝,三面青山一面湖”,是全国少有的滨湖城市。以湖为景,以湖养人,更要传承湖畔瑰宝。
一汪湖水,幻化着巢湖儿女的虔诚向往;一方土地,扎根着江淮人民的勤劳本质。在土地上挥洒的汗水,如春日播撒的种子,悉心浇灌终将开出动人的果实。而在这场与自然的对话中,与巢湖为轴心的农耕文化源远流长,影响深远。
阳光洒向湖面波光粼粼,秋日的巢湖边遍地金光灿灿,而乡间稻田颗颗被饱满的米粒压弯了腰的稻穗,百姓铺满门前晾晒的稻谷,蔬菜地里成熟的果实,无不在向我们展示这一个“丰收年”。丰收,从不是一句评价,而是一场考试,考验着人们年复一年的勤勉劳作,也考验着我们对自然规律的铭记运用。千百年来,巢湖流域文明史蓬勃发展,农耕文化便以常用常新的生命力伫立其中。
创新:求解“稻”之密码
在农耕文化中摸索出的美好品质,是巢湖流域不可多得的精神财富。对待土地,我们付之以汗水,却报之以歌。将前人摸索出的土地密码仔细珍藏利用,却也勇于开拓创新,在新时代的蓝天里研发出不一样的稻穗黄。
安徽农业大学皖中综合试验站,有一片广袤的试验田
如今,“科里科气”已成为合肥这座城市的独特气质。而读取巢湖流域的农耕文化,带给我们的远不止秋收冬藏的自然规律,更是将勇于探索创新的求知精神融入血脉。合肥人在农业的研究上,从未停止脚步。科技助农,产业振兴,在田野上吟唱出属于新时代的江淮之音。种子是农业的“芯片”。而近期一款最新研发的“脆秆”水稻,在巢湖流域的稻田间画出了不一样的风景。
为解决秸秆高效利用问题,中科院合肥研究院科研人员围绕水稻“谷草兼用”的育种目标,历经多年培育出一种“脆而不倒”的脆秆水稻品种。10月末,庐江县白湖农场的示范种植现场上,微风吹过,新型“脆秆”水稻随风摇摆,似乎在诉说着身为“科技稻”的高光时刻。
“秸秆利用,是农业领域的一项长期‘课题’。目前两大利用方向除了就地还田、自然降解,就是作为牛羊饲料。”然而,作为新生代科技含量满满的“科脆粳1号”,不仅具有秸秆易粉碎、易降解的特性,便于秸秆生态还田,相较于传统的水稻的韧性秸秆还更有利于饲料化利用。
“‘科脆粳1号’秸秆虽然脆,但营养价值其实比传统秸秆更高。同时,脆的口感也会更令牛羊喜欢。”据中科院合肥研究院科研人员介绍,为了评价脆秆水稻的饲用价值,团队开展了相关饲喂肉羊的研究。对照试验表明,青贮脆秆饲料饲喂效果最好,饲喂肉羊的增重率喜人。
科技不仅用来提高农产品的产量,更要能提升农产品的质量。秉持着这样的科研理念,在“秸秆高效利用”的问题上,中科院合肥物质研究院科研人员一直在开展水稻脆秆突变体的遗传分子机制研究。历经10多年的研究。而这款汇聚了10年心血的“科脆粳1号”,在实际农耕生产中的表现如何呢?相比于如何利用秸秆,农民的心声更是如何“产出来。”
科研工作者一直在探寻水稻的秘密
实际上,“科脆粳1号”该韧时韧、该脆时脆,才是它的迷人之处。在风洞试验中模拟9级大风情景下它依然表现出良好的抗倒性,并且连续多年的生产示范中也未见倒伏现象的发生,该品种农艺性状优良,不影响田间农事操作,为多年与土地打交道的农民们吃下了一颗“定心丸”。
伴随着科研单位与企业就“谷草兼用”脆秆水稻关键基因及技术转让进行签约,像“科脆粳1号”这样既蕴含“科技范”又承载着“乡土情”的科技农产品也即将大规模市场化。时代的发展,让巢湖流域江淮儿女不再将目光局限于一田一稻,我们探寻农作物从土里冒出来的原密码,也砥砺田间去追寻改善农业循环发展的科技力量。
从吃得饱到吃得好,合肥人心怀天下,放眼未来,与自然与科学展开一场场勤劳智慧的对话。
传承:特色文旅驻农耕文化
让乡土菜、农耕情保存下来,合肥用的方法不仅是“留下来”,还有“走出去”。走向哪里?走进课堂、走进假期、走进千家万户的全家出游、周末休闲时光中。当乡村情怀融入童趣“研学游”,我们在生活中教给孩子生活的答案,也在文旅发展中探寻农耕的魅力。
你知道春分为什么要“竖蛋”?立夏为什么要称重?秋分为什么要“送秋牛”?冬至为什么要吃饺子?如果“农耕”是人们虔诚地向自然祈求生存的答案,那么二十四节气便是解锁丰产的钥匙。“立秋有雨样样有,立秋无雨收半秋。”“小满前后、安瓜点豆”前人对自然的摸索,早已编成口诀,融入二十四节气谚语中,为后人指路。
三瓜公社二十四节气馆(图自三瓜公社)
在巢湖之畔三瓜公社二十四节气馆中,这条“路”被精美地呈现在我们面前。“立春,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一位,有立春祭的传统民俗。古人往往会祈求春神、太岁、土地等众神,保佑新的一年风调雨顺。”随着金牌导游精彩有趣的讲解,小朋友都能听得津津有味。“这里共分为二十四节气馆、祭祀台、农耕体验园三个部分,是全国目前首座集中展示中国二十四节气文化和农耕文化的展馆。
让游客们从农耕文化的起源开始,遍览千百年来合肥人民的智慧结晶。”据三瓜公社工作人员介绍,“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这首二十四节气歌很多小朋友都会唱,但是问起每个节气背后的意义,不少小脑袋瓜里都满是问号。“二十四节气作为中华民族传承至今的文化瑰宝,却让很多人既熟悉又陌生,我们希望在这样一个充满氛围感的迷你博物馆里,给大人和孩子们共同呈现农耕文化瑰宝。”
在馆内,丰富的农耕用具还原不同节气下的农耕生活场景,放牛、织布、玩风筝、摇水车……小朋友们还自己动手体验这些传统工具,感受粮食的得来不易。在节气博物馆的后方,精心打造了一片二十四节气农耕体验园,正是二十四节气农耕生活的复原地。春夏秋冬,四季果蔬不同,景色各有千秋,每个节气都会有对应的农事采摘活动。
游客体验农耕(图自三瓜公社)
花生、玉米、红薯、西瓜……孩子们亲自体验播种和收获的喜悦,也将农耕文化的内涵牢记心中。“以前我们也总教育孩子,一个地方有一个地方的文化特色,南橘北枳的道理总是谈在纸上。今天来二十四节气馆带她看见了这些传统的节气知识,体验了传统农具,才能实实在在地让小朋友感受到我们都是在土地上成长,是被土地喂养大的孩子。”
其中一位参观学生的妈妈李娟表示,最令她感到惊喜的是在二十四节气馆里看见了水车。“镰刀、锄头这些常见的农业用具科普了孩子的农耕知识,但水车是像巢湖流域这样靠水的地方才会经常使用到的用具,很真实也很亲切。”
当农耕文化走进寻常人的生活,勤恳求真的精神便扎根于民族的脊梁。也许时代的发展,不再让每一个人都有“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的机会,但脚踩土地就要心怀虔诚,踏实前行的文化精髓,永远深埋于心。
来源:江淮晨报
获取更多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