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州新闻网讯( 通讯员 谢助民 晨风)11月18日下午,暖阳余晖,东安县大庙口镇韭菜村村道上,20多头西门塔尔牛、本地牛踱着方步,悠然行进,一幅山清水秀,风光旖旎,一派田园牧歌,景色如画,让人流连忘返,心旷神怡。
该村已脱贫监测户李满君和养殖大户李新生边走边聊天,“满君啊,你买的母牛明年下崽了,又多了增收渠道。”“是啊,跟着你养牛好。下半年在产业园里烧锅炉,每月固定有收入2000多元,产业分红还有1000多元每年,低保4800元每年,加上打零工,今年纯收入有2万多元,乡村振兴我不会掉队了,今年我花3.2万元买的牛明年至少增收1万多元,可以甩掉监测户帽子了。”李满君兴奋地算起了收入帐。这是今年以来,韭菜村立足重心转移新起点,多措并举,全面推进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机衔接工作的一幕。
走进韭菜村,只见产业园里工人忙个不停,支部委员赵星星的石蛙基地扩建工地上热火朝天,全村处处呈现出天蓝、水清、环境美、人努力的可喜景象,脱贫攻坚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有机衔接的画卷在徐徐铺开。
“看得见青山,望得见碧水,留得住乡愁,记得住村韵,融得进新时代,这就是心目中的诗和远方。”来到韭菜村的人们发出惊叹。
党建铸魂明思路,迈好衔接第一步
“脱贫攻坚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如何有机衔接,没有现成的路可走,我们必须结合韭菜村实际,开辟一条新路。”村党支部书记李昌松清晰记得驻村工作队长陈锋刚进队时讲的话。
“韭菜村脱贫攻坚战完美收官,乡村振兴如何起步?最现实的选择是如何在有效衔接上下功夫,夯实党建引领做文章。”李昌松表示。
在县委组织部和后盾单位县人大办的指导下,驻村工作队和村“两委”以党建引领为抓手,来实现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
抓组织强根本。抓住组织领导这个核心,发挥村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县联村领导县人大常委会主任张波要求,“驻村工作队和村两委要率先实现思想观念转型,夯实衔接思想基础。”全村以扎实开展党史教育为动力,组织“两委”干部积极参与各级培训和外出考察学习,着力提升“两委”班子履职能力,增强带领群众致富的本领。现年42岁的县派第一书记陈锋,是一名有着近20年党龄的退伍军人,从驻村扶贫工作队长转任乡村振兴驻村工作队长,多次被部队和县乡党委表彰为优秀共产党员。现年56岁的村党支部书记李昌松,是县人大代表和市党代表。支部委员李松松、唐星花、赵星星都是30多岁的年轻党员,正处风华正茂,是奋发有为的“创二代”,这些为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储备了干部,为乡村振兴提供了可靠的队伍保障。
抓党员做示范。村党支部书记李昌松表示:“在乡村振兴中,支部委员带头引导无职党员切实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用实干创造,用奋斗作答,凝聚起共产党员‘争当表率、争做示范、走在前列’的思想共识。”支委赵星星继去年获得湖南省第七届创青春创新创业三等奖荣誉后,在衔接工作中再展风头,今年又投入60多万元,扩建石蛙养殖场,为“产业衔接促增收,乡村振兴有盼头”开了个好头。
抓制度强规范。进一步健全落实党建引领各项日常制度。建立健全党组织网络体系和网格员队伍,严格落实“三会一课”“主题党日”“民主生活会”等制度,把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纳入到支部“三会一课”等组织生活中来,巩固“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成果,为提升党员队伍的思想政治素质和工作能力提供行为规范。
抓载体强队伍。“无职党员作用发挥出来了,乡村振兴步伐加快了。”离任村干部老党员周上升深有感触。驻村工作队和村党支部结合中心工作科学设置活动载体,从发挥无职党员的作用入手,加强党员队伍建设。村党支部在重大事项和重点工作中,特别注重发挥普通党员的作用,认真学习全国脱贫攻坚表彰大会和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精神,带头参与交通安全文明劝导、防溺水、疫情防控等工作,为无职党员发挥作用提供舞台,有效激活无职党员投入乡村振兴谋发展的内生动力,吸引和集聚各方力量,积极投身乡村振兴共建美丽乡村。今年以来,驻村工作队和村“两委”组织开展党史学习和乡村振兴屋场夜话会,以及参观广西全州湘江战役纪念馆主题党日活动等,增强了党员在群众中的威信,同时让普通党员备感组织的关怀。
“党建引领思路清,韭菜村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在发展规划、政策保障、工作机制、重大举措、帮扶机制上衔接紧密,取得实际性突破。”大庙口镇党委书记秦小挺赞赏有加。
机制助力防返贫,统筹融合抓推进
该县县委常委、组织部长张恒要求,“驻村工作队要切实抓好工作机制的有效衔接。”驻村工作队和村两委在实践中逐渐认识到乡村振兴战略涵盖的对象包括全体农村居民,是全域覆盖,统筹好已脱贫人口与其他人口之间的关系,做实工作机制衔接在全面组织实施过程中至关重要。
领导机制衔接畅通。年初,驻村工作队和村“两委”通过三次专题培训,一致认为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在镇里帮助下,及时将村党支部脱贫攻坚领导小组转化为乡村振兴领导小组,将脱贫攻坚专项述职制度转化为乡村振兴专项述职制度。
政策保障和乡村发展规划衔接顺利。“这几年党和政府的扶贫政策好,村里发生了很大变化,脱贫户生产生活得到根本改观,乡村振兴还要继续加把劲喔。”党员致富带头人李新生发言开门见山。
“现在全面推行乡村振兴,是乡村全面发展的好机会,村里应有针对性地用好现有政策,为村庄整体发展做好规划,在如何把村庄建设得更美、群众生活得更好、更富有上下功夫。虽然年纪大了,我还能为村里做点力所能及的事情。”82岁的老党员李世珉说的掷地有声。屋场夜话会上村民代表们热烈讨论,韭菜村的全面振兴美好蓝图,在你一言我一语的热烈交谈中渐渐成型。
在延续脱贫攻坚好政策的同时,村里突出发展规划的有机衔接,在巩固脱贫成果的同时,将村里各类层次的人口全部纳入发展规划,制定了增收共富的具体措施,统筹各类人口的协调发展,最大限度完善提升乡村振兴战略规划的统筹性和针对性,提升乡村规划的系统性、连续性和融合性。
防止返贫集中排查监测与帮扶工作机制落地落实。脱贫监测户李顺权永远忘不了年初发生的一幕。李顺权癫痫突然发作,因父母不在家中导致脚趾严重烧伤,村党支部书记李昌松连夜开车将其送往县人民医院;次日,刚做完大手术出院的结对帮扶人县交通运输局总工程师谢明波克服身体虚弱疼痛,和驻村工作队长陈锋看望李顺权,了解伤情,给予抚慰,并协调住院相关事宜;突发意外为刚刚脱贫的李顺权带来了沉重打击,后盾单位县交通运输局及时给予李顺权2000元临时救助金,帮助其度过年前难关。事后,驻村工作队长陈锋又及时帮助完善家庭增收计划,李顺权通过近一年的努力,有效防止了返贫。
今年以来,驻村工作队和村“两委”集中开展了两次全面入户走访排查,对全村每家每户的生活、家庭、身体及“两不愁、三保障”情况进行了详细排查,特别是对4户5人脱贫监测户定期开展走访慰问,及时消除返贫、致贫隐患,守住人均年收入高出4500元的底线。
后盾单位对口帮扶机制加力加强。该县明确要求,全面推行乡村振兴要始终坚持工作不松、标准不降、力度不减。县人大办牵头,县交通运输局、农发行东安分行纷纷从工作经费、专项扶持等方面投入资金达20万元,确保不因资金投入而影响工作效果。
当日晚餐后,村民李昌辉和家人在村道上散步,闲谈家常,“夜边在村道上散步,十分开心惬意。”李昌辉说。
“凡是到过我村的,都说村里洁净美。”谈起自己的家乡,致富带头人李新生幸福感满满。
幸福来源于人居环境整治提升。目前,人居环境整治提质示范点建设正在有序推进,沿村道两侧安装楠竹护栏、播种茑萝松,设计入户水泥踏板,建设垃圾收集点。一个生态宜居、文明和谐的全域美丽乡村正在盛情绽放。
乡村振兴工作信息发布机制建立健全。组建“全村乡村振兴群众工作群”,通过微信快捷方式,及时了解已脱贫群众及其他层次群众的实际难题,随机发布就业信息,搭建全村群众建言献策平台,及时拓宽有效的沟通渠道。
消费产品帮扶机制拓展有效。破解由于受疫情等因素影响农产品滞销问题,想法设法帮助群众打开销路,解决群众“燃眉之急”。今年以来共帮助群众销售土鸡约200只、土鸭约100只、土鹅约50只、土鸡蛋约1000个、生姜3000斤,帮助销售金额共计约39200元。
产业发力强引擎,协调并进助振兴
突出产业优势有机衔接,因地制宜发展本地特色产业,做大产业优势。
大庙口镇党委书记秦小挺表示,“驻村工作队和党支部以产业建设为主抓手,着力产业兴旺富百姓,做大产业优势衔接打造新引擎。”驻村工作队和村两委围绕12000亩自然竹林做文章,巩固和扩大“三变改革”成果。扩建了竹木加工厂和香业加工厂生产线,实现扩能增效,将扶贫产业园提质为乡村振兴产业园。采取“村集体+脱贫户”经营模式,年加工楠竹2500吨,产值200万元,既为村民创收168万元,又可安排村民就业30人,每年为村集体创利5万元,盘活了楠竹资源。
农业生产基础建设有机衔接。完善集灌溉、发电于一体的水力工程,既灌溉稻田面积150亩,又可每年为集体实现经济创收5万元;配合加强山塘清淤防漏、农田机耕路建设、水渠防渗、晒谷坪硬化等,进一步夯实农业生产发展基础。
农业产业内部种养殖业有机衔接。加强100余亩11000株优质油茶生产基地管护,预计5年后可每年为村集体和脱贫户创利5万元;同时鼓励村民每年种植生姜100余亩、玉米160余亩、药材20余亩,养殖土鸡、土鸭、土鹅近2000羽,可为村民创收150万元。
村级公共服务有机衔接。突出一门式服务,着力建设村级文化服务中心和村级卫生室,确保村级公共服务保障水平提质增效,助力村级公共服务水平不断提升。
环境治理措施有机衔接。加强污水处理统筹管理,加大自然村落环境卫生整治,打造干净、整治、文明卫生村庄,多渠道加大生态治理力度,探索适合边远山区特点的人居环境治理方式,建设生态宜居乡村。在努力打造产业优势的同时,发挥市场作用、搭建竹木及农特产品网络销售平台,以农村一二三产业整合发展等重大配套措施的有机衔接来助力乡村振兴,为实现乡村全面振兴注入强劲发展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