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罗马假日》,绝大多数讨论都集中在地球球花赫本的美,以及穷小子和公主的浪漫爱情,还有罗马的标志性景点上。
但这些内容都没有触及《罗马假日》这个故事的本质。这个故事真正精妙的地方在于,其实《罗马假日》是对童话《灰姑娘》的一次反向操作。
《罗马假日》是对《灰姑娘》的逆写
《灰姑娘》的故事大家都耳熟能详,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欧洲民间故事。
迪士尼根据西方流传最广的夏尔·佩罗版《灰姑娘》制作了2D动画。
《灰姑娘》的片名也被翻译成《仙履奇缘》,因为水晶鞋是故事中最重要的道具。
穷苦姑娘辛德瑞拉穿上水晶鞋变成高贵美丽的公主,赢得了王子的爱情。
而当午夜钟声敲响时,辛德瑞拉留给王子的唯一一件物品也是水晶鞋。
最终王子又通过水晶鞋找到辛德瑞拉,两人终成眷属。
相应地在《罗马假日》中,最重要的镜头并不是赫本和派克暴走罗马城的那些桥段,而是电影开始没多久公主安在接见活动中掉鞋的这一幕。
从这里开始,整个《罗马假日》的情节其实就是把《灰姑娘》倒放一遍。
《灰姑娘》是贫家女孩穿上水晶鞋做了一天的公主,而《罗马假日》则是公主掉了鞋做了一天的普通女孩。
辛德瑞拉穿着水晶鞋盛装出席宫廷舞会,并和王子在轻歌曼舞中相爱。
而公主安变成普通女孩后的第一件事,就是拿着仅有的1000里拉买了一双鞋子,和穷记者乔·布拉德利把罗马城的地标景点逛了个遍,还因交通违章进了警察局。
这些事对平常人来说不值一提,但对一位职责在身的公主来说,却像辛德瑞拉与王子相爱一样遥不可及。
在经历了一天普通女孩的生活之后,安和布拉德利的摄影师朋友告别。
这时她不经意地说出了《罗马假日》全片中最重要的一句台词:
到了午夜,我会坐着南瓜车并穿着我的水晶鞋离开。
At midnight, I'll turn into a pumpkin and drive away in my glass slipper.
而布拉德利也漫不经心地回了公主一句:
那么这将是童话结束的时候。
And that will be the end of the fairy tale.
随后二人在许愿墙前叫到一辆马车离开,结束了一天的“罗马假日”。此处这两句台词和马车桥段很明显地暗示了《罗马假日》与《灰姑娘》的深层关系。
对妇孺皆知的童话《灰姑娘》进行逆写,是《罗马假日》这部电影最大的隐喻。
特朗勃不能署名的原因,源自好莱坞历史上的“黑名单”事件。
在二战结束后美苏两国进入“冷战”阶段,出现了反共、反苏浪潮。
编剧达尔顿·特朗勃(1905-1976)
好莱坞黑名单“十君子”(左侧戴帽和圆眼镜者为特朗勃)
所以特朗勃在撰写完《罗马假日》后,不能以自己的名义卖给电影公司,只能找来编剧同行兼好友亨特在前台露脸,用他的名字来署名。
《罗马假日》的署名编剧伊安·麦克莱伦·亨特
最终《罗马假日》还获得了奥斯卡最佳编剧提名,但特朗勃也不能去领奖,奖项颁给了亨特。
虽然亨特把《罗马假日》剧本报酬的大部分都还给了特朗勃,也想把奥斯卡奖还给他,但特朗勃没有收下这座没有他名字的小金人。
这个经典的当代童话才最终署上它真正作者的名字。
特朗勃不愧为当时好莱坞最贵的编剧之一,《罗马假日》的故事体现出他惊人的洞察力。
从剧本可以看出,编剧非常懂女人,也懂怎么玩转罗马城,更懂得当时观众想看什么故事。
1947年英国公主伊丽莎白结婚,婚礼被当时的媒体广泛报道,而就在之后的1952年英王乔治六世去世,当时正值妙龄(25岁)的伊丽莎白公主登基成为英国女王。
伊丽莎白女王和玛格丽特公主
50年代初,玛格丽特公主爱上了被誉为“格利高里·派克”式的英国飞行员。
姐姐伊丽莎白的加冕仪式和妹妹玛格丽特爱上平民,这两位公主不同的时尚品味、行事风格、各自命运成为西方世界讨论的焦点。
迪士尼的《仙履奇缘》和特朗勃所写的《罗马假日》都迎合了当时那阵“公主热”。
《罗马假日》中的公主安很明显是以玛格丽特公主为原型的,奥黛丽·赫本甚至和玛格丽特公主长得都有几分相似。
公主安的原型实际上就是英国玛格丽特公主
在特朗勃笔下,公主安和普通的年轻女孩没有什么两样。
她用记者给她的1000里拉消费的东西非常有意思,先买了一双便宜但舒服的鞋。
买鞋既呼应了《灰姑娘》的故事,又符合女人的消费心理,换一双鞋就相当于换一个心情。
接下来安又被街边的理发店吸引,女人想换个发型,尤其是把长发剪短,有时候并不需要理由,和买鞋是一样的道理,就是想换个更清爽的形象。
奥黛丽·赫本在电影中这个短发造型美得无以复加,成为一个永恒的时尚标志。
随后她又买了一支冰淇淋,卖花的老板送了她一朵鲜花。
女性观众看到这些消费肯定会产生共鸣,因为她所消费的鞋、发型、甜品和鲜花其实都是女性取悦自己的东西。
接下来,安和布拉德利两人把罗马城的必打卡景点都逛了个遍,堪称旅行达人。
出演《罗马假日》时,格利高里·派克其实已经是世界顶级明星,而奥黛丽·赫本当时还是不出名的新人。
在表演真理之口这场戏时,格利高里·派克假装手被断掉吓唬赫本,其实是当时的即兴发挥。
从真理之口离开后,三个人来到“罗马假日”白天行程的最后一站,也就是许愿墙。
这段墙是罗马城奥勒良古城墙的一部分,后来这些许愿的小板子都被移到了一座教堂里。
在这里,安和布拉德利叫了一辆马车,就如同灰姑娘里的南瓜马车,结束了难忘的一天。
而整个剧组在罗马拍摄外景的费用非常昂贵,所以最终只能选择了比较便宜的黑白胶片,并减少剧组不必要的人员,以降低成本。
《罗马假日》剧组
剧组杀青离开意大利前的合影
同样,当时威廉·惠勒导演选择使用新人演员赫本也有降低成本的考虑在内。
不过正是因为威廉·惠勒导演的这些坚持和对赫本的力挺,才将编剧特朗勃不能署名的这个故事拍成了世界经典。
导演威廉·惠勒非常支持新人演员赫本
仔细想想,《罗马假日》的故事其实从片名开始就很巧妙。
电影的英文名叫Roman Holiday,单词Roman既是“罗马的”意思,也是“浪漫的”romantic这个单词的前缀,同时涵盖了电影的内容和地点,一语双关。
从此伟士牌摩托车、罗马旅行和赫本的造型,都成为经久不衰的流行。
奥黛丽·赫本和格利高里·派克为人类留下了一段不可磨灭的浪漫影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