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合肥城的“塘” 作者:郎章正
说起合肥老城中的“塘”,的确有好几口,且名气很大,本文所记载的大致上是一环路以内的几口塘。他们分别是:石头塘、斛兵塘、七桂塘、金大塘、蔡大塘、姚大塘、七星塘等。在老合肥城墙内外的水“塘”中,“斛兵塘”和“石头塘”因为历史久远,与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紧密相连,所以名气最大。而七桂塘、金大塘与群众生活息息相关,也深深印刻在合肥广大市民群众的记忆中。
“石头塘”:石头塘的遗址在现寿春路百花井巷的北首,即市政府四湾巷老宿舍西南角的那个地方。据传是唐末时,由农民起义军领袖的吴王杨行密为其女百花公主而修建的一座荷花池,因一般塘埂都是泥土,而荷花池的四周,因用青石条作路基而得名,故庐州城内的市民称它为石头塘。又名百花池。
解放初期,石头塘是城中心几个比较大的水塘之一,石头塘边上是一处菜园,水塘周边的许多人家都以种菜为生。到了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市政府统一规划,才把石头塘填埋了,用作建设用地,至此具有近千年历史的石头塘(百花池)完全消失,为后人留下了一个历史地名。
“七桂塘”:很久很久以前,七桂塘只是一口不大不小的水塘,因有人在塘边栽了七棵桂花树,逐渐被人们称之为“七桂塘”。旧时塘边一带常有市民在此卖菜和小商品,逐渐形成了卖菜、卖杂货一条街。在我的记忆中,到上世纪80年代初期,那里仍是一条很窄的巷子,雨天路况泥泞不堪,两边都是杂货铺,卖油盐酱醋和早点的,马路两边都是摆摊卖菜的。
七桂塘在合肥历史曾经有过辉煌。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市政府对七桂塘市场进行改造,在大门口处,设计了七个叠式水池,在水池内设置了形态各异的石雕,有仙女散花、鲤鱼跳龙门、假山等等,在这些石雕上端,有净水泻下,形成水帘,并且特意从外地移植来七棵桂花树,使七桂塘与传说中“七桂塘是由七棵桂花树”而得名相吻合。当年的七桂塘,水波涟涟,桂子飘香,成为合肥一大景观。那个时候非常热闹,当年的热闹程度比今天的淮河路步行街有过之而无不及。从白天到晚上,人群都没有散过。
七桂塘市场,准确的地理位置是位于三孝口东南,西起金寨路,东至桐城路,南自红星路,北至长江路,女人街是它的一部分。在互联网肆虐的时代,七桂塘街区的实体商业备受冲击,如何让七桂塘重拾昔日的风采,留住行人的匆匆脚步,七桂塘街区引入非遗传人集体入驻,意欲打造安徽省内第一条非遗文化一条街。市民熟悉的皮影戏、葫芦雕、核雕、土陶等传统文化技艺将在街区集中展示并定期与市民互动,让市民近距离感受非遗文化的魅力。
“蔡大塘”:“蔡大塘”的遗址在今安徽省公安厅宿舍大门向北通道里,旧四衙巷直线至洼地球场那个地方,据传此处为封建王朝的县、府衙门处决犯人的场所,《县志》称为“金斗池”。
参照上世纪七十年代的合肥交通图,其“蔡大塘”的塘水经今安徽大学以北,合作化路以东,梅山路以西,汇集诸多散水,由今西园新村大门附近,北过长江西路,经大堰塘南侧,今官亭路西侧的水沟汇集大堰稍冲的诸水,流经老安徽农学院园艺场,向北经过今霍山路注入南淝河,东距今长丰路不足100米的路程。
“七星塘”:七星塘的遗址在老安徽省政府南大门外的红星路上,即是七星塘的遗址。
此塘的水是由雨天的积水,由七星塘的西南角,西距现舒城路约80米左右的水沟,东沿向南流至城墙根折向东,穿过小南门的内水沟,经老合肥县的城隍庙(非庐州府的城隍庙),即今省立医院病房大楼的西首的地方的小桥,当时俗称三步两座桥,就是不通河道,流经小东门内东南角汇集的多处散水,向北经过时雍桥(东距长江路与环城东路交汇处约90米左右处)、小史桥(原创新小学所在地),向北注入九师河。
据《县志 · 山水志》记载“小史港,无源,汇城东南诸水,过时雍桥入金斗河。”
“姚大塘”:姚大塘为姚姓家族使用的塘,其遗址在老二山门巷与红星路交接处。
此塘内的水是由雨天汇聚散水而来,夏季暴雨洪水泛滥,从姚大塘溢出后,由二山门巷漫流至小东门大街上,经老含山路南段的水道,向北注入金斗河。
该段水道在1953年前后逐渐没了踪迹。姚大塘也在后来的城市建设和发展中,被填埋作为建设用地使用,只留下一个地名。
“斛兵塘”:斛兵塘又名站塘,又称量兵塘,位于合肥工业大学屯溪路校区的东南角,面积约6.7公顷,距今已有一千七百多年的历史。斛兵塘既沾染了魏武帝曹操屯兵杀伐的威武之风,又因今天坐落于高等学府,在合肥市的诸多历史遗迹中,显得与众不同而又气势非凡。
斛兵塘,作为合肥比较著名的三国遗址之一,与逍遥津、教弩台齐名。相传是东汉末年,曹操率军南下攻打孙权,兵力号称80万,但连曹操本人都不知道准数。为清点兵马,曹操令人在此挖出一大土坑,按照军队配置,内设车队、马队、步队的方位、标志,大概是车队一千、马队五千、步队一万,然后命士兵排队进去站满,如此反复计算出人数,像用斗量米一样,故名“斛兵塘”。后来此坑废置,天然下雨积水成了一个水塘。
曹操屯兵合肥史料有记载。曹操曾任命心腹谋士刘馥为扬州刺史,到合肥后招募流民,恢复生产,重新开始大规模的屯田,又修建芍陂、茄陂、七门、吴塘等堰坝蓄水灌溉稻田,使合肥有了较为丰富的粮食储备。又降服不少地方武装,具有了较为强大的军事力量。曹操占据合肥可使上起柴桑(今江西九江)下至建业(今江苏南京)的长江一览无余,同时,向西南可威胁孙吴治下的庐江,向东南可沿巢湖、淮河直入长江,是跨江攻击孙吴都城建业的绝佳路线。而一旦失去合肥,曹魏的淮河南北地区就会在东吴的掌控之下。魏明帝曹叡曾这样解读其先辈的合肥战略:“先帝东置合肥,南守襄阳,西固祁山,贼来辄破于三城之下者,地有所必争也。”
据史料记载,在长达四十余年的时间里,曹魏和孙吴在合肥反复搏杀,大型战役就有五次之多。据专家考证,斛兵塘就是当年遗留下来的水利工程遗址。而所谓“斛兵”,就是屯田士兵,他们的劳动成果以“斛”盛装,以“斛”计算,故而得名。专家认为,斛兵塘的存在也体现了曹魏政权筚路蓝缕、开疆拓土、艰苦创业的进取精神。
2002年,“斛兵塘”成为合肥市18个重点保护文物之一,且在斛兵塘旁立有一块用汉白玉雕刻的纪念碑,似一本翻开的历史书,一页上刻“斛兵塘”三个大字,另一页则书写着“曹操点兵”这段历史。如今的斛兵塘是合工大校园内一道靓丽的风景线。塘畔四周林木葱茏,花草繁茂,池水清澈,环境幽静,素有“工大未名湖”的美名。无论是考古论证,还是故事传说,正是源于对英雄事业的向往和流连,才有了今天斛兵塘的声名和传说,以及后人赋予它的历史地位。
“金大塘”:金大塘坐落于今天凤凰桥东北侧,南起合肥四十中,北至龚大巷,因旧时圩塘而得名。今有金大塘巷存名,在瑶海区境内。
据传明代初年(1409年左右),从江西移民而来的金老大一家,居住在一个大水塘边,他家将一片荒废的水塘疏浚整理后,以养鱼为生。因当时水系发达,产鱼丰富,金家逐渐发达,被邻里尊为金老板,养鱼塘也被称作金家大塘。后因紧邻坝上街的米市逐渐兴起,每天清除的垃圾悉数倒入金大塘周围的水源里,堵塞了水源,以致清水塘慢慢变成了臭水塘,蚊蝇滋生。加上年年水灾不断,弄得金老板和附近邻居家破人亡,致使这一带凄惨荒凉,百姓生活在困苦之中。
解放后,市区两级人民政府大力兴修水利,根除水患,填平大塘,建设成高楼林立的繁荣市场,但金大塘之名一直保留下来。今明光路和滁州南路之间的金大塘菜市,为瑶海区较大的菜市之一。菜市场内小铺小摊,整洁有序,生意喧闹。瑶海区又因生活居住在金大塘周边的住户和小区,命名了胜利路街道金大塘社区,而名气经久不衰。
除了上述七口塘外,合肥还有离城七里的“西七里塘”和“新站区七里塘”等,在此不一一叙述。(网络图片)
最忆是巢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