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
冬天是一个寒冷、美丽的季节,同时也是一个折磨人的季节,“诗圣”杜甫曾经写道:“寒天催日短,风浪与云平”。
总而言之,冬天是一个让人又爱又恨的季节,人们爱它洁白如霜的美丽,却恨它寒风凛冽得刺骨,尤其是下雪天最不方便。
随着科技进步,人们逐渐克服冬天的寒冷,出门也会戴上围脖、围巾、帽子和手套等取暖工具,但这些设备都是现代文明社会的产物。那么在古代生活的人们靠什么取暖呢?说出来你可能不信!
从古至今,我国的一年四季非常明显,尤其是在古代冬天要比现代更加很冷,作为农业大国,古代人靠种地勉强度日,因此对于普通百姓来说,除了日常开销,他们根本没有多余的资金用来取暖。
但对于达官显贵和王亲贵族来说,取暖的方式却有很多种,这些条件足以支撑他们安稳度过寒冷的冬天。
- 火盆
根据史料记载,火盆起源于黑龙江,在三国时期已经开始使用,迄今为止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
清代的风行者所创作《雍正行乐图》中,雍正皇帝围炉而坐取暖御寒,其中
“围炉而坐”是古代最普遍的冬日景象,有条件的家族会用精致的火盆,贫苦家庭用的则是泥盆。
火盆可随时点燃和熄灭,自由控制“供暖”时间和热度,快速高效,因此,不管诗词还是书画中,火盆出现的频率非常高。
在影视剧《琅琊榜》中,梅长苏就时常坐在火盆旁烤火取暖,这种取暖方式在现代农村仍旧沿用,可以说古人的智慧造福后人。
- 手炉
手炉在我国历史悠久,关于起源目前的说法有很多种,但有一点可以明确,手炉在明清时期最为盛行。
在古代嫔妃手中都会有一个手炉,这些器具多为铜制,里面放置一些炭火,时常更换,在外出时可以很好地取暖,而且携带方便,类似于当代的热水袋。
除了手炉以外,还有焦炉,顾名思义它是用来给脚取暖的,不过手炉也有稍大一些的,人们可以围坐取暖。
- 裘衣、纸衣
古代没有羽绒服,但是有各种裘皮大衣,“裘”是达官显贵必不可少的御寒法宝。
《周礼》中有说:“掌为大裘,以共王祀天之服。”东汉经学大家郑玄说:“大裘,黑羔裘,服以祀天,示质。”
裘衣是由羊、兔、狐、獭、貂等动物皮毛制成的皮衣。明朝以前棉花种植并不普遍,所以裘衣是御寒的最佳方式。
不过一些穷人穿不起裘衣只能穿“纸裘”,纸衣并不是我们理解的那种衣服,古代的纸以树皮为材料,坚韧且厚,含有大量的植物纤维,抗拉力强,纸质密实,抗风抵寒效果奇好。
纸质原材料非常充足,取用方便做法简单,不需要太多的技术含量,是贫民最常用的制衣材料。
- 体温取暖
在古代,达官显贵和王公贵族是一个富有的群体,他们霸占了半个国家的财富,面对取暖,他们这种方式最让人难以置信,因为取暖方式叫作“体温取暖”。
大白话的意思就是用女子的体温进行取暖,其中最为出名的则是杨国忠,因为是皇亲国戚,府中有很多年轻貌美的姑娘,到了冬天他会让女子们围成一堵墙,并把自己的双手放在女子怀中,达到取暖的效果。
不得不说,这种方法很奢侈,但对女性也是一种侮辱,因为有很多女子因为抵抗不住寒冷而冻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