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城的河流渡口
文|冯增录 摄影|刘玉虎
%uA7一壶尽收
韩城有一条过境河,九条“内流河”,它们是“母子”关系。过境河是黄河,恰像一尊巨觞,将九条河流尽收囊中。这九条河流有四大共同特点:均是自西向东注入黄河;均是黄河水系的一级支流;就水系来说,是平行状水系;水量小,丰水期短。
从河源上分,澽水发源于市域外的黄龙县,属于“外来户口”。其他八条发源于市域内,是本市户口。
再细分,芝水、澽水、盘河、凿开河是常流河,剩下的泌水、汶水、白矾河、院子河、堰庄河都是季节河。
作为河流来说,这九条河流中规中矩,实在没有什么可圈可点之处。然而,守旧有守旧的好处,一是没必要像外流河那样充当游子,四处游荡,不知所终。二是温、良、谦、恭、让,不致给沿河两岸百姓带来太多的灾难。
还有就是,木讷之人常有奇福。别看它们水不盛,级别却蛮高,在黄河的支流中位列一级,与渭河、汾河等名河平起平坐,是嫩叶扎在了老杆上。与人比,就是范进,运气超一流好。
%uA7黄河绕境
黄河由桑树坪镇舌头岭(康家岭东侧的老洼坳)进入韩城,自北向南,流经桑树坪镇、龙门镇、西庄镇、新城办、芝川镇,在姚家庄村南落崖下流出韩城。在韩城市域内全长65千米。
韩城共有八个镇(办),黄河流经了五个,这对小小的韩城来说,不能不说是恩赐。
黄河是个大“几”字形,韩城处在“几”字的这一“弯”上。如果将地图调至适合比例,这一点会看得更清楚。
在这少半“弯”中,禹门口处于晋陕大峡谷的末端,它同时也是晋陕大峡谷中最为壮观的一段,位置极为重要。从舌头岭到禹门口是石崖峡,长23千米,宽由百十来步到二三百步不等。石崖峡最窄处距禹门口4千米,又叫石门,宽仅60米。
石崖峡峭壁夹峙,形如门阙,被锁住了咽喉的黄河变得异常暴怒,但见水势汹汹,冲破石门,怒涛拍岸,声震山野,有道是“禹门三级浪,平地一声雷”。出口处,三桥并列,横跨黄河,如三道彩虹凌空,更加增添了天险要塞的不凡气势。
每遇凌汛,冰凌堵塞,推涌而前,甚为壮观。旧志记有“冰桥”,说“大寒节,龙门内巨冰奔流而下,至门河狭堑堵,节节堑之水溢其上,风济以沙,平如石俟。有狐迹往来,行人渡如康庄。”闭上眼,你似乎能看见凛冽寒风中,先辈们小心翼翼穿过桥面的可怜身影。看如今,火车、汽车川流不息,天堑变通途,又怎不百感交集,感慨万千?
天堑龙门,是人们歌咏的对象。李白、宋之问、欧阳修、顾炎武、于右任等一代又一代的文人骚客在这里留下了华美的诗章,写尽了山河的壮美。
禹门口以下,河床骤然开阔,一下子增加到4~11千米。由百余步到11千米,这是个惊人的变化,难怪黄河水望见禹门后会发出阵阵惊呼。河面一宽,水流也不那么湍急了,闲庭信步,信马由缰,全由了自个心性。水流一缓,河心遂多出了不少沙滩,河床也忽东忽西,极尽柔媚之态,这就有了“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之说。
禹门是古渡口。《读史方舆纪要》云:“黄河,县东五十里。自延安府宜川县流入境。历龙门口而下,有禹门渡,通山西河津县(今河津市)。”抗日战争爆发之前,黄河水运仍通,且占有相当重要地位,韩城出产的粟米、烟茶、木材、煤炭多经黄河运往下游各地。清康熙《韩城县续志》记载了当年的盛况,说:“每数十百艘,连尾上下,自韩城而郃阳(合阳)、朝邑、同州、潼关、华阴,自河达渭,至于长安盩厔(周至)[与]鄠(鄠邑)之西,载以易栗、粟,岁以为常。”
隋末,李渊由太原起兵,从禹门口渡过黄河进攻关中。明末,李自成由此东渡,攻灭明朝。前秦世祖宣昭皇帝苻坚也曾登上龙门眺望,不无感慨道:“美哉,山河之固!”战国时,魏武侯在乘船顺河而下时也曾发过类似感慨,但吴起告诉他,治国靠的是德行,而不在于地形的险要。
禹门口之下,黄河在韩城还曾经有过四个古渡口,分别是它下游的昝村渡、渔村渡、谢村渡和芝川镇附近的夏阳渡,尤以夏阳渡最为著名。
夏阳渡又名芝川渡、少梁渡,早在战国时代就非常有名。西汉初年,大将军韩信率军攻打魏国。魏王豹在蒲坂(今山西永济西)驻扎重兵,封锁临晋关。韩信将计就计,增设疑兵,摆开船只,假装要在临晋渡河。就在魏王豹以为胜利在握时,韩信却出其不意,用“木罂缻”(一说木制盆瓮,一说木柙夹缚罂缻)代船,由此处渡过黄河,偷袭安邑(今山西夏县西北),俘虏魏豹,平定了魏国。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木罂渡军”。
有人说“木罂渡军”发生在合阳县,殊不知汉时合阳尚无夏阳。直到唐乾元元年(758),才改河西县为夏阳县。
1937年9月,八路军由此东渡黄河,奔赴华北抗日前线。在古渡旧址,建有“八路军东渡黄河出师抗日”纪念碑。高大、雄伟的纪念碑时刻在给我们讲述着那段抗击日寇,救亡图存,争取民族独立的伟大历史。
这是充满了传奇色彩的半截河流,鲤鱼跳龙门的故事就发生在这里。相传龙门是大禹凿开的,人们为了纪念大禹,在黄河沿岸建造了北建极宫(龙门建极宫)和南建极宫(周原大禹庙)。这两处大禹庙是国家级别的。今周原大禹庙尚存。
早先在沿岸村庄,小的庙宇还有很多。在禹门西侧的铧镃山,有原始人留下的洞穴。这里还流传着千尺梯子崖、深渊石头城、玉女莲花洞等美丽的传说。黄河文明给韩城打上了深深的印痕。
与传说相媲美的是黄河湿地。在北起禹门口,南止合阳界的大片水面、河心洲、滩涂及阶地中,生活着大量的两栖爬行动物。无边无际的芦苇荡、接天连叶的荷花、漫天生长的水草,成群结队的野鸡、野鸭,还有不时划破长空的丹顶鹤、天鹅、黑鹳与白鹭,给古老的黄河增添了无限色彩。
%uA7碧水千回
芝水、澽水、盘河、凿开河是韩城非常有名的四条河流,它们发源于大山深处,一路跨沟跃涧,千转回肠,写尽了柔婉清丽。其他五条河流虽然在名气上不如上述四条河流,但也很有特点。
芝水原名陶渠水。相传,汉武帝在其下游的吕庄村得到灵芝草,故改名芝水。发源于黄龙山主脊东侧尖山脚下芝阳镇雷家塔村下苏家坪沟。流经段家河村西纳入蔡水,清水村南纳入澻水,村西纳入甜水沟水,再至芝川镇吕庄村南纳入沆水,经司马迁祠东流注入黄河。全长33千米。流域面积235平方公里,其中合阳县域内6.4平方公里。最高处河床高程800米,入河口高程359米。
澽水俗称县河,原名澽谷水。发源于黄龙山麻羡岭,流经黄龙县白马滩、石门,汇入九峪川、庙后川、柏峪川等河水,由板桥镇上景峰村进入市域,先后纳入洫水、白雨沟水、北沟水、涧水、轨水、潦水、浍水,横贯韩城中部,在芝川镇姚家庄村东南崖下汇入黄河。全长93.8千米,市域内流程35千米。全流域面积727平方公里,市域内流域面积320.5平方公里。这是一条重要的河流,在板桥镇牛心村西北高水沟口有赵廉(祖)坟遗址,牛心村北形成牛心瀑布,瀑布下游1千米处建有薛峰水库。古韩原八景中的“澽水奔涛”“龙潭飞阁”“龙泉秋稼”三景都在澽水流域。在河流沿岸,有药树村、牛心村、薛曲村、庙后新村、庙后寨五个新石器时代遗址。
赵廉祖坟 赵廉是明代韩城牛心村人,万历举人,曾任惠州知府加衔参政。他的《法门寺》剧流传甚广。传说赵廉的祖上以牧羊为生,一天,赵廉的祖父在放羊时无意中发现两个喇嘛将祖上的尸骨埋在牛心村西北高水沟口,就把先人的坟墓迁到这里,占了这块风水宝地。后来赵家兴起,赵廉中了举,做了大官。
薛峰水库1957年10月确定坝址,1958年9月动工,初名“八一”水库。1959年1月停工。秋季二次动工,明年春因资金等原因暂停施工。1966年,得到陕西省水利水电勘察设计院支持。1972年10月第三次动工,1973年7月基本建成。控制流域面积529平方公里,水库总库容4360万立方米,有效库容3024万立方米,死库容242万立方米,淤积库容396万立方米(1998年实测淤积量)。设计南、北、中干渠3条。中干渠为原澽惠渠,北干渠为原红旗渠。灌区控制设施面积16万亩,有效灌溉面积11.7万亩。
盘河原名畅谷水。发源于桑树坪镇西池山东麓。在西庄镇上庄村汇入泡泉川水和小长川水,由杨村寨出山,在昝村南汇入汶水,向东注入黄河。主河道全长46.6千米,流域面积194.8平方公里。海拔1689米,是韩城域内海拔最高的一条河流。河床起点处高程1300米,入河口高程370米。主要支流有汶水。
凿开河也称错开河。发源于黄龙山主脊东侧大岭脚下的苜蓿沟,沿冶户川顺流而下,于桑树坪镇东、禹门口北4千米处汇入黄河。全长59.2千米,流域面积310.7平方公里。这条河流与众不同:一是起点高,河床起点高程1200米。二是落差大,河口高程仅380米,平均比降1.48‰。三是沿途沟深坡陡,地形破碎,植被较差,水土流失严重。相传,系鲧和大禹父子俩开凿。
院子河发源于桑树坪镇院子川,是韩城市最北端的一条河流,全长27千米,流域面积54.3平方公里。这条河流给人的感觉“很高”,其实它的河床起点处高程仅1100米,入河口高程480米,较澽水、盘河、凿开河还要低。
堰庄河发源于桑树坪镇高祖山东麓,全长13千米,流域面积42.9平方公里。河床起点处高程750米,入河口高程390米。
白矾河旧志称郁水,发源于桑树坪镇东池山杨树沟,全长17千米,流域面积54.3平方公里。河床起点处高程仅920米,入河口高程376米。
汶水发源于西庄镇后灰窑村南侧沟下,海拔高程820米。另一系源出驮窑村北沟下。全长17千米,流域面积33.3平方公里。入河口高程370米。
泌水发源于板桥镇桑岭庙沟,全长23千米,流域面积65.5平方公里。多年平均径流量0.02立方米/秒,是九条河流中最小的一条。河床起点处高程800米,入河口高程367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