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凰庵位于宁乡韶山两市交界处凤凰山山巅,庵名依山名而取。凤凰山与罗仙寨、冲天蜡烛、曾家岭等山连成起伏群山,属南岳衡山余脉。其形状酷似凤凰展翅,头为凤凰山,两翅为冲天蜡烛和曾家岭两山,俨然腾飞状,将凤凰山山名表现得活灵活现。难怪凤凰庵山门对联“凤行山上,凰落刹中”写得如此逼真。
庵如南岳祝融殿一样立于峰顶
梵庵如南岳祝融殿一样立于峰顶,四面均可鸟瞰丘壑田园风貌。站在此庵,脚下南为韶山市杨林,北为宁乡市麻山,是典型的一脚踏两市的地方。非常神奇的是山顶有一古井,终年清泉溢出,保证了庵内僧人和念经拜佛者的饮用水需求。人道水往低处流,而这里是水往高处涌。井壁对联曰:净土喷甘露,天池涌圣泉。更奇特的是每年春耕时节,垂直于山下约五百米的冲沟地方叫马口坳,一曾姓人家房屋下水田边的饮水井,被春耕搅浑了,凤凰庵井水也一起变浑。下面井水清了,则上面井水亦清。这一千古之谜,恐怕暂时还无科学解释。
凤凰庵是明初修建的一座古庙。据清代道光五年(1825)《重修庵碑》记载:“(庵)创自前明,虽高过罗仙,实湘宁之胜境。纵形殊鹫岭,亦古刹之奇踪。”立庵者俗姓卢,出家南岳,法号晓岸,明初从南岳侧仑峰单飘至此传法建庙,为凤凰庵第一代禅师。庵自明代创建起至今,其鼎盛时期是清代和民国。那时僧人多达数十人,每日晨钟暮鼓,木鱼梆梆,善男信女上山求佛,远近香客拜佛烧香而充满人气。凤凰庵全部用地不到两千平方米,地理位置狭小,无法扩大规模,所以它的法雨只能向异地飘洒。原下宁乡莲花山乡广积庵就是凤凰庵僧人投资修建和发展的寺庙。凤凰庵既派遣僧人入广济庵传法,又出银两为庵置办产业,历史上两庵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凤凰庵有九十三亩僧田可收租,近千棵油茶树能保证庵堂所用茶油量的供给。
凤凰庵历史上的建筑是进山门绕古井后,便进入两横屋突出,中间佛堂阴进去的一幢古房,加退堂屋大小共七间。屋面挑梁斗拱,墙壁金碧辉煌。三尊大佛端坐佛殿中央,两边牌楼置放十八罗汉,后阁楼上有二十四位诸天菩萨和神态各异、大小不一的菩萨。在上世纪六十年代,寺庙被毁。2003年,尼僧怀一倡导重修凤凰庵,旋即开山凿路,整地奠基,倚云列栋,立殿厝梁,塑像迎佛,谷旦梵庵落成。新庵分上中下三栋,两边配套建斋房和寝室,总建筑面积近四百平方米。
麻山锣鼓是从凤凰庵佛乐中移植过来的
湖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民间音乐——麻山锣鼓是从凤凰庵部分佛乐乐曲中移植过来的。这虽无文字记载,但流传了几百年。从麻山锣鼓的产生时代、演奏风格和创作表现的音乐感受来分析,这一传说具有它的真实性。
首先,凤凰庵创建于明初,兴旺于清代,而麻山锣鼓明末才出现,盛行于清代。这在时间上是符合顺序的。其次,麻山锣鼓演奏的风格是缓慢、高亢、悠扬,而凤凰庵佛乐在有些道场中的演奏风格与其同出一辙。再次,麻山锣鼓这一民间音乐乡土气息浓,将佛乐移植到民间,自然与民间的习俗、生产、生活相结合,但还是或多或少带有凤凰庵的色彩。如麻山锣鼓曲牌中有《四季红》一首,其创作来源于凤凰庵的地理位置。庵建于绝顶,一年四季,太阳从东边出来,西边落下,看得清清楚楚。那日出日落的红霞四季笼罩着凤凰山,奇景激发了创作者的灵感,创作出了这么一首流传千古的曲牌音乐。又如民国末年麻山地方绅士杨文台等人将麻山锣鼓音乐第一次收集整理于册,其中第一首曲为《八板词》。
凤凰庵的文化很深,其僧人的饮食文化也流传了一些宝贵遗产。现略举两例:一是腌菜炒鸡婆笋,可算得上凤凰庵的一道上等斋菜。腌菜是白菜蕻腌制,鸡婆笋产于凤凰庵四周土墈上。竹蔸密集于一起,竹条如人的手指粗一根。春天将发出的嫩笋拔下来,剥掉壳用沸水浸泡一天,然后切片炒腌菜而成。
记得上世纪60年代初,当时生产大队派遣我爷爷上山种菜,春季我放学后天天上山吃爷爷做的腌菜炒鸡婆笋,在那饿肚皮年代,能吃上此东西,算是最大的享受了。二是阳鹊花炒豆皮,也是一道富有特色的好菜。凤凰庵四周生长着一种藤蔓植物,春季在阳鹊欢叫时节开黄色花朵,近似金银花。将此花摘下来与豆腐皮一起炒,味道很鲜。
凤凰庵的历史虽悠久,但从毁庙后到恢复,它的元气尚未完全复原。凤凰庵的未来任重而道远。她像深闺中的闺秀,还不完全被人们了解,而她的美丽和奇特必定不知不觉会出现于观光人们的视野。 文、供图/成仁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