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于市北区的昌乐园是以中式园林风格设计而成的口袋公园。
在海尔路沿线,管理部门将道路旁边的绿化带打开,并以此为依托建设了口袋公园。
普宁路游园。
如果说“公园城市”是一幅城市生长在公园中的巨幅绿色画卷,口袋公园无疑是散落在其中闪闪发光的珍珠。
在寸土寸金的城区,口袋公园见缝插针式地散落于鳞次栉比的高楼大厦之间,打造出“推窗可见绿、抬脚即进园”的美好生活空间,有效满足市民对绿色生态的向往,成为离市民最近的“诗与远方”。
虽然已经在很多城市葳蕤生长,但到现在为止,口袋公园却只有一个模糊的概念。它通常指规模较小的城市开放空间,散落、隐藏在城市结构中,主要供居住与生活在周边的居民共享。在实践中,越来越多的城市正在探索中不断拓展着其外延和内涵。
上海正在全力推进公园城市建设和环城生态公园带建设,今年计划新增各类公园120座以上,其中口袋公园60座以上。北京5年间增加了500多处口袋公园,新版北京城市总体规划提出,要加强城市修补,通过腾退还绿、疏解建绿、见缝插绿等途径,为群众提供更多游憩场所。在口袋公园“遍地开花”的深圳,在打造“世界级公园城市”的目标下,到2025年将建成600个以上,到2035年建成2000个以上口袋公园。
视线回到青岛,过去五年间,已经打造了312个让市民触手可及的高品质口袋公园,今年还将再建31个,使青岛的公园绿地除了中山公园、世博园这样的“大手笔”之外,也有更贴近市民的“小”“多”“匀”。这些散落在城区绿色画布上的“口袋” 让城区处处有花园、花园处处是美景,让生活与工作在城区的人,出门就能遇见“美好”。
“螺蛳壳里做道场”的艺术
规模虽小,但口袋公园的设计和建设不一定比大规模公园容易。其难度最大的地方在于如何合理布局,让市民感受到便利度,同时在有限的空间内还能兼顾公园的承载力和舒适度,让其成为居民“家门口的好去处”。
上海师范大学休闲与旅游研究中心主任楼嘉军长期研究城市休闲功能的发展,在楼嘉军看来,口袋公园作为“家门口的好去处”到底好不好,使用者尤其是市民的使用感受和评价是最重要的。“口袋公园的重要作用之一就是让市民‘推窗可见绿、抬脚即进园’,因此其服务半径十分重要,即是否落实了‘15分钟覆盖’的概念。如果实现了‘15分钟覆盖’,市民喜欢去的程度和频次、市民对空间环境及其服务的体验和感受都会大大增加,也会启发更多口袋公园的打造者、管理者,找到打磨自身服务品质的关键之处。因此,口袋公园的打造者、管理者、运营者,对口袋公园的服务半径一定要有清晰的认知,就是‘满足居民家门口的日常游憩健身需求’。”
“绝大多数口袋公园都是‘螺蛳壳里做道场’,身处高强度开发的城市中心区域,居民选择到口袋公园来,是因为他们渴望在绿色空间内缓解疲劳和释放压力,此外,设计者还必须了解社区的组成关系和使用者的需求习惯,因为其主要服务对象是附近社区的居民。”崂山区城市管理局园林绿化管理科工作人员曲有参与了崂山区海尔路口袋公园和深圳路口袋公园的设计,对于口袋公园的“实用性”,曲有感触颇深。
目前,崂山区分别在深圳路、海尔路、海安路、海江路等区域利用路边的绿化带先后建设了29处口袋公园,实现了绿色从“看得见”到“走得进”。曲有说,作为规划者、设计者、管理者,要把主要力气放在想方设法创设条件,让周边居民方便把花园用好、用活,真正把周边居民的感受度和获得感放在心上。“尤其是新建的口袋公园,管理者、设计者在设计初始阶段需要充分考虑到使用过程中可能产生的种种问题,包括项目落地后的维护、服务等可持续发展问题。”
放大口袋公园的“实用性”
在寸土寸金的城区,口袋公园的“实用性”显得颇为重要。但是口袋公园面积有限,居民不同的需求之间可能存在“挤出效应”。遇到这类棘手难题,该如何解决?
专家认为,口袋公园设计之初,不仅要读懂基本建设条件,还要读懂所处的社区。要因地制宜,结合不同社区的历史文化积累、地貌肌理、充分考虑以下“不同”情况:社会经济条件不同,人口年龄结构、人口流动基本情况不同,既有的休闲设施基础不同,要在了解这些“不同”的基础上进行个性化安排:梳理、排序、取舍居民的各种需求。
在建设口袋公园的过程中,曲有也发现了不同区域居民需求的多样性。“我们一般会笼统地认为,社区居民对‘口袋公园’的需求主要就是歇歇脚。但事实上,一个位于马路上的口袋公园,和一个位于老城区社区里的口袋公园,周边居民需要通过它完成的休闲功能其实差别挺大。”
这一点也在海尔路口袋公园和海伦路街道的口袋公园设计上得到了印证。“海尔路目前从南向北利用道路东侧近50米宽的绿化带已经建设了7处口袋公园,建设了两条绿道,一条用来供体育爱好者跑步锻炼,另一条则供附近社区居民休闲遛弯。在金狮广场附近的口袋公园里,除了两条绿道外,还设置了座椅区、儿童娱乐区以及健身器材区,这都是充分调研周边社区居民以及写字楼工作人员的需求而设计的。另外在海尔路西侧六十七中门口两侧结合校园环境也完成了两处口袋公园建设。”曲有说。
在市北区海伦路街道,这个面积5.3平方公里的街道除去山头,实际使用面积为2.6平方公里,却有常住人口6.2万人,人口密度高达2.6万人/平方公里。街道里的小区多为上世纪90年代建成,居民“可触摸”的绿地很少。
“在广泛征求居民的意见,把需求按照遛弯、休闲、邻居聊天等排序后,街道新建、改造提升了5处口袋公园。5处口袋公园中,既有利用闲置空旷地新建的,又有对原来管理不当的绿化进行改造提升的,成了附近居民的好去处。”海伦路街道办副主任袁胜章表示,在调研过程中,也有很多居民反映老城区停车困难,想用空地建停车位,我们也充分尊重他们的意见,在统筹协调后做到最大程度便民。
让百姓共享“绿色福利”
黄色的黄金槐、红色的紫叶李、绿色的水杉和雪松,有趣的景观小品、崭新的健身器材和儿童游乐区……住在崂山区银川东路恩马文景园小区的居民孙同发现,自己家周边可以悠闲散步、小憩的地方变多了。
现在,到口袋公园里健健身,与邻居聊聊天,成了孙同日常生活的一部分。而随着时间的推移,他越来越多地开始关注起“自己家门口的好去处”。就在不久前,他刚刚参加了政府部门组织的“口袋公园开放日”活动,把自己对口袋公园的观察与建议说了出来。
“口袋公园受空间所限,很难满足市民对公园的所有需求。但是有一点可以肯定,那就是使用者多以短暂停留为主,主要从事的是简单而短暂的休憩活动,如饭后的散步、小坐或安静地休息,休闲设施的设计和选择须以人性化尺度为要。”
在首届公园城市论坛社会经济分论坛上,中国城市和小城镇改革发展中心总规划师、规划院院长闵希莹表示,要见缝插针广泛建立开放式“口袋公园”,让百姓共享“绿色福利”。“口袋公园作为城市设施的社会意义,远远高于其作为设计作品的美学意义,需要政府、公众的协同努力,以解决相应的城市问题。我们强调口袋公园的开放共享和可参与性,打破割裂、增强地区可达性,进而实现内部绿色空间与街巷空间的公共化与开放共享。”闵希莹说,口袋公园的开放性与可参与性,还需要突出公园与周边街区的融合共享,比如通过道路绿化改造,提升道路的遮阴功能,实现道路添绿;进行围墙的通透化处理,通过节点透绿;构建“轨道+公交+慢行”的绿色交通体系等等。
可参与性也体现在了口袋公园选址、设计、建设的方方面面。一如上海、成都的很多口袋公园的设计、建设、名字都来自于市民,青岛也在不断拓展口袋公园的可参与性。
崂山区现在口袋公园的选址,正在由“绿地条件决定选址”向“市民需求引导选址”发生转变。“早期的口袋公园选址直接根据现状绿地的条件进行确定,在后续的建设过程中,则更加注重‘以人为本’的城市管理理念,通过对市民直接的电话诉求、市长热线、政府信箱等方式提供意见的总结归纳,优先对市民诉求较高的区域进行口袋公园建设。目前,市民诉求较高的劲松五路区域口袋公园正在进行施工,预计明年投入使用。”曲有说。
在市北区,口袋公园“昌乐园”从建设规划之初,就开始倾听周边居民的意见。“昌乐园”所在的市北老城区,是青岛众多老工业品牌的诞生地。公园在建造过程中,采纳了居民的意见建议,通过浮雕、雕塑和注解文字等,再现了青岛工业老品牌的历史足迹。就连“昌乐园”的名字,都是向市民征集而来的,寓意“祖国繁荣昌盛,百姓安居乐业”。
“身边小小的口袋”,承载着离市民最近的“诗与远方”,也承载着城市触手可及的高品质绿色生态空间,带给我们的不只是丰富的街景,还有游玩、休憩等便捷的应用场景,是城市不可或缺的全新风景线。
就在身边,改变正在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