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官亭是昭通最有名的公园,这个大概没有争议。小时候进城,最大的愿望就是在清官亭的游乐园里玩一趟,如果没有玩成,那就感觉这一趟白来了。
年纪小的时候去这个公园只是玩玩,后来就好多年没去了,直到好多年之后,有了些阅历,重游清官亭,有了不一样的感觉。清官亭原来不叫清官亭。嘉庆十三年,陕西三原举人王禹甸任恩安县令。当时的恩安县人口数万,而城里仅有两个容积不大的水塘从城郊大龙洞引水储存供居民炊饮濯洗之用。由于所存有限,特别是遇到天旱少雨之时,城内用水告謦,居民为水苦为水愁。王禹甸的若干前任对此也束手无策,他上任后,通过调查走访,带头捐资并倡导绅商集资,于城北选址兴建。“令甫下,民争之,阅五月而池成。既乃建庙以祀龙神,前列船房,左立仙阁,池中砌石架为歌台。”主修工程告竣王禹甸为它取名“三多塘”。“三多”出自于《玉海》:“看多、做多、商量多也。”取名“三多”是王禹甸自励、自勉,也有劝喻世人之意。当然,在老百姓的眼里,“三多塘”解决了大家的愁苦,自然释为“多福、多禄、多寿”之类了。
“三多塘”易名为“清官亭”是王禹甸离任后的清嘉庆十六年夏,时年天大旱,城内另外的两个池塘已经干涸,幸有“三多塘”之水解居民之需,“万家火食惟籍,是以免涸鲋之伤。”老百姓为感念王禹甸修“三多塘”,不约而同地将“三多塘”改成了“清官亭”。
王禹甸并不出名,但一旦了解清官亭的历史,就绕不开他。古往今来,做官的人很多,但被一方民众所纪念的却不多。“三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古往今来,为钱做官的不在少数,有的流芳百世,有的遗臭万年,还有的只是匆匆过客,但能够做到不劳民伤财就算是善类了。
清官亭门口的对联很有意思,左联曰:功之易饰过,兴之易饰亡,善之易饰恶,美之易饰丑;有功心易而除恶扬善;功心善美令功烈者名哉;
右联曰:清者难容浊,正者难容邪,廉者难容贪,明者难容昏;无清正难以反贪养廉,清正廉明本清官之道耳。
联曰:者点水无多,一官已留清白去;
联曰:此间尘不染,何人更踏软红来。
联曰:正气如旭日耀空,耀古耀今,始终浩然正派;清官似荷塘流水,流来流去;先后勤慎清廉。
联曰:畏天之威,修己以敬;降尔遐福,明德维馨。
这里的亭台楼阁,小桥流水无一不让人感到昭通汉文化的厚重。
联曰:长廊小亭君且坐;异石奇花客慢䢟。
和一个出租车司机谈及清官亭,他说从老辈人那里说这座亭子是为了纪念一位清官而修建并谈了一些对官员的看法。我认为,千百年来,做一个什么样的人乃至做一个什么样的官都是可以选择的,有的人流芳百世,有的人遗臭万年。做一个清官,可能在世的时候并不会有太多的钱财和享受,但当我因为清官亭知道了陕西人王禹甸,自然就对陕西人多了几分好感和敬重,这恐怕是做清官的意义之一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