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浙江兰溪,仰视王春翠 | 裘山山

旅游 文汇报 2021-11-19 14:11

原标题:在浙江兰溪,仰视王春翠 | 裘山山

在浙江兰溪,一个叫蒋畈的静谧村落,我见到一位女先生,她的名字叫王春翠。我没和她握手,因为她高高地站在白墙上,我只能仰视。

照片上的她,白发如雪,却并不显老态,身板笔直,面容平静温和。她的身边,是一位更年长的老妪,她的婆母刘香梅。从时间推断,拍这张照片时,她已经和丈夫曹聚仁分开很多年了,也就是说,婆母已经是前婆母了。但仅看照片,她们依然像一对母女。

之所以称王春翠为女先生,不仅是因为她是老师,她是校长,她是作家,更因为她在百年前的乡村教书育人,传播文明。她生于1903年,还裹着小脚,所以她的另一个称呼是“小脚先生”。

起初她并没有引起我的注意。因为我们去的蒋畈村被称为“曹聚仁故里”,而她,只是曹聚仁的前妻。

曹聚仁,民国时期的著名学者,亦是教授、作家、报人和社会活动家,留下很多有价值的学术著作。1950年赴香港后,为海峡两岸的沟通交流做出过重要贡献,多次受到毛泽东、周恩来、陈毅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亲切接见,以爱国人士著称。故蒋畈村是以他为傲的。

他的父亲曹梦岐,也是大名鼎鼎。清末最后一科秀才。二十世纪初赴杭州应乡试,虽名落孙山,却带回了康有为、梁启超的维新变法思想。从此决心远离功名,以教育救国,将启民智、开风化作为己任,立志要培育一批能改变社会风气的人才。1902年春,曹梦岐倾尽私财,以祖屋为校舍,创办了育才学堂。校名之意,取自孟子的“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他自任校长,并兼教国文、修身,倡导学做兼修,知行并进将一个愚昧落后的穷乡僻壤,带向了时代的前列。蒋畈有幸。须知在一个穷困之地办学育人,是精神上的开仓赈粮,是最大的慈善。曹梦岐功不可没。

蒋畈村

在赫赫有名的曹家,出现了王春翠,不过是多了一名曹王氏。而王春翠走进曹家,也是源于育才学堂。育才学堂很开明,男女生兼收,于是王春翠便成了曹聚仁的学妹。曹梦岐有三个儿子一个女儿,个个都聪慧好学,其中的二儿子曹聚仁,天生聪颖,悟性极高,四岁便念完了《大学》《中庸》,五岁便念完《论语》《孟子》。十一岁就在育才小学任文史课教师了,人称“小先生”。“小先生”第一次见到王春翠,就喜欢上了她。

在曹家留下的老照片里,我没能看到王春翠早年的样子。据乡间传闻,她生得眉清目秀,且十分聪慧,这一点,从晚年的照片里可以看出。两个少年是在村旁的通洲桥上初相逢的,之后,他们就常去桥上“偶遇”,开心地谈天说地,或者静默地看着江水流淌。

我有幸走上了通洲桥,很古朴的一座廊桥,平静的江水从桥下缓缓流过,桥头有一棵巨大的梓树,看上去像香樟,但树干上挂着牌子明确写着梓树,还写着它已有两百多岁了。那么,这棵梓树,是见证过曹聚仁和王春翠的爱情的。两个情窦初开的少男少女,一个十五岁,一个十二岁,美好而又单纯,单纯而又热烈。

通洲桥

曹王两家都很乐意达成这门婚事,于是他们俩早早就订了婚。之后,曹聚仁考入浙江省立第一师范学校,1921年学成毕业后,回到老家和王春翠举办了婚礼。有情人终成眷属。

王春翠做了赫赫有名的曹家的媳妇后,并没有开始阔太太的生活,而是继续求学,毕竟她才17岁。开明的曹家也没有将她拴在灶台边,支持她继续念书。她考上了杭州的浙江省立女子师范学校,是当时县里第一个女师范生。与此同时,曹聚仁前往上海爱国女中教书,两人开始了异地分居的生活。

曹聚仁到上海后,其聪明才智得到了极大的发挥。他在教书的同时搞研究,写作,办刊物,创办了《涛声》《芒种》等刊物,为《社会日报》写社论,为《申报》副刊“自由谈”撰稿,还因为整理章太炎先生的《国学概论》而成为章太炎的入室弟子,与鲁迅先生也交往甚密。一时间成为上海文化界的活跃人物。

最初,分居两地的曹聚仁和王春翠信件往来频繁,互诉衷肠,互相交流学习和思想。但渐渐地,曹聚仁的信愈来愈少,也越来越短了。王春翠敏感地意识到他们的婚姻有了危机。丈夫是如此的年轻英俊,才华横溢,又在女中当老师,没有诱惑是不可能的。王春翠决意放弃学业,奔赴上海挽救婚姻。到达上海后,她的隐忧被证实了。但她不吵不闹,一如平常的用心照顾丈夫的日常起居,并协助丈夫创办《涛声》杂志,做校对,搞发行。与此同时,努力开辟自己的事业。她在上海暨南大学师范附小任教,也开始写作。处女作《我的母亲》,发表于《申报·自由谈》副刊。

王春翠的贤淑和才华,打动了曹聚仁,曹聚仁辞去女中职务,夫妻二人和好如初。1926年,他们终于有了一个可爱的女儿,取名曹雯。女儿的出生,给他们带来了巨大的喜悦,他们对这个孩子倾注了全部的疼爱。在一张老照片上,我看到曹聚仁抱着曹雯,小姑娘非常可爱,大大的眼睛,高高的鼻梁,白皙的皮肤,如同一个小天使。

不幸的是,1932年日军入侵上海,曹聚仁在上海郊区的家被摧毁,什物书籍,荡然一空。女儿在躲避战火的途中病倒,由于交通不便,良医难寻,最后不幸夭折。六岁女儿的离世,对夫妻二人打击巨大,王春翠一时间心如死灰,曹聚仁也觉得如同世界末日到来。他痛哭道:“好似天地都到了末日,我这一生,也就这么完蛋了。”

承受着无边悲痛的王春翠,靠写作疗伤。她写下了《雯女的影子》一文,发表于《芒种》杂志。1934年,她又完成了散文集《竹叶集》,书名是鲁迅先生亲自选定的,曹聚仁为她作了序。1935年10月,她还以谢燕子为笔名,编著出版了《戏曲甲选》。

繁忙的工作和写作,渐渐抚平了王春翠的伤痛。她又燃起希望,她觉得自己和丈夫还年轻,还会再有孩子的。不料,他们的婚姻再次出现危机。这一次,王春翠心灰意冷,没再做任何努力。她孤身一人离开上海,回到了兰溪老家蒋畈村。

蒋畈村

王春翠回到蒋畈村,回到了曹家。毕竟她还是曹家的媳妇。她尽力照顾曹聚仁的父母,更重要的是,她接手了育才学堂,当了女校长。此时,育才学堂的创始人曹梦岐先生,早已离开了人世。他的长子曹聚德和三子曹聚义,先后接任过校长,又先后因为参加抗战而离开。

王春翠接手育才学校后,满腔的热情喷薄而出。首先提出减免学杂费,动员农家子女就学。她迈动着一双小脚在乡村中奔走,呼吁。她一分钱不拿,毫无杂念地办学,将乡村教育视为生命。

全面抗战爆发后,为唤醒民众的抗战意识,提高国民的救国热忱,王春翠组建了“育才小学剧团”,自编自导了《黄河大合唱》《我们在太行山上》等节目,去各地开展抗日演出。1938年秋,他们在晒谷场演出了抗战话剧《一片爱国心》,引起强烈反响。当局要求他们摘下“救亡”横幅,遭到王春翠严厉拒绝。她还创办了《育才学刊》(共200余期),传播文明,宣传抗战,影响甚广。

与此同时,再婚后的曹聚仁也没有沉溺在小日子里,而是继续从事他的学术研究和文化事业。1937年淞沪抗战爆发后,曹聚仁“脱下长袍,穿起短装,奔赴战场”,拿起笔做刀枪,写下了大量的战地新闻、人物通讯和杂感,部分内容还被编入到战时教科书中。我们在电影《八佰》里看到的那位深入到四行仓库保卫战战场的记者,就是以他为原型塑造的。

夫妻二人虽然分开了,却没有背道而驰,而是成了抗日战场上的战友,以各自不同的方式,在中华民族最危难的时刻贡献着自己的青春热血。这应该是我们看到的最好的结局。

尤其是王春翠,离异并没有让她变得愁苦脆弱,她像一名勇敢的战士,投入到了战斗中。1940年春,为避日军侵袭轰炸,王春翠带领师生们隐蔽到山林中继续上课。1942年5月,日军入侵浙东一带,山林里的学校被日军炸毁,他们不得不停课。但第二年稍有安宁,她又立即让学校复课了。复课之时,适逢育才小学建校40周年,她组织学校大庆三天,以提振师生士气。但好景不长,1944年夏,日军飞机再次轰炸,育才校舍又一次被夷为平地。王春翠依然不放弃,她借用祠堂、庙宇及闲房等继续办学,以锲而不舍的精神做小脚先生。

抗日胜利后,王春翠马上着手重振育才小学。而且她还发愿,要在原来的基础上扩大校舍,增设中学部。为此她四处募捐,筹款,并写信给曹聚仁请求支持。其实这也是曹梦岐老先生的夙愿,曹梦岐在世时就一直想办中学部,故曹聚仁等曹家兄妹都很支持。他们联络当地名流,建立育才中学校董事会,筹措经费,用以创立育才初级中学。1947年,育才学园终于恢复了,小学部、中学部同时开课。曹聚德任中学校长,王春翠任小学校长。

我从育才学校的历史沿革中看到,王春翠自回到故乡接手育才学校后,没有过过一天安生日子,但也没有停止过一天办学。她让读书声穿越贫困,穿越战火,在山区乡村回响。最重要的是,她在这漫长的艰苦卓绝的岁月里,完成了她从曹王氏到王春翠的转换,成长为她自己,一个大写的女人。

育才学校停办(合并)后,王春翠回归乡野,做回了农妇。在蒋畈村乡亲们的记忆里,晚年的她时常独自坐在门前,白发在风中飘拂。但凡有孩子路过,她总会问及他们的学业。闲暇时,她还主动教左邻右舍的孩子认字读书,并告诉他们,没有文化哪里都去不了。

改革开放后,她担任了兰溪县政协委员,写下不少回忆文章,如《我的丈夫曹聚仁》《回忆鲁迅》等。1987年病逝,归葬蒋畈墓园。

通洲桥

我久久地看着王春翠那张白发如雪的照片,在心中穿越百年时空向她致敬。我在她的脸上看不到愁苦,看到的只有温和平静,以及平静下的坚毅。她一生致力于办学,一生都在坚持求真知、立真人的“蒋畈精神”。任育才学校校长期间,她8年不拿薪水;改成公立学校后,她便将所得工资薪金,全部用来给学生做奖学金。她把自己的整个生命都给了乡村教育事业,她因此被乡邻们尊称为“王大先生”。

王大先生,多么响亮的称谓!从小脚先生到王大先生,从曹王氏到王春翠,她的生命开出了馨香的花朵,犹如山涧的一株兰,虽然没有艳丽的色彩,没有浓烈的香气,也没有如雷贯耳的大名——倘若不是走进蒋畈村,我可能永远不会知道她。但她的馨香,却永留人间。

所谓流芳百世,便是如此罢。

写于2021年深秋

本文配图均由作者提供

作者:裘山山

编辑:钱雨彤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

显示全文
返回首页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相关推荐

小石村:当「逃离」的人们逐渐回归

小石村:当「逃离」的人们逐渐回归 小石村:当「逃离」的人们逐渐回归 小石村:当「逃离」的人们逐渐回归
YOU成都
2021年11月18日

复兴公园上演花艺快闪 路灯座椅穿花衣[组图]

复兴公园上演花艺快闪 路灯座椅穿花衣[组图] 复兴公园上演花艺快闪 路灯座椅穿花衣[组图] 复兴公园上演花艺快闪 路灯座椅穿花衣[组图]
东方网
昨天 11:34

酒店前台工资这么低,为什么很多美女却抢着干?过来人说出原因

酒店前台工资这么低,为什么很多美女却抢着干?过来人说出原因 酒店前台工资这么低,为什么很多美女却抢着干?过来人说出原因 酒店前台工资这么低,为什么很多美女却抢着干?过来人说出原因
背包旅行呀
昨天 8:14

大明王朝最大的烂尾工程,如今却是国家4A级景区

大明王朝最大的烂尾工程,如今却是国家4A级景区 大明王朝最大的烂尾工程,如今却是国家4A级景区 大明王朝最大的烂尾工程,如今却是国家4A级景区
天马行文
2021年11月18日

世界上最强“钉子户”:睡在千米悬崖上 想上厕所怎么办?

好吃的好玩的
昨天 12:16

连江三首 ▏苏忠

连江三首 ▏苏忠 连江三首 ▏苏忠 连江三首 ▏苏忠
天下诗艺
2021年11月18日

长白山天池有“水怪”吗?只要算一笔账,就能揭开谜底了

长白山天池有“水怪”吗?只要算一笔账,就能揭开谜底了 长白山天池有“水怪”吗?只要算一笔账,就能揭开谜底了 长白山天池有“水怪”吗?只要算一笔账,就能揭开谜底了
历史解密坊
2021年11月18日

漫游世界最精美石雕从熙公祠

武汉多多
昨天 10:52

潮汕第一高峰,云雾缭绕似仙境,村民靠百年茶树早早过上小康生活

潮汕第一高峰,云雾缭绕似仙境,村民靠百年茶树早早过上小康生活 潮汕第一高峰,云雾缭绕似仙境,村民靠百年茶树早早过上小康生活 潮汕第一高峰,云雾缭绕似仙境,村民靠百年茶树早早过上小康生活
一路南风
2021年11月18日

普洱→墨江,50多分钟到达,坐上动车去墨江,记者体验复兴号“绿巨人”!

普洱→墨江,50多分钟到达,坐上动车去墨江,记者体验复兴号“绿巨人”! 普洱→墨江,50多分钟到达,坐上动车去墨江,记者体验复兴号“绿巨人”! 普洱→墨江,50多分钟到达,坐上动车去墨江,记者体验复兴号“绿巨人”!
都市条形码
昨天 14:20
完美隐藏者 摄影师徒步3年终于拍到“灰鬼”雪豹

完美隐藏者 摄影师徒步3年终于拍到“灰鬼”雪豹

中国青年网
2021年11月18日

安徽三大名山之一,被誉为江淮第一山,景美人少有小黄山之美誉

安徽三大名山之一,被誉为江淮第一山,景美人少有小黄山之美誉 安徽三大名山之一,被誉为江淮第一山,景美人少有小黄山之美誉 安徽三大名山之一,被誉为江淮第一山,景美人少有小黄山之美誉
用眼观天下
2021年11月18日

世界上最“懒”的国家,30岁就开始养老,就在我国隔壁

世界上最“懒”的国家,30岁就开始养老,就在我国隔壁 世界上最“懒”的国家,30岁就开始养老,就在我国隔壁 世界上最“懒”的国家,30岁就开始养老,就在我国隔壁
娱以至乐
2021年11月17日

上海叫“沪”,成都叫“蓉”,南京叫“宁”,西安的简称叫什么?

上海叫“沪”,成都叫“蓉”,南京叫“宁”,西安的简称叫什么? 上海叫“沪”,成都叫“蓉”,南京叫“宁”,西安的简称叫什么? 上海叫“沪”,成都叫“蓉”,南京叫“宁”,西安的简称叫什么?
小渔的行旅日记
2021年11月18日

浙江有一座古村落,村内至今无法通公路,现实版的“世外桃源”

浙江有一座古村落,村内至今无法通公路,现实版的“世外桃源” 浙江有一座古村落,村内至今无法通公路,现实版的“世外桃源” 浙江有一座古村落,村内至今无法通公路,现实版的“世外桃源”
旅游愉快
昨天 12:24

1997年,一小伙在内蒙花150元买了块奇石,四年后奇石涨到9600万

1997年,一小伙在内蒙花150元买了块奇石,四年后奇石涨到9600万 1997年,一小伙在内蒙花150元买了块奇石,四年后奇石涨到9600万 1997年,一小伙在内蒙花150元买了块奇石,四年后奇石涨到9600万
静止历史
2021年11月16日
【狐椒微课堂 | 第36期】魏海滨:线上旅游能否代替线下旅游

【狐椒微课堂 | 第36期】魏海滨:线上旅游能否代替线下旅游

狐椒文旅
昨天 9: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