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功城古城墙
今人多知钓鱼城
却鲜有人知多功城
这座位于重庆两江新区
翠云街道云卉路社区的
南宋抗元古城
曾与钓鱼城同辉
守护重庆七百多年
多功城是重庆主城范围内保存最好的南宋抗元古城墙,现为重庆市文物保护单位。
今天,我们就带您一起回望历史
打卡多功城遗址
多功城城门
多功,意为功劳多著。多功城自建成以来,经历了蒙宋战争,也曾见证明朝末年名将曾英率军抵御张献忠之战。抗日战争时期,多功城又成为书香校园,在战火硝烟中守护培育着国家的未来。
多功城城门
战功赫赫,曾是防御重庆城的重要前哨
南宋末年,宋廷为拒蒙军而在重庆城以北筑多功城。
清初顾祖禹在《读史方舆纪要》中记载:“多功城,在府西四十里。志云:宋淳祐中筑以拒蒙古。”
在多功城上远眺
城修筑于山顶,以嶙峋的岩石为基,因岩而建,视线极佳,有“山石嶻嵲,因岩为城”的记载。若是夏季天气晴朗,站在多功城上可360°环视远山近水,远至北碚、水土、蔡家、歌乐山,城中的大坪、浮图关,甚至重庆与临水交界的华蓥山均清晰可见。
古城东北两面皆为悬崖峭壁,西南两面山势也相当陡峭,仅有一条道路通往城内。
多功城古城墙
多功城内有翠云寺,据史料记载,翠云寺始建于1021年,近千年的寺庙早已破败,现唯有寺庙的石库门饱经风霜,门柱上刻有一副对联,上书“花雨弥天”。
翠云寺介绍
饱经风霜的翠云寺
石库门
与寺庙的衰落不同,寺院附近至今有一汪池水,相传该池常年不枯,逢天旱时节,附近皆无水可取,唯此池水不间断,即使被敌军包围,城池也可坚守下去。
常年不枯的多功城“天池”
位于“防御支柱”钓鱼城和“防御核心”重庆城之间的多功城是防御重庆城的重要前哨和屏障。
多功城堡垒
多功城城内建筑遗址
公元1259年,南宋开庆元年,摇摇欲坠的中原王朝退守临安。而来自草原深处的蒙古铁骑带着征服世界的雄心和4万大军,从鄂尔浑河畔出发,穿越大漠草原,由陕西入中原,在六盘山兵分两路,东路军奔赴湖北,西路军进大散关,沿嘉陵江南下,分三路入川灭宋。
多功城石库门局部
入川蒙古军由蒙古大汗蒙哥御驾亲征,一路汇召周围军队,最终集成十几万大军,声势浩大,沿嘉陵江向重庆方向攻击,沿江要塞宋军守将相继投降,川西川北尽数沦陷。
▲南宋四川抗蒙山城防御体系图
蒙军压境,兵临钓鱼城。这时,蒙哥可能认为钓鱼城不过是像高丽、波斯、伏尔加河流域以及四川境内众多城寨一样,迟早会被碾成粉末。然而,蒙军于2月攻城,久攻不克,战乱中连大汗蒙哥也阵亡于城下。为夺汗位,蒙军从欧亚各地撤军,意外地改变了世界历史进程。此后二十余年,任凭蒙古军队长期围困、持续攻击,钓鱼城自岿然不动,创造了中外战争史上的奇迹。
绿树掩映的城墙
后人认为,钓鱼城虽长期被围,却没被困死,其自身地势险要是其一,其身后的山城防御体系更是其二。在余玠所建立的83座城池中,身在钓鱼城后方的多功城功不可没,它与钓鱼城成犄角之势,倘若合川失守,蒙军可长驱直入重庆城。因此,它担负着钓鱼城的兵援、物资供给,也是前方的指挥部,更是重庆府的最后一道防线。
山城防御体系图
在1259年那场大战中,抗蒙重臣朱禩孙坐镇多功城,协助击毙被欧洲人誉为“上帝之鞭”的蒙古可汗蒙哥。
余玠——军纪严明 壮志报国
余玠
余玠生于宋宁宗嘉泰元年(1201年),卒于宋理宗宝祐元年(1253年),字义夫,号樵隐,宋分宁(今江西修水)人。
年少时曾在白鹿洞书院求学,自幼聪慧,立志考取功名。但时值南宋垂危,不仅中原沦陷,就连江淮一带也战云密布,危若累卵。余玠毅然投笔从戎,投奔淮东制置使赵葵作幕僚,从此踏上了杀敌报国之路。余玠文武双全,在江淮战场8年时间里,他转战千里,凭借显赫战功由一个小小幕僚升任大理少卿,淮东制置副使,主持濠州以东、淮河南北一带防务。
与江淮战场不同,此刻的四川战场可以说已是“糜烂不堪”。1236年,蒙古军队经阳平关之战歼灭四川宋军主力,并于当年10月攻陷成都,“城中百姓无得免者。火光照百里”。接着,蒙古军队兵分多路在四川境内劫掠。为缓解四川岌岌可危的形势,宋理宗任命余玠为兵部侍郎、四川安抚制置使兼重庆知府。余玠受命于危难之际,在入蜀之前曾许下誓言:“愿假十年,手掣全蜀之地,还之朝廷。”其一腔热血、拳拳之心,像极了岳飞将军的“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
余玠入蜀后,广纳贤才,整顿财赋,安抚民心。采纳当地贤士提出的“高山筑城,积粮固守”的方略,针对蒙古骑兵弱点,放弃无险可守的平原地区,率领四川军民在沿江、山险处精心选址,修筑各类山城20余座。云顶石城即修建于这一时期,城中常年驻屯宋军“利戎司”七八千人马,曾作为战时潼川府、成都府、利州府、汉州府所在地,是山城防御体系兵力最雄厚之处,独自扼守成都门户,川西平原,与其他七座坚固山城合称“蜀中八柱”,蒙古军谓之“不战而自守也”。
余玠治军很严,他的“严”是建立在赏罚分明的基础上的,他特别注重嘉奖立功将士和惩处违犯军纪的败类,这对他取信于士、鼓励战斗起到巨大的作用。在余玠的带领下,四川军民凭借山城防御体系取得了“四川大小36战”、抵御“北兵四道入蜀”的胜利,并于1250年“率诸将巡边,直捣兴元”,使屯驻在兴元(今陕西汉中)的蒙古军遭到重创、1252年击退侵掠成都,围攻嘉定(今四川乐山)的蒙古军。余玠也因功升任兵部尚书、龙图阁学士。
就在余玠一步步兑现自己当初“十年之约”,宋蒙战争将有新转机的时候,朝堂之上主和派谢方叔任左相,诬告余玠“擅专大权,不知事君之礼”。宋理宗听信谗言,连发四道金牌召余玠回朝听命。面对与岳飞当年相似的境遇,余玠心中无限悲凉,他选择了以自杀的方式进行无言的抗争。余玠死后,“蜀人莫不悲慕如失父母”。
余玠一生的成就,以在抗蒙战事的贡献为主流,他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为国家、人民立下功勋,实为南宋末期一位卓越不凡的军事家和政治家,其功绩如山,史册永载。
地势险要,阻击张献忠入川
残垣废墟中依稀能看出往日的热闹繁华
从元朝开始,多功城就有一条官道直通合川钓鱼城,来往商贾大多在此歇脚,人流络绎不绝,传说南宋以来有不少英雄豪杰曾落脚此处。
当蒙古铁骑的嘶鸣成为过去,多功城也渐渐无人提及。但这座为战争而生的军镇,在乱世中注定无法沉默。多功城第二次出现在历史中,已到了明末张献忠入川时。
张献忠入川
1644年的初秋,张献忠带着他的大西军浩浩荡荡地入川,这是他第三次进攻重庆,他将此任交于刘文秀,下决心要一举拿下。刘文秀发起进攻,并一度攻陷合川,占据多功城。明将曾英亲率五百轻骑兵,绕道潜入多功城,将刘文秀打得措手不及,一举拿下多功城,并凭借多功城之天堑,断其后路。此后,曾英以多功城为大本营,和副手李占春、于大海等展开积极的攻防,取得了彻底的胜利,多功城之役的失败,是张献忠军事战略整体失败链条上的一环。
历经风云,抗战时期成女子中学
曾经的江北县女中教室
翻阅历史可以发现,每当战争时期,多功城就会承担特殊的使命。抗日战争时期,在大中学校纷纷迁往重庆的大背景下,多功城成了原江北县中学女中部所在地,设有数十间教室,昔日的练兵操场,也成了女中部的体育操场。
据说,那时的江北女中,是一个颇具贵族意味的学校,当年附近几个县的达官贵人的女儿均在此念书。学校的设施也颇为考究:设有礼堂、楼台、戏台、跑道、单双杠、图书楼和水池。或住读,或走读,在校学生有七八百之众。
多功城石库门
抗战结束后,女子中学成为花朝小学。直到上世纪九十年代,山下修起学校,多功城内的朗朗读书声才逐渐消失,它作为学校的历史告一段落。
繁茂粗壮的黄葛树
如今,院中的黄葛树繁茂粗壮,罗汉松高过房顶。院中芳草年年生,只是难寻旧人迹。
深掘文化,启动全面考古
多功城遗址考古发现的雕像
1988年江北县文物管理所作为常设机构管理多功城;1992年多功城被列入县级文物保护单位;2000年以来,多功城遗址先后被列为重庆市文物保护单位、重庆市第一批历史地名保护名录。
2017年4月至8月,重庆市文化遗产研究院对遗址开展了主动性考古工作,通过考古勘探、测绘记录及发掘验证,获取了多功城遗址全面详实的信息资料。
考古发掘出的碑刻
2020年8月,多功城遗址项目进行全面考古,该项工作开展至今,已发掘出由宋至明清时代包括碑刻、陶瓷等在内的各类文物,为研究多功城时代沿革和古代战争史提供宝贵资料,也为川渝两地古代山城研究提供了新的素材。
多功城
考古现场
除此之外
城内还发现有道路和采石场
西城外发现的石板路
可能为钓鱼城通往原江北县的古道
城内翠云寺出土的造像
具有浓郁的道教风格
◀造像(明)
▶造像(明)
▲造像头部(明)
▲明代正德十二年造像题记(明)
作为古代军事防御城址的多功城,历经历史风霜仍然屹立于发展迅速的重庆两江新区。时光荏苒,在这块历史上英雄辈出、群雄逐鹿的土地上,两江儿女正全力打造内陆开放门户和重庆智慧之城,建设高质量发展引领区和高品质生活示范区。
两江新区果园港
礼嘉智慧公园
寸滩一带一路商品交易中心
当前,两江新区正在深入挖掘多功城中的廉洁文化元素,提炼余玠等历史人物的廉洁文化故事,着力打造新的廉洁文化教育载体,让廉洁之风在两江劲吹,为新区经济社会发展营造崇廉尚廉良好氛围。
作者:张洪瑶 刘 珂 何 浩 曹永欢
责编:颜赠耀
编辑:龚 晗
校对:杨曼艺 贺小芸
声明:除原创内容及特别说明之外,推送稿件文字及图片均来自网络及各大主流媒体。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认为内容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