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二连三,某知名网络平台上的一些美丽风景打卡地被网友戳穿了。
粉红沙滩?想想就梦幻,看看就沉醉。网友们拖家带口、一路堵车、艰苦跋涉后看到的是“猪肝色”的石头地从杂草丛生的滩涂延伸出来,被漂着白沫子的海浪一遍遍拍打着的碎石,仿佛一张涂成豆沙色的红唇对着看客们撇了撇嘴。令人目眩神迷的小众博物馆光影魔术?其实是一堵带着小转角的窄墙,刷了许多条条框框,天花板悬挂了一排造作的餐桌射灯。空旷幽静、一步一景的野奢山居?说穿了就是年轻人回乡开的另类农家院,能取景的地方都是故意造出来的 “景”,镜头稍微挪开一点点,就能拍到有裂缝的山墙、漏风的窗框、无人打扫的地板和小清新隔帘外油腻的手印子……
让年轻游客们期待已久的“诗和远方”,也很有可能是“失意远方”。网红们用高超的摄影技术拍摄照片,用高科技滤镜手段进行美化,这样的“拍照打卡”天生就比普通游客多了一份营销手段上的专业性。无怪乎就算平台致歉并表示要推出“踩坑榜”避免网友重蹈覆辙,也无法彻底平息大家对这一事件的讨论声浪。
细看众多网友的“踩坑”证明,有很多在昏暗光线、风雨天气拍摄的景点照片被拿出来和摄影师拍摄的艺术照片做对比。有人忍不住“反向质疑”:难道把风景拍得美一些有什么过错吗?故意举丑照为例,不也是另一种意义上的“照骗”吗?
必须要厘清的问题是:人造“打卡地”与网红合谋的营销行为,应当为“货不对版”承担责任;网红群体将广告营销掩饰在所谓的个人生活场景中,向粉丝兜售虚假信息的行为,同样必须得到整治;但人们在生活中发现美、追寻美、创造美的脚步不应停止或倒退,学会认识美、欣赏美、享受美才能更好地看待我们生活的世界。
网红或者任何普通网友,走遍城乡山川,找准最佳视角,拍下美丽照片,进行艺术加工,上传网络分享……这些行为本身都是值得鼓励和赞叹的。当网线尽头千千万万的人们点击、浏览、传播或者收藏这些照片时,所向往的是“美”本身的璀璨光芒。只要前者的动机没有被污染,后者的感情没有被欺骗,那么大家就共同完成了一次网络审美文化的回响与共鸣。这,原本是网络带给我们的宝贵财富之一。
希望商业平台的行为受到约束,网红经济的模式受到规范之后,网络世界里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能回归“初心”——就像互联网先驱伦纳德·克莱因洛克所说的那样,在创造这样一个网络之初,科学家们秉承的文化内核是“合乎伦理、开放、可信、自由和共享”。让美独立于商业利益和盲从效应之外,我们才能更好地感受资讯与美学的盛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