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贵州11月14日消息(记者周娴 通讯员牟泗亭 朱丽 肖伟)在距离“中国南方喀斯特”世界自然遗产地核心区4公里的地方,有一个村庄,田园诗般的山谷、翡翠连绵的山脉、个性丰富的房屋壁画……这里是荔波县洪江村。
这些年来,洪江村以村民闲置老房和传统村落遗存为媒介,先后吸引国内外200多位艺术家接踵而至,“认养”修缮老民居,重塑传统村落的人文价值观和产业链,使洪江村从籍籍无名的传统村落逐渐变成寻找乡愁和诗意栖居的“网红村”,探索走出了一条艺术乡建助力乡村文化振兴的“艺术扶贫”“艺术乡建”新路子。
过去的洪江村,有三分之二的村民外出务工,是一个典型的“空心村”,从村头到村尾也就3公里,留下的除了老人和孩子,还有大片倾塌的老房。2016年,洪江村在时任“第一书记”马丽华的带领下,开始策划一条“唤醒山水,老屋激活,打造艺术村落”的乡村振兴之路。
画家李向明是第一批从北京上苑迁居到黔南洪江村的艺术家,这是他步入花甲之年后的一次抉择。“洪江村的自然条件不是最好的,但是洪江村选择了‘艺术家’这个群体,对于乡土的回望,一直是我长久以来的思考命题,村落里成片坍塌的干栏式民居,契合了我近年来使用废弃物创造作品的心境,所以选对了人,我就坚定地来了。”李向明告诉记者,在洪江村,他以建筑和老房改造的方式继续着自己对乡土问题的思考与实践。
目前,来自全国各地的95名画家、诗人、雕塑家、编剧、电影导演、音乐家等艺术家都已入驻洪江村,他们改造修复了48栋老房,建成了“土语南屋”“雁西书院”“拉岜公社”等23个工作室,艺术和乡村在洪江发生了奇妙的化学反应。
村民们则通过老房出售、土地流转、老房改造等获得了更多的收入。组建的洪江村老房建筑修复队伍近400人次,老房修复队的收入达500余万元。同时,艺术家带来的更多文娱、艺术活动让村民的生活得到极大丰富,鲜活文化元素的注入在村民原生思想中产生激荡,村民的精神面貌都有了显著的改观。
在洪江,艺术家们举办画展、论坛和讲座。画家、足球运动员李慧熙,策展人徐涛夫妻俩在洪江成立了一个60人的儿童足球队,帮助山里的孩子训练足球技能,带他们参加比赛。文化碰撞、艺术熏陶,让洪江村的孩子们成长环境有了根本的变化。
“我刚来到洪江村的时候,和村民打招呼他们的眼神里全是躲闪。现在,村民都很热情,眼中有光,看到外来人还会主动问——‘请问你是什么家’?”李向明认为,洪江村民和艺术家是主客关系,洪江村这些年的村貌整治变化是来自于村民自身,这是艺术文明与农耕文明的对话,两种文明的碰撞使得当地村民的思想观念发生了变化,通过艺术的点化,激活了村民建设乡村的自信和梦想,点燃了村民的匠人精神。
乡村振兴,“振”的是精神,“兴”的是产业。在洪江村洪江坝区,10余名村民抢抓农时忙着挖沟、打窝、搭大棚,田间地头呈现出一派农耕生产、热火朝天的繁忙景象。
今年7月,贵州启明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来到洪江村,流转土地260余亩,前期种植牛心菜莲花白、青口白、西红柿、红菜苔、西兰花等蔬菜40亩。目前第一批牛心菜莲花白约34000斤已经采收并销售完毕,收益5万余元。
“现在,我们每天在家门口的菜地里工作9个小时就有100元的收入,老板是按天结算工资,当天劳动当天结钱,我们心里很踏实。”洪江村村民吴送月说,这比原来光种大米收益好得多。
记者在采访中得知,在2022年1月1日至3日,在洪江村的小松林中,将有一场很“洪江”的抽象表现绘画作品展。“《和》——森林之约是这次展览的主题,2018年以来,我的作品基本上都是在洪江完成。” 常住洪江村的独立艺术家虎笑告诉记者。
接下来,洪江村将持续推进“洪江研学服务基地”建设,充分利用好洪江优势,将研学工坊、农场、游学民宿、农耕体验园、劳育等研学内容及设施包装到项目中,将洪江打造成集民宿、采风、研学、休憩为一体的综合体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