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临江小岛,拥有百栋百年老洋房,历史的原因,让它充满了异国风情,被称为广州欧陆古建露天博物馆,是最受欢迎的婚纱照背景之一,它就是匍匐在城南一隅的沙面。岛上的老楼每一栋都故事一箩筐,它们在大榕树的婆娑中静静而立,见证着小岛的前世今生。
广东旅游出版社邀约笔者,用大半年时间绘制《左脚沙面 右脚西关》地图,深度探寻沙面老楼背后的故事。
沙面之眼
只要进入沙面大街,你就无法忽略那个昂然挺立于树荫之上的半球穹顶的小塔楼,以及其下如海轮一般的大楼,这是原汇丰银行,也是沙面最漂亮的楼宇之一。灰白花岗石古典山花门,窗间墙勾勒的横线条如古典叠砌巨石,中段大圆窗编着麦穗框,第二、第三层外廊巨拄罗列,而那个巴洛克式的圆帽塔顶就像小岛之眼,张望着四周的层层叠叠。
沙面第一楼
它庞大却不惹眼,它雕梁画栋却色调朴素。人们走过路过,来来往往,都忽略了这沙面第一楼。沙面一街三号,建于1889年的原法国东方汇理银行,厚实的基石和罗马柱透着威严,百叶窗与浮雕装饰彰显着华丽,是目前沙面众建筑中保存得最完好、年代最久远的新古典建筑,被称为“沙面第一楼”。
沙面的红色东、西“两宫”
红色清水砖的披挂,两顶尖尖的大红帽,位于沙面大街东端的粤海关俱乐部旧址,妩媚又优雅。1907年由澳大利亚的建筑师帕内设计,与沙面岛西端的红色苏联领事馆相对应,被称为“东红楼”。“红楼”解放前是粤海关俱乐部,入住的都是中、高级官员,解放后,成为近百户海关职工家庭宿舍。虽然东红楼座落在沙面法属内,但水平凹槽的柱廊、白色的饰线、大量的百叶门窗,让它浑身上下都洋溢着19世纪英国浪漫主义建筑风格,成为沙面岛婚纱照必拍的背景。
沙面大街西端68号的西红楼,为前苏联领事馆旧址,同样的清水红砖似乎暗合了那个红色年代。西红楼建于1916年,属折衷主义建筑,也称巴洛克式建筑。这座红楼还见证了国、共谈判及后来的军事调停等历史大事。
沙面的第三座“红楼”
广东胜利宾馆尽管也是一身红装,但因东、西两“宫”的名气,身处沙面北街中间的它被忽略。但是,如果你从环市路开车而来,首先映入眼帘就是这座架着“广东胜利宾馆”招牌的大红楼宇。宾馆源于1895年英国人建造的“维多利亚大酒店”,1957年由郭沫若先生亲笔题馆更名为“广东胜利宾馆”,是一座至今仍保存着优雅欧式古典建筑风格的酒店。
赫德爵士住宅
英国人赫德爵士在一百年前的粤海关可谓风云人物,他通晓中国国情,曾担任海关总税务司48年,在中国近代海关体系构建方面的留下浓重一笔。沙面五街1号是赫德爵士住宅,虽然也是以黄色为主色调,但其独特的褐色条纹相间的组柱,十分抢眼,令人过目不忘。
天际的那一抹鹅黄
横跨沙面大街59号和沙面四街1-3号的一处方正庭院楼阁,是原德国领事馆旧址,由英国建筑师丹备Danby设计,这座带有浓重的新古典主义建筑风格的廊庭式建筑,身段优美,色泽淡黄,若非各扇玻璃门上的雄鹰图案,实在让人无法链接耿直boy的德国。德国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战败,该楼被英国没收拍卖,由当年广州燃料市场三巨头之一的亚细亚火油公司竞得。
沙面最粉嫩的两座洋行
玫粉色的洋行,一点沉稳庄重的意思都没有 ,这就是沙面南街39号至48号的新沙逊洋行和太古洋行,紧密相连的两栋楼就像一对孪生姐妹,这两座有着少女心的券廊式建筑是近现代重要的金融商贸建筑。广州沙逊洋行建于1881年,其创始人是大卫·沙逊,是英籍犹太人沙逊家族在亚洲设立的企业机构,该建筑现由陶然轩粤式餐厅使用。
太古洋行建筑下为券廊式,上为柱廊式,廊柱以红砖筑砌,拱券饰带细致淡雅,闺秀感十足,而现接手的陶然轩和美晨集团,其知名品牌也是气质妥妥的黑妹和七日香。
内涵艺术范儿的ART73号
沙面北街73号的四层楼宇,怎么看都是灰扑扑的,而其内涵却充斥着你想象不到的浓郁艺术气息。这里原是建于1924年的日本正金银行,1948年收归国民政府,作广播事业管理处。1949年10月,广州人民广播电台在此设立。现被艺术家李伟广老师活化于ART73艺术生活空间,将生活与艺术以多个不同的空间形态贯穿于其中,包括艺术文化、创意交流、展览、美学空间设计、美食文化等体验,其四楼顶层还是“中国通”罗朗主厨的“朗泮轩”美学中餐厅。不拘泥于传统与单一,ART73是一个全民艺术与生活的体验平台。
小清新的鱼美人
拥有Tiffany蓝色的沙面“美人鱼”被誉为广州最美星巴克之一。这栋带前庭花园的两层建筑,因其白色槽线勾勒的轮廓和清新淡雅的蓝绿主体,而滋生了一种别样的风情。这座小楼原为英国基督教卫斯理和英国传教士公寓,现变身咖啡馆之后,成为文艺青年的专宠。
沙面建筑的另类,粗犷的方盒子
沙面大街56号,有一栋粗犷的、毫无装饰的灰白建筑,为美领馆原址,建于20世纪40年代。浑厚的组柱贯通二三层券廊,平顶屋檐覆盖绿色琉璃瓦,水刷石构成的整个建筑简单得就像一个结实的“四方盒子”,倒是符合不拘小节的老美的画风。
岛上最具代表性的居住楼
在沙面大街36-38号,有一栋黄色的两层小楼,一层券廊二层柱廊,门前有低矮通透的围合小院。如此清秀舒适的居住空间,曾是法国传教社的住宅楼,因而它的门顶气窗和楼顶山花都采用了“十字架”形装饰。对于立志将造物主的福音传播到偏远地方的“苦行僧”们来说,沙面的传教士们算是非常幸福的了。
西北口的娇秀佳丽
沙面北街91-99号,曾作印度人住宅。新巴洛克风格,相比岛内雕梁画栋的“大家闺秀”,这栋集体宿舍楼就显得比较简洁娇俏了。它最迷人的地方是以优美的起伏曲线拱出的一个个小阳台,以及点缀在黄色墙体上的镶白褐色百叶窗,让整栋楼看起来典雅别致。它是从黄沙地铁站出来进入沙面岛时,第一眼所及的秀丽建筑。
沙面的法兰西风情
沙面岛有1/5的领地归法国,因此小岛的东头建筑都带有独特的法式魅力。鹅黄色巴洛克风是法兰西的浪漫,沿着沙面南街东行,你看到的20号的法领馆旧址、12号的邮政局以及露德天主教堂都穿着柔和雅致的淡黄。唯一的“白雪公主”,是沙面东端大街1号的法军巡捕房旧址,现为猫屎咖啡店。
沙面一圆一尖的两座教堂
沙面曾分属英法,两国各修各的教堂。巴洛克式圆顶钟楼的是英基督堂,歌德式尖塔的是法天主教堂,而两家的外立面却都不约而同地涂上了浅黄色。沙面基督堂,位于沙面五街的沙面基督堂由英国圣公会于1864年设立,百年来几经变迁,1991年恢复为沙面会堂。
沙面大街与沙面一街交界的露德天主教圣母堂,因安放露德圣母像而得名。歌德式尖塔主楼左右分别为神父楼、修女楼和圣母山。教堂旁有一株高大的木棉花树,人间四月天时,艳红的木棉,奶黄的尖顶,相映成趣。
沙面的建筑个个都来头不小,文化艺术段位极高,就连上世纪八十年代建立的中国第一家大型涉外五星级酒店白天鹅宾馆,也已标签为改革开放的文物地标。岛上的建筑每一栋都是令人仰望的经典画卷,每一个细节都是美轮美奂的存在。
SophyJiang味旅绘(原创图文):崇信最好的风景在碗里,只分享有故事的风味与美宿。近期绘作:《本来广州》、《左脚沙面,右脚西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