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波 封面新闻记者 罗轩
走进开江县回龙镇纸厂沟村易地搬迁安置点,百亩菊花竞相争艳,深秋田野遍地金黄,远近游客纷纷拍照留念。据纸厂沟村党支部书记顾元彬介绍,为改善易地搬迁安置点人居环境、增强发展动力,纸厂沟村按照法定程序将搬迁群众吸收为村集体经济组织成员,通过整合中省财政集体经济扶持资金、涉农项目资金等,并广泛发动乡友捐赠,大力发展金丝黄菊种植产业,让易地搬迁安置点群众有了稳定的收入,预计今年全村纯利润在20万元左右。
回龙镇纸厂沟村金丝皇菊基地
近年来,开江县从强服务、抓就业、促和谐三个方面,通过创新治理机制、促就业抓产业、引领文明新风,不断延伸治理触角,深入开展易地扶贫搬迁集中安置点后续治理,切实增强搬迁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
红黑榜、闭环账,优化管理强服务
“以前,由于搬迁群众难以融入新环境,安置点管理较为混乱,环境卫生脏乱差,导致村民群众意见大,诉求又得不到及时回应,但自从推行了村规民约‘红黑榜’和诉求销号制度,对村民有了约束和承诺,我们村不仅顺利完成第十一届村支‘两委’换届选举,而且安置点院落也变得干净了。”甘棠镇冠子山村党支部书记张刚亮说到。
甘棠镇冠子山村易地扶贫搬迁点
为加强易地搬迁安置点后续治理,开江县立足33个易地搬迁集中安置点现状,按照应建尽建原则,构建“村级党组织+安置点党组织+网格员+专(兼职)管理人员+院落长”治理体系,推行村规民约“红黑榜”,依据法、理、情制定“红与黑”奖惩机制,以户为单位纳入“红黑”管理范围,定期公示、严格奖惩,加强搬迁群众自我约束。
同时,以“整治群众最不满意的10件事”为契机,通过召开院坝会和入户走访等方式,收集群众意见诉求,分类做好政策解答、建档上报和办结反馈,形成“诉求-办理-反馈”闭环台账,实现“一诉求一销号”,累计解决群众诉求130余件,群众满意度稳步提升。
促就业、抓产业,线上线下惠民生
“这些是我们对接驻外流动党组织、县内经开区企业,收集的用工需求,包括待遇、条件、地址等等信息,全部通过‘开江发布’官微进行了公开发布,同时通过易地搬迁群众微信群进行了转发推送。”开江县人社局局长马骏说到。
围绕解决易地搬迁群众生产资料少、自主就业难等问题,开江县依托开江发布、农民工服务中心官微以及搬迁群众微信群等线上平台,定期推送县内外用工需求、创业就业扶持政策和职业技能培训服务“三张清单”,线下同步开展面向易地搬迁群众的就业帮扶专项招聘、种养殖技术培训、产业发展实地指导、村集体经济组织增员,低收入群体低保兜底“五大行动”,促进搬迁群众就业增收保底。
永兴镇龙形山村现代农业产业园
位于山顶的永兴镇龙形山村,3400平方米标准化厂房整齐排开,500亩观光旅游采摘桃园硕果累累,1000余头肉牛津津有味地吃着草料,饲养员邓官芬自豪地说到:“我家就住在那边的搬迁安置点,现在在这个养牛场上班,每个月收入都有1500元以上,平时还能照顾一下家里,生活还是多安逸的。”
永兴镇柳家坪村易地扶贫搬迁点
为鼓励搬迁群众就近就业,开江县积极探索“龙头公司+村集体资源”发展模式,通过引进优势企业带动发展村集体经济,并吸纳搬迁群众到产业基地务工,实现搬迁群众家门口增收,赚钱顾家两不误。今年以来,易地搬迁安置点618名群众实现精准就业、60余名群众按法定程序被吸收为村集体经济组织成员,真正实现搬迁群众就业有渠道、创业有支持、家庭有收入、生活有保障。
微改造、微宣传,共建和美新家园
“为了让易地搬迁安置点后续治理更有质效,我们重点从设施建设和文明引导着手,对安置点进行微改造微建设,对搬迁群众开展微宣传微教育,让搬迁群众拥有美好干净环境并养成文明健康习惯。”开江县委组织部部长牟砚语重心长地说到。
新宁镇白云村易地扶贫搬迁点
今年以来,开江县围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易地搬迁安置点墙面开展公益性美化设计,合理打造“微庭院”“微菜园”“微花园”和“微果园”,精心建设共享粮仓、共享农具堆放点、共享晾衣区和共享厨房,全域改善易地搬迁安置点人居环境。
同时,以环境保护、扫黑除恶、禁毒防艾、禁赌防诈、应急处突为主要内容,通过院落会、田坎会、微信群聊会等形式,常态化开展微宣讲微宣传微教育,并整合村支“两委”干部、专(兼职)管理人员、院落长和党员力量,组建安置点应急管理志愿服务队,引导搬迁群众增强法治意识,强化应急管理,共树文明新风,共建和谐美丽新家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