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球网报道】“人人尽说江南好,游人只合江南老”,不知道诗人韦庄的“江南梦”里有没有温州!温州,依山傍海,山川秀美,境内拥有闻名遐迩的雁荡山和楠溪江两个国家级风景名胜区。
清人孙广图在《忆江南·温州好》一词中曾发出由衷的赞美:“温州好,别是一乾坤!宜雨宜晴天较远,不寒不燠气恒温,山色异朝昏。”然而,美景却没有孕育温州人安逸的性格!
温州人善于经商办厂是出了名的,被赞誉为“中国的犹太部落”。早在一两个世纪以前,成千上万的温州手工艺人和小商贩就背着黄杨木雕、石雕、瓯绣,从故乡出发,跋山涉水、漂洋过海,一直到地中海沿岸的欧洲以及世界各地艰难谋生。温州人不安分、不守旧、“敢为天下先”的闯荡精神铸就了温州模式。
温州人的创新是骨子里的,从“四千精神”不断演变出了全国第一个农民包机公司、全国第一个跨国农业公司……无数的“奇迹”铸就了一个声音——这里是温州!是什么让温州活力迸发,每天都有奇迹发生?
创享城市活力
温州人头脑天生灵光,有人说,这与他们和大海为邻,喜食鱼虾有关。事实上,温州人在商战中的机敏,恰恰源于他们为求生存而永不停息的创业冲动。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中国的许多地方——无论泱泱都市还是穷乡僻壤——冒出了一批批神秘人物。他们操着奇怪的方言,喜欢聚居,行色匆匆。在他们身后浩浩荡荡尾随而至的,是铺天盖地、五光十色的各类小商品。就是从他们中间,逐渐走出了王均瑶、南存辉、项光达、李丐腾、郑秀康……
伴随着一代一代温州人的创新,如今的温州人在创新的前边加上了一个定语——科技。如今的温州人,强智笃行,深信科技创新才能点亮未来。一组数字展现了如今的温州:在过去五年里,温州国家高新技术企业从607家增加到2404家,省级科技型中小企业从1832家增加到10340家,位居浙江省前列。
这些只是一个缩影,浙江三澳核电等百亿以上重大产业项目开工,中国长城自主创新基地等项目投产;温州高新区全国排名前移10位、进入前50%,环大罗山科创走廊“三大会战”全面打响,科思技术研究院、国际未来科技岛等签约落地,北斗产业基地、中国眼谷、基因药谷等标志性项目加快推进……
无处不在的科技创新,正在汇聚为这座城市的活力源泉。如今的温州,点燃创新引擎,新旧动能加速转换,系统构建“一区一廊一会一室”创新格局,高新产业增加值占规上工业比重从39.43%提高到60.9%。科技创新,既利当下,又惠长远!
“才”显城市魅力
温州人的“聪明”,不仅仅只是体现在“财情”,更有它的“才气”。近一个世纪以来,在这块神奇的土地上,孕育了一批又一批数学家,他们中有被誉为中国现代数学祖师的姜立夫;有中国现代数学奠基人之一的苏步青;有当今国家重大基础研究项目“非线性科学”的首席科学家谷超豪;有原北京师范大学校长陆善镇……群星璀璨的背后,温州不仅获得了“数学家摇篮”之称和“数学家之乡”的美誉,更加展示了温州这座城市对于人才的情怀!
站在科技创新的浪潮上,温州,这座在希望和梦想中建立起来的城市,希望越来越多的人“观其风情,追其传统,亦赏其独特”。如今的温州,不仅在夯实“数学家”的底色,而且更以独特的魅力吸引着越来越多的“金凤凰”。数据显示,大学生留温来温逐年增加,2021年全市已引育大学生12.21万人,工匠人才9.21万人,创历史新高,“百万人才聚温州”的态势已经逐渐成型。
温州在不断筑“巢”。这几年,温州不断组织开展“院士专家温州行”活动,围绕温州产业发展需求,整合国内外、国家省市专家人才资源,常态化举办人才、项目、技术对接会;对接引进国家级学会资源,举办高端学术交流、前沿科技推介、项目成果路演等活动;促进企业家“所需”和科学家“所能”有效对接,围绕院士专家智力集聚,针对企业规模、需求的不同,加快院士工作站、专家工作站、博士创新站等“三站”建设。
除此之外,温州还不断加紧“三智驱动”人才格局构建。设立海外人才联络站点、海智工作站、国际青年人才工作站,吸引一批海内外人才项目落地温州,推动人才链、创新链、产业链体系联通。
如今,温州的“城市之光”靠着人才点亮,从创新资源的“吸附器”蝶变为创新发展的“发动机”,令人欣喜的变化,彰显温州这座城市质的飞跃。人才斑斓,薪火相传,弦歌不辍!
智“汇”城市动力
如今的温州,动力澎湃。在“科创中国”助力下,在世界青年科学家峰会带动下,以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环大罗山科创走廊、世界青年科学家峰会、 瓯江实验室为重点的“一区一廊一会一室”创新格局渐次成形。
如今的温州,与世界的科技交流,加快建设海外人才联络点、国际青年工作站,常态化开展国内外青年科技人才对接活动,加快推进“一器一园一城一中心一基金”建设,打通“基础研究—技术研发—中间试验—企业孵化—规模生产”全生命周期创新链。
如今的温州,北斗产业基地、中国眼谷、中国基因药谷、大唐5G全球创新中心等一批标志性创新项目相继落地,科学家、企业家、创投家“三界”深度融合。
如今的温州,站在第三届世界青年科学家峰会的节点上,延续“汇聚天下英才 共创美好未来”的主题,围绕“责任、创新、合作——青年为人类可持续发展行动”的年度议题,再次迎来包括诺贝尔奖获得者、众多院士在内的全球“最强大脑”,共同奏响科技创新的永恒旋律。
纪录片《激荡三十年》的片尾曲《花开在眼前》描绘了这一番景象:花开在眼前,我们一起牵手向明天,每次我总是临风轻哼,更好的季节在下一个春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