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城保定有这样一座衙署,虽然没有直隶总督署般声名远扬,亦不如淮军公所威严大气,但这座衙署在九河肆虐直隶时,宛如一根“定海神针”,拱卫靴城水利。它便是有着 280 多年历史的清河道署。
千里来寻故地,旧貌变新颜
初雪已过,山渺云低。
秋日的暖意,被雪水渗入到草地里,沁凉的气温,包裹着行走的人们。雪霁,沿唐家胡同向东,踩着被雪水洇得斑驳的古城巷弄。猛然间抬头,一座风格异于他处的建筑,矗立在面前。外侧的小院,一块巨石横在墙边,“河北水利博物馆”几个大字镌刻其上。千呼万唤始出来的清河道署,有了新的身份。
走进清河道署,曾经坍塌破败的花厅,还有花厅后方一二进院的房屋,而今修葺一新。花厅前面,新移栽的两棵海棠翠绿挺拔。从西院绕进中轴院,三四进院的屋内,木地板已经铺好,曾经遗缺的木门、窗户等,也已经修补到位。刷过新漆的窗棂,惟妙惟肖的狮子荷叶墩,还有醒目的阴阳鱼博风头,这都和修复前的清河道署模样大不相同,整体建筑于焕然一新中透出古朴典雅的气韵。
清王朝建立之初,保定地区连年大雨,致使“九河泛滥”,水涝成灾。作为京南重镇、畿辅要地,保定的水利建设直接影响到皇城的安宁,对皇权统治也易构成威胁。因此,康熙年间,屡派大员在华北修筑堤防。
雍正三年(1725 年),“霖雨月余,河水泛滥”,大堤决口,危害地方。雍正皇帝再派其弟怡亲王允祥和大学士朱轼“查勘直隶水利”。第二年,遂大力进行水利整修。
怡亲王为加强华北地区治水管理,建议“将大名道改名清河道,移驻保定府”,主要官吏为道员,正四品,是省与府州之间主管河务的地方长官。保定周边二十余处州县旧有管理河务的大小官员统统归其调遣,后经“吏部议准”,辖保定、正定、河间三府和易、冀、赵、深、定五直隶州,管理河务,保定府清河道署由此诞生。
由于清河道署的设立,保定水患削减。“群泉涌,河纵横”,保定城中“水之占城十之四,渊锦舒徐,青绿弥望……”
何须官职居高位,自是衙署第一流
清河道署有着极高的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在全国也弥足珍贵。目前哈尔滨、长春、徐州、四川阆中等地存在着不成组群的道台衙署遗址,保定清河道署则是中国目前唯一整体格局没被破坏,保存较完整的道台衙门。
清河道署的建筑做工非常考究。由大门至后院,这四套院的房间都是外廊式,即房间都设有檐廊。此外,沿各房的外廊全部用回廊相连,这样主轴线上各院各房的联系便能顺廊通过。同时,在各院的北上房和厢房间,又都有通向左、右院的旁门。
清河道署全部工程的施工工艺和材质要求也很高,各房皆歇山顶式,磨砖对缝,砖木结构,房屋内部不仅木条吊顶,木地板,进深宽,净空高,还有相当厚的火墙。房内另有地下室。环视整组建筑,无不为它错落有致的格局,新颖的建筑构思和高超的施工技艺,以及精工细刻的砖石,透雕花饰的门窗所吸引。
清河道署的装饰技艺十分高超,各院门窗全部是木雕艺术作品,虽吸取但又不拘泥于我国传统的“冰菱纹”“步步锦”的做法,各院门窗雕饰所采用的图案各有各的基调,后院是以“方“,中院是以“圆”,前院是以“方圆相配”的图案为基调。这种造型各异、变化多端的门窗花饰,充分表现了建筑艺人们的才智,是不可多得的建筑珍品。
门楣、柱础、脊顶、前檐等关键部位多是雕刻花饰。尤其二门是一座卷棚顶式的垂花门,门楣上部近 2 平方米的空间,全部是紫檀透雕花鸟,可谓逼真、细腻,手法精巧,给人以庄严、文雅、清新、别致的感觉。清河道署木装修精雕细刻,构图巧妙,均为花草式类,并为各种式样施以不同颜色。窗前遍栽丁香、木槿,冬暖夏凉,满院生辉。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
作为河北水利博物馆的新身份,清河道署布展面积 2000 平方米,馆藏水利文物 500 多件。
在科学修缮、加强保护的基础上,对清河道署加以合理利用,这不仅是水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的基本要求,也是依托该建筑群开展水情教育的需求所在。为此,2019 年在市政府财政资金支持下,保定水利博物馆布展施工项目启动。
经过一年多努力,而今的清河道署以保定水利发展历程及其成就和影响为主要展示内容,是我国少有的将古代水利管理机构衙署保护与区域水情教育相结合的博物馆。
在 2000 平方米的展区内,各类水利文物原件共有 500 多件,包括不同类型的辘轳、桔槔、多人操作脚踏水车、解放式水车、链式水车等传统提水机具;木夯、石夯、沟槽石碾等施工工具;近代以来中外生产的各种型号的水文测量器具、水利设备部件;有关保定、河北水利的奏折、档案、文献、图纸、画报和宣传品等。
以古代水利展区为例,该展区采用展板、实物、多媒体、虚拟现实技术、动漫等展示方式和技术,分阶段、分专题展示保定市古代水利建设历程及其工程技术成就等内容,展示保定在不同历史时期,如在春秋战国时期的“燕南赵北”、宋朝时期的“宋、辽分界”、明清时期的“畿南重地”等特殊地理位置下的水利发展特征。
目前,博物馆还未正式对外开放,但已经加入了全国水利博物馆联盟,并被水利部选为第四批全国水情教育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