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们如果去登泰山,在半山腰,会遇到一个叫五松亭的景点。
旁边立的牌子上是这么介绍的,说当年秦始皇登泰山封禅,遇到暴风雨,曾在那棵树下避过雨。
秦始皇为感激那棵树,就赐给它五大夫的爵位。
秦始皇确实到泰山举行过封禅大典,也真的在路上遇到过暴风雨。
但你想过没有,秦始皇出身秦国,在西边,他为什么要千里迢迢跑去东边、跑到泰山去举行封禅大典呢?
为什么统一天下后的秦始皇,跑到东方的泰山上去祭天呢?
这背后,当然有炫耀的成分,但这不是根本。他最重要的目的,其实是塑造自己作为全天下统治者的形象。
灭掉六国后,秦始皇觉得,这是一个多大的功劳,如果还是叫秦王那不就跟被我打败的那些诸侯王们一个级别?
我得需要一个新的称号。
于是,他就跟大臣们商定了“皇帝”这个称号,取了“三皇”中的“皇”字,跟“五帝”中的“帝”字。
总之,是把当时人世间所能想到的最尊贵的称号全给占了,用来强调他作为统治者的权威。
但是皇帝这个称号,强调了征服者的成功和权威,那怎么让被征服的东方六国人愿意接受它呢?
这是秦始皇从秦王国的统治者升级为天下的统治者后,遇到的巨大的新问题。
根据当时对统治者的共识,秦始皇不得不来把皇帝这个称号包装一下。
怎么包装呢?那就是圣王。
既是圣人,又是王。它是双重身份的合二为一。
圣王合一,就是君师合一。
一个理想的统治者,他既是君主又是老师,既是圣人又是王,只有这样的人,合一了,他才能担负政治统治与道德教化这双重使命。
怎样才能把皇帝塑造为圣王呢?就是举行封禅大典。
封禅大典的前提理论是说,天是皇帝的父亲,地是统治者的母亲。
如果干得好,用自己的治理成就报答了天与地,就可以通过一个特别的仪式,去跟他的上天爸爸和大地妈妈汇报一下,所谓报天报地。
这个仪式,就是封禅。
封是报天,禅是报地。两个环节合起来就是封禅。
但这是一种流传于东方,就是齐国鲁国的传统,按照当时的观念,这是东方人搞的一套东西,本来和西边的秦国人没什么关系。
当年,五霸之首的齐桓公,觉得自己的霸业很了不起,就想封禅。
但管仲不赞同,他说:只有得到了天命的帝王才能够封禅。
除此之外,封禅还需要条件,只有上天呈现一些祥瑞才能去。
秦始皇为什么要去封禅?如果秦始皇采用这种东方的传统,去泰山封禅,那不就证明他是得到了天命的帝王吗?不就证明他也是伟大的圣王吗?
于是,公元前219年,秦始皇第一次去帝国的东部巡游,就去泰山举行了封禅大典。
从这时候起,秦始皇开始有意识地把自己塑造成一位圣王。
秦始皇怎么塑造自己的圣王形象,主要体现在封禅后的石碑铭文中。封禅后,秦始皇立的六块石碑中,“皇帝”二字出现了14次,“圣”字则出现了10次。
秦始皇刻的那些碑文,还用了相当的篇幅讲他是怎样规范社会风俗习惯的。在会稽山的石碑中,还特地强调了男女伦常。
这些,都是在塑造他教化百姓的“师”的形象。那根据石碑上的说法,秦始皇既能够铲除人间的灾害,又能建立法度、造福苍生,还致力于提高百姓的道德水平,这不就是一位君师合一的圣王吗?
从泰山封禅开始,通过巡游、刻石立碑,秦始皇一直宣扬自己作为圣王的形象。
秦始皇在登泰山的途中,遇上了暴风雨。虽然不是很完满,但躲完雨,秦始皇还是登山完成了封禅的仪式
不过,这场暴风雨给了留在山下的儒生们话柄。
为什么上天偏偏在你去封禅的时候下雨?可见上天对你并不满意。
这事一直到汉代还在被议论。汉朝人甚至据此认为,秦始皇不具备封禅的资格。
在武力征服天下据东增之后,为了风全增强天下人对自己这个统治者的认坚划整同感,秦始皇通过举行封禅大典,把“皇帝”这个新发明的和词“圣王”这个古远的词联结在一块,这就丰富并深化他自创的“皇帝”这个称号的政治内涵。
皇帝可不只是作威作福,在至高无上的权威之外,他还是君师合一的圣王。这是秦始皇留给后世的一大遗产。
而封禅这个传统,也从秦始皇开始,第一次从传说中走到了现实的王朝政治里。
后来,每个雄才大略的帝王,像汉武帝、汉光武帝刘秀、唐玄宗等等,都去泰山举行过封禅典礼。
其实,所有后来的这些皇帝,他们都是在仰望秦始皇的背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