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人文白沙——白沙有个“邻母洞”

旅游 川渝本地消息 2021-11-12 18:00

原标题:走进人文白沙——白沙有个“邻母洞”

白沙“邻母洞”

江津有一个古洞叫邻母洞,洞里有一古寺叫邻母寺。这里出了一个姓李的大孝子,人称“真孝子”。

邻母洞位于白沙镇三口垭昆家石坝外沿半岩壁上,这里是个天然石洞。清代和民国时的《江津县志》对此都有记载。说的是在北宋年间,当地寡妇王氏,含辛茹苦养育儿子,其子孝顺有加,人称李孝子。但因境贫困,以找柴为生,居无定所。李孝子找柴时发现一洞,洞深32米,高6米,面积约400平方米,呈弧形,洞口大,内壁小。洞口左侧有一泉水,终年不断,清澈可口,洞内冬暖夏凉。于是母子二人迁洞内居住。

李母历尽艰辛募集资金,在洞内修建一庙宇,在洞口即庙宇沙门下的碓溪(塘河古名)设渡开船,供来往行人之便,颇受山民赞扬。李母去逝后,李孝子将其葬于洞门右侧约300米处,李孝子则凭洞为庐,永居洞中,以守母亲之墓。李孝子天天与母墓为邻,后人感于此行,将此洞取名邻母洞,此庙取名邻母寺。

200多年后,到了明代第二个皇帝朱允炆时代,宫内发生了一件被后来史书上称为“靖难之变”的大事。建文帝叔父燕王朱棣为抢夺皇位率军攻入南京应天府大开杀戒,朱允炆随后下落不明。有史书称他化装为僧人逃出皇城,叛军穷追猛杀不止。他历尽艰辛,逃到国境边陲西蜀发现了邻母洞。他感到此地真为绝景佳色,决定在此暂避。一年后在他离去时,他仍不忘国君身份,写下一副楹联。后人将此联镌刻于洞门两柱上。现在邻母洞大门两侧石柱上的这副楹联,字迹清晰可见。其联曰——

天下无双福地;

大明第一仙山。

此联横批:西蜀胜境。

门额从右至左分两边镌刻有“天然·若兰”各两字。读此联颇感气势恢雄,有帝王将相胸装万里江山之豪气,绝非凡夫俗子和平庸文士之笔。民国版《江津县志》“卷一·名胜篇”曰:“(楹联)相传明建文帝逊国游此题”。如此推算,此楹联应有600以上历史。

在邻母洞寺庙内,有一副楹联,联曰——

石径旧寻真孝子;

岩扉长护古先生。

该联以纪实的手法,向世人讲述邻母洞里发生的动人故事,不仅对仗工稳,而且文字贴切,落落大方,耐人寻味。该联不知何人所题,但有一种民间传说,说该联是清末著名巴蜀才子、里人钟云舫所撰。他曾到此一游,见大门两侧石柱上有朱允炆之帝联,不敢轻意署名。这只是一种传闻,地方文献上没有只言片语的记载。

建文帝避居邻母洞并题写这大气豪迈楹联后,此寺香火更加旺盛,信众络绎不绝。后来邻母洞及其邻母寺又多次进行修缮。

清代嘉庆年间,僧心月和尚将李母坟茔包砌,并立石碑于坟头前,碑文曰:前代李孝子母亲之墓。同时撰有墓联,墓联将邻母洞前后发生的故事再次作了记述。联曰——

代培王氏千年墓;

应感沙弥一片心。

现在的邻母洞除洞门旁的庙宇亭阁遭到损毁外,各路神仙菩萨和各路天兵天将的塑像均立洞内石壁,栩栩如生,惟妙惟肖。在洞壁上镌刻的13块石碑更显特色,全为长方形阴刻,最早为北宋宣和辛丑年,最晚为嘉庆三年。碑文多以风化,字迹难辨。深究其内容,多为记载邻母洞起源、得名、建庙、修缮及田林地界等等,此碑群现已成为江津区级文物保护单位。

下为北宋宣和五年奉议郎刘干《邻母洞记》——

孝为百行先。予干承乏恭南教官,闻士人颇道李氏孝友行。及予行邑,见李,语及其母,则蹙额,涕欲下,慨而言曰:某少失父,赖母、兄之教。及籍太学,而兄丧母亡,号踊露哭来奔,既卜宅兆,则为居庐于侧庵,名为永慕。既乃四顾于丘陇上,偶然数百步之外,觌异趣焉。于是被荆榛,锄荒翳,则岩崖竦然,洞穴开豁,其高宽可容数百人,上扳秀岭,下冽清泉,四周修竹,东垂瀑布而萧瑟潺湲之声,洞以虚容闻之,泠然善也。千里抚掌,喜见眉间,咤曰:天造地设,吾以母故得之,名曰邻母。以为岁时享祭休憩所洞之阴北顾茔城如指诸掌,有乡人为之序,且属予记,因系以歌曰:重岩千古辟灵踪,虚室萧然晻霭中。抉翳开荒正丰炽,应知孝爱与天通。宣和辛丑上元日,酉阳别乘刘行之梅轩书。

附记:干,字砥平,宋奉议郎,通判黔州军管局神宵玉清万寿宫,兼劝农事。其篆节,则迪功郎新授云安军曹赵知常书石。则酉阳别乘,梅轩刘行之也。

(作者:庞国翔,系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江津区文化旅游委调研员、江津区作家协会主席)

来源:华龙网

显示全文
返回首页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