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山嵯峨夏云在,疑是白波涨东海。——李白《早秋单父南楼酬窦公衡》
中国是一个地域辽阔的国家,这里有无数巍巍高山,连绵不绝。山在中国人心中拥有着特殊的意义,正所谓“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在古人眼中,登高不仅能够望远,还能够展现出自己的凌云壮志。
现在的人们对山的情怀虽然不及往日,但是我们无论是将其视作一项运动来锻炼身体,还是想要登到顶峰来磨练意志,山在我们的心中仍然是神圣的,而当后人们攀爬古人曾经攀登过的山时,总会发现他们留给我们的一些印记。
比如说:东岳泰山,在这里就有着刘廷桂所留下的一个石刻,上面刻着“虫二”这两个字。后来,人们对于这两个字进行了深入地研究,却始终没人知道这究竟是什么意思。直到文学大家郭沫若看到后,才破解了其真正的含义。
泰山上的未解之谜
在古代的时候,人们对山有着向往和崇敬,而在中国土地上的众多高山上,泰山是其中之最。正所谓“人固有一死,或轻于鸿毛,或重于泰山”,人们相信,泰山所代表的是生命的厚重,人们站在这里,可以看到生命的形状。
泰山作为一个实体,因此被赋予了多种精神力量。首先,古人们将这里视为一个神圣之地,常常会在这里举行祭祀,尤其是历代君王,他们在祈祷国泰民安时,往往会登临泰山,甚至有些君王会特意赴泰山举行登基仪式。
泰山本身的地理位置也决定了其拥有这样的资格。泰山在五岳中高居首位,并且是它们之中位于最东方的,当太阳升起的时候,泰山可以最早感受到。在古代尚且非常封建的时候,仪式里与上天建立联系的一个重要方式就是通过日出,所以人们认为这里是一块圣地,也就将泰山赋予了一层极其神秘的色彩。
当然,泰山作为一座巍峨高山,其必然有着山的自身意义。古时候,众多的文人骚客们坚信着“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在饱读诗书的同时,也从不停下脚步,试图一览祖国的大好河山。他们对泰山有着强烈的向往,因此愿意不远万里赶到这里,只为一睹“五岳之首”的风采。
因为他们的到来,泰山上拥有了许多文学作品,其种类丰富,既有感慨抒情,也有豪言壮语,而在这之中,有一处题字让人印象深刻,一度成为谜团,无人能解开。
在泰山背部有一处石刻,上面没头没尾地写了“虫二”这两个字,它的作者是光绪年间的一个才子刘廷桂,他所写下的这两个字,难倒了一众文人墨客,直到我国的文学大家郭沫若先生看到并且破解后,我们才了解了其真正含义。
文学大家郭沫若
郭沫若,本名郭开贞,四川人,他在文学领域有着很深的造诣,毫不夸张地说,他借助自己的笔力,用文字的力量将想要传达的精神传递到了国家的每寸土地上。
在上世纪五十年代末的时候,日本有学者专门前往泰山,对上面留下的众多石刻进行研究,而在看到“虫二”二字的时候,一众日本学者都百思不得其解,他们从各个角度出发,提出了无数猜想,但最终都没有得到一个准确的答案。
在这样的情况下,1961年,郭沫若先生被请了过来,希望他能给大家一个答案。郭沫若不负众望,在看到“虫二”的时候,他笑了,随后向大家解释道,这是繁体的“风月”去掉了边框,所以应当是“风月无边”的意思。
这个解释让人恍然大悟,但随后他们又有了新的疑惑,既然是这样,为什么刘廷桂在题字时,不直接写下“风月无边”,而非要留下意味不明的“虫二”,任凭后人去猜测呢?
在历史上,刘廷桂是一个对泰山情有独钟的文人,他对泰山的痴迷已经达到了只要他有时间就一定要登泰山的程度。
有一次,他和自己的一个文人朋友一起登山,在这样辽阔伟岸的环境之中,两人聊起古时伟人们的诗词作品,又看到泰山上的一众石刻,心中难免激动。
刘廷桂感受着山间阵阵清风,遥望着远处处处美景,情绪翻涌之下,忍不住也想要在这里留下自己的印记。
因此,他想要刻下“风月无边”这几个字。没想到当朋友得知他的想法时,赶忙拦住了他,告诉他说这个词乾隆皇帝下江南时也曾用过,如果他再用的话,恐怕会引起上面的不满,若是想题字,最好还是换一种方式去表达。
刘廷桂深觉有道理,于是他灵机一动,将“风月无边”四字改为了“虫二”,既没有失去他原本想要表达的意思,又能够使其更加巧妙,让人看到时忍不住赞叹。
文化之美
当然,只要是难题,就必然有争议,对于这两个字的解释,有人又提出了不一样的看法,他们认为这是刘廷桂在嘲讽那些泰山上的尼姑,这种说法和郭沫若的相比起来,显然信服力要小得多。
毕竟,刘廷桂是一个对泰山有着深厚感情的文人,在泰山上题字,他更想要做的当然还是抒发自己的情感,表达自己的情怀,而不是将此处当作一个发泄之地,用题字来表达自己的不满。
泰山石刻“虫二”有何寓意?日本人看不懂,郭沫若看见后却笑了。中国文化博大精深,而汉字作为一切文化的载体,当然具有独特的含义,哪怕日本人对中国文化了解再深,也无法感受到我们真正的文化内核。
泰山的风光之奇伟,历史之深厚,文化之传奇,让其在千百年来都在我国文化领域中占据了重要的位置,成为了我国无可比拟的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