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了人,街道有了故事。
有了故事,街道方为老街。
有了老街,城市有了烟火气。
绵阳人,爱马家巷的清新文艺,爱跃进路的红砖青瓦,爱望蜀苑的三国故事,爱绵州印象的绵阳味道……记忆常新,老街长在,这些独具特色的街区,作为绵阳的城市封面地标,历久弥新,散发青春的活力。
直播绵阳开设 “街巷阡陌 烟火绵州”专栏,带大家一起感受文化之街,历史之街的魅力和发展。
第五站:铁牛广场
铁牛广场铁牛卧
迎官亭下宾客过
街头如市人头攒
买卖都是抢手货
绵阳有很多广场
要说最有人气 最能代表绵阳的
那一定是铁牛广场
前世·迎恩街
铁牛广场位于富乐大桥和东方红大桥之间的涪江南岸。
上世纪50年代,三台、射洪、遂宁等地的煤炭,几乎都从绵阳沿着涪江航运运送。成排的木船伐子,上百名船夫,在涪江一带形成了一个小码头,这就是铁牛广场的前身——铁牛街。
相传,铁牛街最初叫迎恩街,始建于清嘉庆1800年至1802年间,是绵州知府刘印全所建。
整条道路非常普通,长300米、宽8米,唯一特殊的是街上设有接官厅,是当时的绵州官员接待上级官员的场所,所以叫迎恩街。
传说·铁牛战胜泥鳅精
然而,从迎恩街改名为铁牛街则是因为一个古老的传说。相传当时涪江里的泥鳅精爱兴风作浪,老铁匠梦见神人托梦,要铸造铁牛方能除妖镇水。
此事一传开,绵州居民纷纷送来废旧铁器,让老铁匠打造了铁牛。铁牛在涪江战胜了泥鳅精,平息了水患,后来这条街被改名为“铁牛街”,一直沿用至现在。
据资料记载,1958年大炼钢铁的时候,广场上的铁牛被毁掉了。后来经过重铸,铁牛再次屹立于涪江边上,这座铁牛高5.3米、长8米,比原来大了三倍。
厚重的铁牛成卧式望向涪江和越王楼,成了绵阳的城市地标。
县志·泗王庙镇水
除了铁牛,早期铁牛街还有临江寺、金山寺、泗王庙等寺庙,现在除泗王庙重修保留下来外,其他的都已拆除。
据《绵阳县志》记载:“咸丰丁巳年洪水暴涨,州牧毛震寿除率民建修河堤外,还建杨泗将军庙。”杨泗是道教中的水神,修建泗王庙也是为了镇水。
今年74岁的蒲长胜在铁牛街生活了一辈子,他打小就在泗王庙玩耍,“当时寺庙很矮小,有一个戏台子”。
艺术·天青苑
出泗王庙沿着巷子向东走,忽闻巷内起歌声。唱腔婉转跌宕、意味隽永,这是天青苑里传来的川剧声。
绵阳作为川剧的“副码头”,有着一大批川剧“守望者”。2006年,天青苑的创立给这些守望者搭建了一个交流平台。
生旦净末丑,粉墨登场写春秋。十多年来天青苑用川剧的独特艺术形式演绎着人世间的悲欢离合,传承着这个中国戏曲的瑰宝。
新生·铁牛广场
1998年,绵阳市委市政府提出要以大城市的高标准来设计改造涪江河堤和铁牛街。
拆除老铁牛街的位置兴建铁牛广场,广场总占地面积两万多平米,1999年6月20日开工,10月1日完工,对市民和游客开放。
人间至味,市井烟火,如今铁牛广场形成了集餐饮、茶楼、川剧表演、商贸、民间收藏等于一体的繁华闹市,成为市民休闲娱乐热门活动场地之一。
市第八次党代会后,我市积极推进城市更新,建设特色街区,充分挖掘城市特色文化,全面展现绵阳独具特色的文化之街、历史之街、商业之街,点燃消费新引擎、激活城市新活力。老街“不老”,青春正好。
绵阳广播电视台融媒体中心
记者:唐韬 熊美娜
责编:王跃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