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青海省文化旅游)
甘都镇阿河滩村地质景观区
黄河流经化隆回族自治县168公里,占黄河青海干流线的近十分之一。在保护生态的前提下,如何让母亲河造福一方?化隆新一届领导班子提出在黄河上游高质量发展路上打造“化隆样本”,即挖掘黄河沿线丰富的旅游资源,带动一方经济发展,让沿线群众吃上旅游饭、生态饭。
近日,《西海都市报》东行海东采访组走访化隆县沿黄流域的群科镇安达其哈村,甘都镇水车村、阿河滩村,在这3个村的所见所闻,让我们感受到化隆新一届领导班子对沿黄流域发展的信心和决心。
甘都镇水车村大田葡萄采摘忙
安达其哈村:花开蝶自来
如今,化隆县群科镇安达其哈村,不再是黄河边一个寂静的小村。在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春风的激荡下,这里成为投资者的热土、新的旅游目的地。
秋天,安达其哈村的清清黄河水和绚丽秋色构成了一幅秀美的山水画。经过多年打造,安达其哈村成为集民俗文化、观光采摘、生态休闲、花海体验、产品加工于一体的观光农业示范基地。
看中安达其哈潜在的旅游发展资源,化隆县宗喀噶哇仓非遗文化中心将加工车间从大山深处的金源乡搬到这里。中心负责人更登才让说,安达其哈村距离群科新区一步之遥,便捷的交通、舒适的气候,到这里赏花、观鸟、看黄河美景的游客越来越多。他们将生产车间搬到安达其哈村,也是借助安达其哈的名声,带动产品的销售。
加工车间里,几名年轻的画匠正在菩提叶上创作。当菩提叶遇上唐卡,一片叶子随即改变命运。记者看到“滴水叶尖”的叶子清晰透明、薄如蝉翼,叶面画上了精美的唐卡,画像线条细腻流畅,人物栩栩如生,令人惊叹。
“叶画由来已久,只是缺乏创新。”更登才让说,菩提树是一种热带植物,这些硕大的菩提叶经过一番精心“装扮”,身价提升百倍。今年,他们在叶面上绘制了56个民族大团结的元素,销量十分可观。
酒香也怕巷子深。更登才让说,中心是一家主要制作销售唐卡、面塑、藏绣等为一体的企业,在传统工艺的基础上,开发了独具特色的“菩提叶唐卡”作品。此前,大山深处因交通不便、信息闭塞,这些特色产品没有找到“婆家”,自从搬到黄河边的安达其哈村,销路也逐渐打开了。
把加工车间搬到安达其哈村,产品不仅被广大游客熟知,也带动产品的销售。另一名负责人央宗说,目前公司开发了一批民族团结、抗疫等主题绘画作品,越来越受市场的欢迎。
产品做好了,销路打开了,画匠的待遇也提高了。通过“公司+手艺人+农户”的模式,将散落在民间的手艺人聚拢起来,组织培训,利用农闲时节制作手工艺品,不仅解决了贫困户的就业问题,还带动一大批农牧区手工艺人增收致富。
依黄河岸边而建的化隆东泓人才教育培训基地,也是看中安达其哈村潜在的旅游资源。基地负责人马先生介绍,基地通过整合6个村产业扶贫资金,打造集党史馆、党建长廊、党建有声图书室、人才文化、科技文化、传统文化、体验式教育培训、爱国主义教育培训为一体的综合性教育培训基地。
优越的地理环境、健全的培训设施,吸引省内不少单位的人到这里开展党史学习教育、拓展培训等。在化隆东泓人才教育培训基地,最亮眼的当属党史馆。党史馆陈设党史读物、展现百年党史,填补了化隆县域红色教育和综合培训的空白,成为我省黄河流域独具特色的红色教育和旅游基地。
化隆东泓人才教育培训基地
水车村:特色产业助农增收
水车村变大了。这里不光产粮食,还种植了城里人喜欢吃的新鲜水果。
对水车村村民张六生来说,今年又是个丰收年,种植的8亩葡萄喜获丰收。白露过后,张六生栽种的葡萄熟了,他和妻子一直没有消停过,张罗着给游客采摘葡萄。
“老张,给那边的游客称斤!”
“稍等会,马上来啦!”
葡萄地里,老张和妻子忙碌着。老张说,前两天,到地里采摘葡萄的游客激增,这两天的销量可观,一天能卖二三百斤。
说话间,张六生的电话又响了。“每天都能接到好几个采摘的电话。”老张从帐篷里取了几个食品袋,带着游客又钻进葡萄地里。
地处黄河边的水车村,可谓“种什么得什么”,这里气候适宜,水资源丰富。早些年,张六生抓住家乡气候、水资源等优势,在玉米地里试种葡萄。经过多年的摸索,玉米地里收获了沉甸甸的葡萄。
“以前,村上曾栽种过葡萄,成片的葡萄园成为村里的一大亮点。然而,好景不长,葡萄园消失了。”张六生说,坐拥这么好的地方,这样下去,可亏了这片金子般的土地。
为了种葡萄,张六生跑到遥远的新疆吐鲁番学习种植技术。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两三年的摸索和打拼,葡萄又在水车村开花结果,焕发出新的活力。目前,张六生栽种的葡萄有四五个品种,一年下来0.5公顷地的产量达到1.5万多公斤,收益比种玉米翻了几倍。
产量高、收益好,张六生种葡萄越来越有信心了。秋收后,张六生要着手建温室大棚,他说温室大棚里栽种的葡萄成熟早,能卖个好价钱。等温室大棚的葡萄卖完了,露天的葡萄也到采摘期了。
“靠山吃山,靠水吃水,守着这么好的黄河水,可不能让它白流。”现在,水车村借“水”生财,做活“水”文章,发展壮大以果蔬、冷水鱼为主的观光产业,吸引游客纷至沓来。
甘都镇阿河滩村树龄800多年的古白榆树
阿河滩村:让历史遗存活起来
阿河滩村,一个古老的村落,在这里,百年以上的历史和文化遗迹随处可见。
穿过一条小巷,一棵造型奇特的古榆出现在眼前。这棵古榆树树心虽已枯死,却依然生长茂盛,每到夏天,枝繁叶茂、郁郁葱葱。据当地村民介绍,这棵古树已有800年的历史,见证了阿河滩村的变迁。每年春天,古树长出新芽,到夏天更是枝繁叶茂,成了村民乘凉的好地方。
稀奇的是,这棵白榆树心有个大洞,能同时容纳五六个成年人。古树树干巨大,需7个成年人方能合抱。不仅如此,古树从不同角度看都造型各异。从东往西看,仿若翩翩起舞的凤凰。从北往南看,枝干酷似龙首。从西往东看,又像是矫健的藏羚羊。
马文忠介绍,村里百年以上的古榆树有四十多棵,其中一棵最老的古榆树树龄高达808岁,成为阿河滩村旅游的主要景观之一。
穿过小巷,沿着木栈道一路前行,清澈的黄河出现在眼前。放眼望去,宛如丝带的黄河河曲和灿若明霞的地貌景观尽收眼底。阿河滩村坐落在黄河三级阶地上,高出现今水面20米左右,河岸陡崖上古黄河沉积物结构酷似“三明治”,令人思绪万千。
继续前行,山脚下一眼泉水汩汩流出,清澈如镜。马文忠介绍,阿河滩村南的黄河岸边3处泉水取样和水化学的测试结果表明,泉水中微量元素锶和锂的含量均超过我国天然矿泉水中锶的标准,为弱碱性水,泉水量大,具有较好的开发利用价值。
在阿河滩村,我们还看到古遗址村落、花海、果园、民宅等。9月,化隆县政府、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建设团队共同发布阿河滩村地质遗迹和文化遗迹成果称,阿河滩村主要地质遗迹资源包括黄河河曲、河流阶地、泉水、彩丘地貌、崩塌地质灾害等;主要人文遗迹资源包括千年古城墙、古墓群、青铜器和彩陶等,是研究黄河文明的理想之地。
滔滔黄河水自松巴峡进入化隆县,蜿蜒168公里,水域面积广,资源优势明显,串起李家峡、直岗拉卡、康杨、公伯峡、苏只5个大中型梯级电站,十多万亩沿黄水域日夜不息地流淌。
化隆县委书记张爱如表示,化隆的发展看文旅,文旅的希望在黄河,要充分挖掘九曲黄河、丹霞地貌、热梦科巴、百年藏庄等自然景观、人文景观优势,打造沿黄文旅品牌,努力在黄河上游高质量发展上打造“化隆样本”,成为“五个新海东”建设的后起之秀。
● 【文旅时讯】省文化和旅游厅党组务虚会发言摘要之六
● 【文旅时讯】省文化和旅游厅党组务虚会发言摘要之五
● 【文旅时讯】省文化和旅游厅党组务虚会发言摘要之四
来源:西海都市报
图文编辑:厅信息中心
投稿邮箱:qhwlwx@163.com
如有侵权,请联系小编删除